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资讯网站
用户中心
综合报道 市场动态 食品安全 产业经济 科技动态 经营管理 专业视角 各地动态 企业新闻 财经新闻 健康资讯 养生资讯 饮食资讯 美食资讯 排行 评论 滚动 百度
关键词:
站点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产业经济 > 正文
【设置字号: 【手机阅读】
全面、准确、专业、及时行业新闻资讯

农林牧渔:国内粮价大涨的条件和时机分析(2)

时间:2008/7/21 11:20:59 来源:安信在线

     供求和价格波动存在矛盾:92、93、95年产量大于消费量,但价格上涨幅度很大。00-03年,供需缺口大,价格却变动不大

    供求和价格关系的不确定性,导致两种判断。一个是供求和价格在短期内,甚至一两年的时间内基本无关,另一个是数据层面也许存在问题。

  我们倾向于第二个观点,因为中国的粮食生产和消费数据是难以准确估计的。一些学者提出我国的粮食产量过去存在着低估的可能性。特别在90年代后期,地方国有粮企在收购粮食后,往往难以顺价销售,所以收的越多亏损的越多。这可能会诱使地方少报粮食产量。而地方政府还可能存在高报和虚报受灾面积的可能;或者多报农业结构调整面积,表明地方遵从中央政策进行了调整。这些因素都可能低估粮食的产量。在消费方面,近二十多年,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副食品食用较多。而且在外用餐比例不断提高。粮食消费的绝对量也是比较难以把握的数字。

  考虑到绝对量可能存在着偏差。我们使用误差较小的数据相对量。考察当年的生产增长率和消费增长率之差,应该就能比较好的度量当年的供应紧缺程度。因为我国的粮食进出口较少(去年下降到总产量的1%以内),进口为了补充库存,一般直接进国库储存,所以此处先不考虑进出口对市场的影响。(国家抛售库存影响供求的分析在2.3部分)

  再考虑当年新粮上市,在每年的年中以后。所以,市场上半年的供应和去年的产量相关,下半年供应和今年的新粮相关。衡量当年的供应量,取上一年和当年产量的平均值更为合理。

  图4显示了调整后的供应增长率和消费增长率之差,以及粮食生产者价格指数之间的关系。除了04年以外,其他年份的价格变化,和供应消费同比的差,存在着反向的关系。特别是92-95年的粮价高涨期,看产量数据(图3),除了94年外,都在增长,但同时消费量的增长更快一些,这导致了92-95年供应和消费的同比差一直是负数。从历史数据看,供应和消费增速差,这个指标能很好弥补绝对量存在偏误的问题,解释除了2000-2004年以外的大部分价格波动的基本面。

  供求和价格波动存在矛盾:92、93、95年产量大于消费量,但价格上涨幅度很大。00-03年,供需缺口大,价格却变动不大

    2.2.通胀因素—粮食供应和经济周期的关联

    粮食终端零售价格中,粮食的收购成本约占一半。图2显示粮食的生产价格和零售价格波动极为一致,这并不是正常的现象。暗示了粮价波动可能和通胀存在着较大关联。

  88-89,92-95年的粮价上涨,CPI和粮食零售价格有着十分趋同的走势(图5)。

  而根据粮食在CPI中的消费占比,粮价上涨只能解释很小部分CPI的同比上升。

  所以,通胀引起粮价上涨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这在一些文献中得到了验证。

    但2004年是个例外,当年通胀从CPI上看,并不严重,但粮价大涨。对这种情况,安信宏观分析师,从粮食生产、加工环节和工业相关。流通环节和服务业相关。

  给出了粮价和第二、三产业GDP缩减指数联系,以及农民通过感受CPI,PPI,以及第二、三产业GDP缩减指数产生存粮惜售心理。从理论和数据上能完整地解释88-89,92-95,04年的涨价(图6)。

  但又有一些问题显现出来。首先,粮价的上涨幅度在峰值上远高于通胀程度,难以用简单的通胀导致成本上升来解释。第二,供求可能是最主要的粮价基本面,为什么粮价的周期和宏观经济的周期高度一致?为什么00-02的三年产量低谷阶段,粮价没有起来?惜售心理真的要比供求更为重要?

