食品行业资讯网站
用户中心
综合报道 市场动态 食品安全 产业经济 科技动态 经营管理 专业视角 各地动态 企业新闻 财经新闻 健康资讯 养生资讯 饮食资讯 美食资讯 排行 评论 滚动 百度
关键词:
站点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产业经济 > 正文
【设置字号: 【手机阅读】
全面、准确、专业、及时行业新闻资讯

中国的啤酒业并购狂潮与内部整合之风四起

时间:2003/8/4 0:00:00 来源:《中国工业报》
  在非典突如其来导致中国啤酒业十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之时,外资企业频频将巨额资金投向中国,中国的啤酒业又陷入甲醛危机与企业内部整合的泥塘之中。

  外资啤酒企业大举收购

  外资企业觊觎中国及周边国家的市场,巨额资金纷纷投向中国。北到哈尔滨,南到大 理,中国啤酒再次面临外资的大举收购。

  嘉士伯、安海斯、南非啤酒等这些一直对中国啤酒市场虎视眈眈的外资啤酒相继出手。

  早在今年4月,全球第三大啤酒酿造商比利时的因特布鲁完成了对浙江省KK酿酒集团70%控股权的收购。而在去年,它已斥巨资入股了广州的珠江啤酒。

  6月10日,嘉士伯以2.2亿元的代价将大理啤酒收入囊中。而在此之前,云南啤酒市场基本上形成大理、青岛、澜沧江和开开四分天下的格局。大理啤酒被收购之后,嘉士伯实际上成功地将云南第一和第四大啤酒企业收入囊中。

  6月27日,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与全球最大的啤酒酿造商安海斯-布希公司战略合作一事终于尘埃落定,青岛啤酒将在香港向安海斯公司分3次发行总金额14.16亿港元的定向可转换债券。按照双方去年10月签署的《战略性投资协议》,安海斯行使第一部分债券转换权。青岛啤酒有关人士当天宣布,青啤将于7月2日向安海斯配发6000万股H股,该批债券固定换股价为4.68港元。安海斯原持有青啤已发行股本的4. 5%,第一部分债券转换后,安海斯占青啤发行股本的9.9%。

  6月30日,哈啤向外界公布收购其股权者为全球第二大啤酒公司南非啤酒控股公司。而此前哈尔滨啤酒的股权收购案一直是业内关注的焦点,青啤曾一度对收购哈啤情有独钟。据悉,根据协议,南非啤酒旗下的Gardwell将向哈啤控股股东的中期基金收购2.8亿股,总价为6 .4亿港元。但值得注意的是,南非啤酒公司还有权购买哈啤额外的1500万股。即相当于交易完成后,南非啤酒总共持有哈啤29.64%股份,总价为6.76亿港元。

  另据透露,荷兰的喜力也发出信号,将寻找一个合适的中国啤酒公司合作。

  这一系列啤酒外资的动作之所以引人关注,原因在于几年前外资啤酒曾大规模从中国退出。而现在退过的潮水又开始返回来了。

  据了解,中国啤酒产量在持续9年位居世界第二后,2002年终于以2386.83万吨的产量名列世界第一。业内人士介绍,啤酒行业在中国仍属新兴行业,人均年饮用量与欧美发达国家100多升的人均年消费量相差甚大。因此,正处于高成长期的中国啤酒市场是外资返潮的根本诱因。另外,国内啤酒企业虽然设备先进,但管理落后、利用效率不高等因素也为外资回潮提供了一大契机。

  有分析师预测,到2003年底,中国国内啤酒消费量将达到2400万吨,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啤酒消费市场。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全球发达地区的市场已趋于饱和。

  国内啤酒业遭遇甲醛危机

  最初引发甲醛问题争论的是深圳金威啤酒有限公司。早在3月28日,深圳金威就对外宣布,其绿色工艺应用研究项目已通过国家级鉴定,“应用国际领先的深度冷藏和啤酒过滤技术,彻底去除啤酒中的杂质,不使用有害助剂甲醛。”声称“金威啤酒是全国同行业第一家不添加甲醛的企业。”

  金威的行为,犹如在行业内丢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众所周知,甲醛会致癌。啤酒含甲醛,是否会对人体有害?金威既然是第一家不使用甲醛的企业,是否现在别的啤酒企业还在使用?

  一时间,消费者谈啤色变!其主要竞争对手———珠江啤酒有关负责人称其为“炒作”;青岛啤酒有关负责人则说,青岛啤酒早就不含甲醛了。

  据了解,金威的举动之所以引起同行的反感,关键在于行业秘密被捅破。

  原来,20世纪60年代,由于原料和生产工艺的低下,为了提高啤酒的稳定性,就在糖化过程中添加一定量的甲醛,不仅能够有效地降低啤酒的色度,还可大大缩短出酒时间。因其价格低廉,因此国内外许多啤酒厂家都在使用。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啤酒分会也承认:我国啤酒酿造添加甲醛有很长的历史了,卫生和行业管理部门也都希望尽早取消这种助剂的使用。国内啤酒企业受设备、技术等条件的限制,目前还难以摆脱,国家也无法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立即全面禁止甲醛的使用。

  内部整合应对消化不良

  近几年来,国内的啤酒业巨头纷纷攻城略地。以青岛、燕京、华润为例,自1999年至今,已有近百家企业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被他们归入旗下。近期,这三家企业都闹起了消化不良,按业内人士的话说,国内啤酒行业外部整合的脚步要放慢了,内部整合期到来了。

