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资讯网站
用户中心
综合报道 市场动态 食品安全 产业经济 科技动态 经营管理 专业视角 各地动态 企业新闻 财经新闻 健康资讯 养生资讯 饮食资讯 美食资讯 排行 评论 滚动 百度
关键词:
站点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产业经济 > 正文
【设置字号: 【手机阅读】
全面、准确、专业、及时行业新闻资讯

跨国公司卷土重来 乳业“国际化"让谁受益?

时间:2006/2/19 11:01:59 来源:中国商报

    一浪高过一浪的国际化浪潮,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侵吞中国乳业市场。多年来,中国乳业已经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做了不少功课,面对外资的频频出手,中国乳业国际化的步伐将何去何从?

    国际化一直是近年来我国乳品企业不断追求的目标之一。然而,就在中国乳业纷纷摩拳擦掌制定国际化战略之时,一些乳企反而成为了被国际化的对象。对于已经在国际化上做了很多功课的中国乳品行业来说,是“国际化"还是“被国际化",已成为行业的一大悬念。

    跨国公司卷土重来
  
    近日,一则并购传闻在业界传得沸沸扬扬,国际医药和奶粉巨头美国雅培公司一直在与青岛圣元乳业公司进行并购谈判,雅培将以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圣元。青岛圣元是中国乳业二线品牌的代表,同时也是在国内婴幼儿奶粉市场占据前5位的一家民营企业。雅培是一家多元化医疗保健产品公司,也是美国最大的医疗营养品及管饲仪器用具生产商,位列《财富》500强名单之中。
  
    在刚刚过去的2005年里,外资巨头收购整合本土乳品企业的大幕已经拉开。7月,英国一家公司与统一中国投资公司投资10亿元人民币认购完达山50%股权;8月,世界第二大乳业巨头丹麦阿拉·福兹公司宣布斥资5.4亿元人民币与蒙牛合资组建婴幼儿奶粉企业;10月,光明乳业第三大股东法国达能宣布增持光明股份,将持有的光明牛奶股份由9.7%提高到11.5%;12月,新西兰恒天然集团又投资8.64亿元人民币认购石家庄三鹿集团43%的股份。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对于圣元这样的本地乳品企业来说,虽然经过数年打拚,已经抓住机会在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但是,相对于外资品牌来说并不占优势,技术和品牌的支持是其谋求的目标。而对于外资乳品巨头来说,如果主要依赖进口,需要支付高额的进口税、运输费用、破损率,成本无疑要比国产品牌高出很多,另外,在本土化进程中,雀巢等市场先入者已经占尽了先机,对于像丹麦阿拉·福兹、新西兰恒天然等后来者来说,超越前者的方法只能是收购中国国内优秀的品牌。
  
    中国奶业协会理事长王怀宝指出,外资企业卷土重来,挟巨额资金掘金中国乳品市场的根由,在于对中国乳品市场"钱"景看好。当前,国际乳业市场增长不到2%,而中国乳业则是以两位数的惊人速度在增长。2005年我国乳制品产量约为1300万吨,乳制品工业总产值约900亿元,这两项指标均比2004年增长超过35%。
  
    专家表示,国际乳业巨头一直在密切注视着中国乳业的发展,他们会在合适的时机选定本土的行业巨头作为合作伙伴,直接分享行业整合后的胜利果实,而投资方式也将由直接经营变为资本参股。上世纪90年代外资第一次进入中国市场,却在 2003、2004 年前后相继退出,现在他们又卷土重来。与第一次进入时采用自建工厂与中国乳企正面厮杀不同,现在他们更多的是依靠资本,而且,最近几次外资参股中国企业,双方持股都比较接近。另外,价格战等无序竞争现象在乳业市场中还大量存在,外资要想不依靠中国本土企业而取得胜利,是有一定难度的。

    “国际化"让谁受益
      
    一浪高过一浪的国际化浪潮,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侵吞中国乳业市场。多年来,中国乳业已经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做了不少功课,面对外资的频频出手,中国乳业国际化的步伐将何去何从?
  