  经过研究我们认为,除了通胀导致成本上升和惜售以外。宏观经济周期通过对粮食供应产生影响,进一步影响粮食价格。两个方面的因素导致了通胀和粮价两者周期的一致性:(1)宏观经济对农户存粮行为的影响;(2)粮食生产的黏性。

    国家粮食局专家的估计,我国农户的存粮占我国粮食总库存的60%以上,如果按照前几年40%的库存消费比,农户的存粮占总消费的24%。农户存粮数量有1/4的波动,将会导致市场的供应量增加或减少6%。这对于供应偏紧的粮食市场影响不小。

  宏观经济对农户的影响:经济通胀情况下,真实利率较低或者为负,从资产配置角度,农户持有粮食的成本比现金低,农户更愿意多存粮。这在一些文献研究里也得到了验证(3.3部分表3有部分数据支持)。而农户多存粮的行为,使得市场的供应量有一定的减少,价格压力变大。而通货紧缩情况下,农户持有现金更为划算,存粮意愿下降,市场的供应上升。

  生产的黏性:我国的农户由于职业选择,播种习惯,种植经验,销售渠道上有限。

  在生产上具有一定的黏性。这在我国21世纪初推行生产结构调整的经验里也容易看到。即使在种粮成本收益率较低的情况下,只要现金的成本收益为正,农民还是会选择继续种粮。这也就解释为什么在2000-2003种粮收益率很低情况下,产量没有以较大幅度的同比一直下降。

  所以,真实的情况是,在粮食生产周期的谷底,如果遇到宏观经济紧缩的情况,由于农户消减存粮,市场供应增加,而且生产具有黏性,所以粮价不上升。粮食生产继续在低位徘徊。类似的情况发生在从2000到2003年上半年。直到宏观经济通胀的来临,本来低迷的供应,遇上农户存粮增加导致的供应进一步减少。粮价在供应不足和通胀这两个基本面下,就有了大涨的理由。所以,粮价和经济周期同步的主要是在生产黏性下,通过农户的存粮行为使得两者同步。

    2.3.政策因素—并不是最重要的

    在一些研究中,提及了国家85年结束统销统购政策后,在市场化的道路上时而前进,时而后退,反复的政策冲击造成了粮食产量的不稳定,从而造成价格动荡。这种解释,在一些时点上,有其合理的一面,1985年的产量大幅下降,部分是由于当时制定的订购价和超购价的不合理。1992-1993的价格猛涨,可能部分是由于决策层对粮价上涨定位为供应不足。

  但从理论层面看,只要政府脱离了完全管制的统销统购政策后,粮食政策就是由粮食供求决定的内生变量。因为政策的目的是连接生产和需求两个市场,保证粮食供求平衡,抑制产不足需和谷贱伤农。从而,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一只有形的手”,调节供求平衡。在时点上,或许有些错误的决策,对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但这不会是市场波动的主要推动力。

  政策被供求关系所内生。国家动用库存平抑粮价,也会考虑价格到底是不是体现了供求的基本面。如果价格已经处于低位,再平抑粮价无疑进一步降低农民种植积极性,将来的问题会更大。而且粮食此类大宗产品的价格周期,有长期的内在驱动因素。根据IMF的研究报告,历史上,运用政府力量去平抑或者补贴大宗产品,维持产品稳定价格的努力,基本上是要失败的。

  我们对比了过去十五年中国和美国市场的粮食零售价格同比概率分布图(图8和图9)。虽然在波动幅度上,我国要大于美国(和终端产品的成本结构有关,粮食初级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波动幅度某些时段,比中国更大)但可以发现,两者概率分布,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这暗示了政府的政策,并不是决定粮食市场的价格行为的主要因素。

    更重要的是,从解释层面,政策因素的影响,除了调整库存以外,往往在产量变化里得到了体现。在已经考虑了产量变化的前提下,没有必要去重复考虑政策因素,除非要对产量变动进行分析解释。


相关搜索: 粮食 价格
查看版权声明 责任编辑:Techoo-3
文章相关:
提意见或留言(需要审核后显示) 进入论坛交流
表情0 表情1 表情2 表情3 表情4 表情5
表情6 表情7 表情8 表情9 表情10 表情11
您好:网友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热门图片新闻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相关热门新闻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