  第一,青啤的“体检”报告。

  青啤的发展历史很明显地被分成两个时期,分水岭就是青啤前总裁彭作义的猝然长逝。彭作义时代的青啤充分发挥自己的品牌、技术、人才等优势,在国内市场进行了一系列的收购兼并,1996年到2001年,在暴风骤雨般地并购了47家啤酒企业之后,青啤已稳居中国啤酒业老大的位置,产销量占国内啤酒市场份额的12.8%。

  然而,当时的财务状况却如同一份“体检”报告,显示出企业严重的消化不良。尽管公司的净利润同比大增,但并购为其带来的财务压力与日俱增,为了实现规模经济和抢占地盘,许多收购活动已经演变成了为收购而收购。公司2 000年负债额为42.6亿元,流动负债占总负债的81%,而2001年负债额为46亿元,流动负债所占的比例已升至93%,不断并购引起利息支出大增,财务压力也由此加重。更可怕的是,在青啤2001年1.02亿元的利润构成中,主业所创造的利润仅为0.23亿元,而另外的78%则来源于补贴收入。

  青啤所收购的40多个企业中,国企、外资、合资、集体企业俱全,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各不相同。虽然青岛啤酒用资本纽带将它们整合在一起,但“资本不是万能的”,在人们的价值观面前,资本有时是很脆弱的。出于企业未来发展的考虑,对这些企业进行内部整合变得至关重要。董事长李桂荣承认,由于青啤收购的大多是濒于破产的企业,无形中加大了整合的难度。

  由于正确认识了形势,青啤的“节食瘦身”开始得较早。2002年青啤只并购了两家企业,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内部整合和寻求与国外资本的战略合作上。

  2002年,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分别较上年增长了31.46%和124 .18%,形成了利润增幅超过收入增幅的良好局面。前不久,公司还与世界最大的啤酒酿造商安海斯-布希公司签署了战略性投资协议,目标直指世界啤酒业十强。

  第二,燕京不愿承认的事实。

  据燕京啤酒的年报显示,公司2002年业绩出现下滑。燕京啤酒公司2002年每股收益为0.301元,2001年为0.428元。这不能不使人联想到近年来燕京啤酒快速对外收购、兼并其它啤酒企业导致的消化不良。

  分析师指出,在燕京啤酒扩张过程中,企业总资产周转率太低、公司“三费”增长较快是企业业绩下滑的直接原因。

  燕京啤酒没有华润啤酒那样强大的资金后台,也没有青啤的百年口碑。有的只是北京、河北地区坚实的营销网络。自1999年始,燕京啤酒在全国各地的啤酒生产企业达到19家,尤其是2001年公司出资2.95亿元控股山东三家啤酒公司,打破了青岛啤酒多年来“一统鲁啤”的格局。燕京、青啤的“白刃战”你来我往。就在燕京啤酒冒险加大兼并收购力度、迅速占领优势地域、扩大品牌影响力的同时,其北京的市场正被青啤等国内外品牌蚕食和冲击,燕京的前途略显茫然。

  第三,雪花斗哈啤华润自摆乌龙。

  后起之秀的华润,其最大股东香港华润集团是香港最大的中资企业,旗下有5家上市公司,总资产高达600亿港元;另一股东则是南非国际酿酒集团(SAB),有着世界上最先进的啤酒酿造技术和营销经验。

  整合了资本运作、技术和营销优势的华润啤酒在中国市场上拓展的速度令人惊叹。在把沈阳的雪花啤酒收入旗下后,华润的总产能已达390万吨。然而近期发生在哈尔滨和沈阳两地的一场风波却暴露出这一庞大并购体的些许隐患。

  众所周知,华润啤酒是从沈阳并购雪花起家的。2002年,华润啤酒决定把雪花啤酒做成全国品牌。哈尔滨市据称是全国啤酒消费量最大的城市,华润当然也想从中讨杯羹吃。2003年4月23日,雪花11度啤酒开始在黑龙江上市。

  哈啤被喻为东北虎,在内地啤酒制造商中位居第四,其在哈尔滨的市场份额占到六成。华润雪花进军哈市无异于虎口夺食,而今年6月哈啤的新产品也在沈阳市场推出,这样一来双方几乎同时杀入了对方的腹地。于是,一场啤酒大战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双方从在媒体上的口水战开始,最终发展到互相封杀,直接影响到了经销商和消费者的利益。

  正在双方斗得难解难分之际,7月1日,全球第二大啤酒公司———南非啤酒以6.4亿港元(约6.8亿元人民币)购入哈啤28%的股权,成为其大股东。有趣的是南非啤酒原本已持有华润啤酒49%的股份。如今它将哈啤2 8%的股权拿到手,把这对战场上的仇敌变成了兄弟。

  10年来华润啤酒将30多家不同地区、不同品牌的啤酒企业归入自己的旗下。大多数情况下它只把自己的管理、技术、配方、营销经验等输入到新企业中,并不更改原企业的啤酒品牌。而如今华润却要推出一个全国品牌,那么,同族的兄弟迟早会在战场上见面,不知华润到时将如何应对尴尬的局面。

  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日本等都是三五家巨头主宰本国啤酒市场。但在我国产量遥遥领先于同行的青岛、燕京、华润三大企业的产量总和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却不过25%,行业的不成熟可见一斑。虽然青啤、燕京都放慢了并购的步伐,但同业并购还远没有结束。企业要在一次次并购、消化的过程中积蓄力量,最终诞生出中国真正的啤酒巨头。(刘皓 晓华)


相关搜索: 啤酒业
查看版权声明 责任编辑:Techoo-3
文章相关:
提意见或留言(需要审核后显示) 进入论坛交流
表情0 表情1 表情2 表情3 表情4 表情5
表情6 表情7 表情8 表情9 表情10 表情11
您好:网友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热门图片新闻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相关热门新闻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