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资讯网站
用户中心
综合报道 市场动态 食品安全 产业经济 科技动态 经营管理 专业视角 各地动态 企业新闻 财经新闻 健康资讯 养生资讯 饮食资讯 美食资讯 排行 评论 滚动 百度
关键词:
站点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综合报道 > 正文
【设置字号: 【手机阅读】
全面、准确、专业、及时行业新闻资讯

亚太奶业与中国市场发展状况研究 (2)

时间:2007/3/29 8:39:19 来源:西部乳业网

    在乳品加工方面,全岛的乳品加工厂共有25家,但大比例约占全岛乳品加工总量80%的产品,均高度集中在味全、光全和统一这3家企业所生产。台湾的6大类产品齐全,其中以鲜奶生产为主,其次是发酵奶和调味奶。至2000年时,台湾的人年均牛奶消费量为73.13公斤,时至2006年人年均牛奶消费已超80公斤。不论是人均消费量,或是奶牛饲养管理水平和乳品生产加工技术,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至今显得已比较成熟和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二、发展中的中国奶业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畜牧业生产大国。2006年中国的畜牧业总产值已超过1.4万亿元人民币,约占农业总产值的34%,但奶业在农业的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不足2%,即使在畜牧业的单项总产值中也只占5%的比例。奶业,通常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农牧业发达程度,美国、荷兰、新西兰、澳大利亚等这些国家,他们的奶业总产值往往占农业总产值中的35%以上,德国、英国也占25%以上,法国约占19%,即使连日本这个注重工业发展和国土那么小的国家,它的奶业总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也占有8%。从上述几组数字的对比情况看,足可以说明了中国奶业仍处于一个发展时期。虽然2006年中国的奶类总产量已经达到了3294万吨,已经成为了全球的第三个最大的产奶国家,但中国绝对不是一个奶业强国。中国奶业虽然走过了一段很漫长的发展之路,然而,无论是它的总量、发展规模、生产水平、人均占奶量、消费水平或产品质量以及生产管理水平等,与发达国家仍存较大的差距。中国奶业历史悠久,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快速发展,已引起世界奶业界及其投资者的关注。从中国政府在上世纪末开始注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前几年制定了《全国奶业发展“十五”计划》、《2020年远景规划》和《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等相关政策与措施的情况来看,可以肯定地认为,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中国政府仍然会把奶业视为农业的一项重要支柱产业来加于重视发展,中国人的奶牛饲养水平及其人年均消费量将会逐年得到提高,并与世界发达国家奶业的距离越来越接近。
    (一)中国奶业走过一段漫长的发展路
    中国人从牛的身上挤取牛奶用于人食用的历史,已经很长很长。从有文字记录开始,我们可以在许多的中国史记中找到关于牛奶的记载。早在5000年前,在中国的北方和南方就存在着人们从黄牛、水牛、牦牛身上挤奶供人类饮用的史实记载。在秦代即公元前206年的《大智度论》这一史录中就有牛奶的记载;在公元前170年的西汉文帝时代的《唐书·地理志》和公元1123年的《金史》等这些史记中,同样收录有牛奶的记载。甚至,关于中国的牛奶,还可向前追溯至一万年前,真可谓是历史悠久。