    在业内,蒙牛可以说是在国际化方面走得较远的企业。为了实现其“让中国牛奶走向世界市场"的目标,蒙牛通过引进摩根公司股份,于2004年6月10日在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并在业内率先将全球奶业生产模式搬到国内来,建成了国内首个国际奶业示范牧场;青岛圣元乳业在成立之初即引入国际标准的质量控制体系,不断取得骄人业绩,目前已位居中国婴幼儿奶粉5大品牌之列。2005年6月圣元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之后,股价飙升,目前市值已超过2亿美元。2005年圣元公司销售额达到8.5亿元人民币,销售增长率超过70%。
  
    乳品协会专家认为,从长远来看,积极参与国际化合作,充分借鉴国际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是本土乳品企业立足国内市场,应对跨国乳业巨头强势冲击的一条出路。中国拥有广阔的市场,乳业市场的增长是毫无疑问的,走出国门将是国内乳企的必由之路,而通过资本层面的合作,无疑是国际化的捷径。然而,还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目前跨国公司选择合作的方式,借助国内企业推广自己的品牌,并且从自己的弱项即产业经营中抽出身来,转为资本经营,而作为国际大企业,他们随时可以一掷千金通过资本力量后发制人,而且到时候谁的资本实力雄厚,谁就能翻云覆雨。
  
    目前国内乳品行业的领军企业中,除了伊利以外,基本上都与外资进行了资本合作。伊利总裁潘刚认为,同其他行业不同,中国乳业的国际化有着特殊的背景。国际化重点不在于远渡重洋把产品卖给外国人,而是首先把符合世界标准的产品奉献给中国人。其实,早在2001年,伊利乳品就销到香港、澳门地区,但那并非企业的终极目的,香港和澳门采用的都是欧盟标准,这表明伊利依靠世界级的生产和管理,同样可以提供给消费者世界级品质的产品。
  
    潘刚还强调,现在中国乳业是不是到了走出去的时机还值得深思,“我们如果现在一定要走出去,去欧洲市场去美洲市场找最好的国际品牌斗法,肯定只有一个结果:失败。但是我们在另一个同样是国际化的市场上却稳操胜券,而且已经把对手们打得节节败退了,那就是中国。全世界乳业20强基本上都在中国安营扎寨,排兵布阵,别人都很看重这个市场,为什么我们自己反而却要跑到外面去开发呢?中国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但是中国也有世界上最多的没有喝到牛奶的人。如果能把市场做深做透,仅仅在中国就能制造出几个世界级的乳品企业了。”
  
    外资对中国乳业的侵袭,让业内人士忧心忡忡。一些专家指出,乳业谈论民族品牌,并非是心胸狭隘的体现,而是因为中国乳业实在是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有关统计表明,仅伊利一个企业,其吸纳的直接、间接就业和涉及的家庭总人口就超过100余万人,帮助农户贷款已超过15亿元。而一旦中国乳业领先企业的控制权丧失,它对整个产业的影响将会极其深远。毋庸置疑的是,外资的本性是逐利的,它不会考虑更宏大的产业大环境。蒙牛上市后,以摩根士丹利为代表的战略投资者,就先后两次抛售所持股份,先后套现近20亿港元。对于蒙牛、光明、三鹿等已经被外资浸染的行业巨头来说,其企业控制权一旦出现“集体性沦陷",不仅大多数民族品牌会面临巨大的竞争威胁,连伊利这样的企业也会陷入外资的重重包围。
  
    值得关注的是,按照WTO的有关协议,从今年开始,我国六大类乳制品进口关税将大幅下调,外资乳业品牌又会面临新的机遇。可以说,中国乳业的民族品牌将直面外资的双重包围,国际化之路将更加坎坷不平。(李远方)


相关搜索: 乳业
查看版权声明 责任编辑:Techoo-3
文章相关:
提意见或留言(需要审核后显示) 进入论坛交流
表情0 表情1 表情2 表情3 表情4 表情5
表情6 表情7 表情8 表情9 表情10 表情11
您好:网友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热门图片新闻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相关热门新闻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