    中国的奶业,在远古时代,呈零星分散型,不成规模,也不流行,牛奶更加谈不上为大众化食品,这一时期我们将它称之为中国奶业的原始起点时期。直至到上一世纪中叶时期,中国的奶业才多少显示出一点近代奶业的特征。例如已开始出现小规模生产和采用较先进的现代加工工艺进行专业生产,以及还出现了奶品的市场流通等。在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这一时期,随着国外的传教士和商人的进入,一些奶牛品种也随他们进入了中国。在1906年时的上海租界,曾以发布过中国最早的牛奶质量标准;1907年,广东省揭西县棉湖镇的村民曾广全自养奶牛自办乳品厂,生产“长雁牌”炼乳十分畅销香港和东南亚市场,结果还遭来了英国波顿公司品牌的打压,而最后终被压垮;1913年上海的专业乳品厂就已经开始使用了冷冻机冷却牛奶的技术工艺;1920年,上海的乳品厂已开始安装和利用巴氏消毒的设备进行低温杀菌生产巴氏奶。这一时期,在北京、天津、温州、昆明等地已陆续开办起小型的乳品加工厂进行专业乳制品生产。广州市早在1865年就成立了广东第一家专业牛奶公司胜记牛奶公司,专门生产瓶装鲜牛奶。1926年,广东的第二家专业牛奶公司又在广州市怡乐村又相继挂牌开业。到了二战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给中国捐赠了4000多头的奶牛(当中有一部份是肉牛)。上述这些外进的奶牛,都对发展中国奶业起到促进作用,发展至1949年未时,中国的奶牛总存栏已拥有12万头,年总产奶量为20万吨,按当时中国全国人口5亿计算,人年均占奶量只有0.4公斤。我们把这一时期称为中国奶业发展的幼稚时期或者叫萌芽时期。
    我们把新中国成立后至上世纪末这一时期(即从1949~2000年)称之为中国奶业的成长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奶业的发展指数并不高,全国的奶牛存栏年递增长率只有7.54%。至2000年末时,全国的奶牛总存栏数为488.7万头,牛奶总产量为918.9万吨,年均递增率为7.79%。中国奶业在这一时期曾出现过几次奶业发展的高潮和低潮,由于受到1958~1962年的自然灾害以及1966~1978年的文化大革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中国奶业从总体上评价,还是有一定的发展增量,但发展速度缓慢。中国奶业春天的到来,是在进入21世纪之后才迎来了署光。其实,从上世纪末的1998年开始,中国的奶业便开始出现了复苏的迹象。从1998年至2003年这5年时间段的发展速度,便可了解到在世纪之交之时中国奶业发展已出现了转折点。1998年中国的奶牛存栏为426万头,至2003年已增长至892万头,这5年间的年均递增长率达到了16.7%;1998年的牛奶总产量为745.4万吨,2003年增至1746.3万吨,其年均递增长率为21.4%;1998年的人年均牛奶占奶量只有5.3公斤,至2003年时已增长至13.5公斤,年均递增率达20.56%,这阶段5年中的这几大项的每年综合递增长指数为19.53%。我们再拿2001年至2006年这5年时间段的统计数字进行对照分析,我们发现,进入21世纪后,中国奶业的发展速度更为快速,年均递增长率提速惊人。2001年的奶牛存栏数、总产奶量、奶类总量和人均年占奶量这几项硬指标分别是566.2万头、1025.5万吨、 1122.6万吨和8.8公斤;而2006年全中国的奶牛存栏数约1335万头,牛奶总产量约为3180万吨,奶类总产量为3294万吨,人年均占奶量约为25.3公斤。这5年的时间段,上述几个指标的年均增长率分别是奶牛存栏增长率为18.7%,牛奶总产奶量年均递增长率为25.4%,奶类总量年均递增长率为24%,人年均占奶量年均递增长率为23.5%,上述几大项指标的综合年均递增长率为23%。进入21世纪后这5年的综合年均递增长指数,比上一世纪中叶至世纪末那50年这一段时期的年均递增长率增加了2倍。中国奶业,从上古社会发展至今,走过了漫长的路,现已初具规模并开始朝向转型期发展。
    (二)中国牛奶消费及市场特点
    1、牛奶在中国的消费市场刚形成不久,且至今算不上太成熟。不成熟的主要表现在:一是购买力不强。由于中国人的人年均可支配经济收入仍未冲破或达到3000美元大关,他们的购买力因此而受到影响。从1990年 至2000年这10年中的中国人牛奶人均消费量年均增长速度只有5.31%就足以说明了这一问题;二是人们对牛奶的购买欲不是很强。在中国的饮品市场中,人们更多的是乐于选购矿泉水、冰凉茶、可口可乐、啤酒、碳酸饮料乃至是酒类;三是饮用者的比例小,不广泛。大多数的中国人不饮用或少饮用牛奶,目前在13亿的中国人当中,大约只有3亿的人口在坚持每天饮用或者经常饮用牛奶。因此造成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整个中国的牛奶市场完全成为买方市场;四是市场秩序混乱无序。一些奶品生产厂家随意使用添加剂,随意对产品命名,甚至是生产一些劣质产品、假牛奶来欺骗消费者(多为无证生产者),抢奶源、抢市场、价格战连绵不断搞不公平竞争;五是政府所制定的标准、法规和在管理方面存在着漏洞和不到位。
    2、牛奶在中国,它的知名度认可度和社会经济地位是随着人们对它的了解和认识程度的转变而改变。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牛奶在上一世纪80年代之前是一种可望不可求的稀缺产品。这一时期的牛奶被人们视为类似黄金一类归属为“高档产品”,在许多人的眼里牛奶并不是一种大众化的食品,而是视它为高级营养品和奢侈品。在那个时代的日子里,只有孕妇、婴幼儿、老弱病者才享有饮用牛奶的“特殊资格”。如果家里亲人、亲朋、同事生病入住医院治疗,前往探视者给他所携带送去的东西,除了苹果就是一些奶粉、炼乳、麦乳精这一类的奶品。在对牛奶的认识、了解上,在中国的南方至今仍有许多人对牛奶存在一些偏见和误解,他们认为饮用牛奶后会容易“上火”(热气),容易引发咽喉炎和感冒(汕头粤东地区)等,而对牛奶实行排斥。但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中国奶业界经常开展一些牛奶宣传,例如每年坚持开展“国际牛奶日”的宣传活动,人们对牛奶的认识才有了较大的改观,有许多的人已知道牛奶对人体健康和国民经济发展都会带来很大的促进作用,应该亲近和接受牛奶。牛奶已开始在人们的心目中不再是那么“神秘”和陌生,他们已将它看作是一种大众食品或饮品,这种观念的转变,对培育牛奶市场有极大的促进和帮助。
    3、中国牛奶消费的主导市场在城市。由于经济能力和购买力的不同,在中国城市和农村的牛奶消费存在着较大差距。在农村,只有生活在新疆、内蒙古、青藏等这些地区的牧区少数民族牧民,由于历来有饮用牛奶习惯而经常能饮上自产自销的牛奶,而大部分的牛奶消费者都高度集中在城市里,而且中国东部的城市奶品消费比西部城市要强得多。就中国的整个市场格局而言,城市已经成为中国牛奶消费的主要市场。这种消费市场的格局分布,在未来的20年内仍然不会得到有多大的改变。
    4、中国牛奶消费市场的发展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从市场经济学的角度讲,市场是产品的最终归宿,中国牛奶市场的发展最大的动力是来自市场。然而,市场是依靠调动和鼓励消费来使其不断扩大和成熟发展起来的。当然,在它的成长过程中无疑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干扰或阻碍。这些制约因素归纳起来包括有如下几个方面:
    (1)一是饮食习惯。亚洲人与西方人有不同的饮食习惯,膳食主体与方式也不一样,西方人喜欢吃西餐,亚洲人则以谷物为主食。特别是大部分的中国人(中年以上者为多),由于乳糖不耐和饮食习惯等原因,他们的一生远离了牛奶而未能养成饮奶习惯;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中国人在他们的味觉中,他们不太喜好牛奶(羊奶)中那种膻味,这种人,他们从心底里就开始拒绝牛奶消费。据1998年有人对中国城乡居民做过调查表明,在中国广大的消费者选购食物时,更多的选择偏好是猪肉、鱼和家禽、蛋品,选择偏好牛奶的人只占小部分。特别是在农村,有95%的人几乎不饮用牛奶。
    (2)二是营养意识。有许多消费者都习惯于或奉行缺什么补什么的营养观念。例如,需进补蛋白质时,他们只知道和认可从内类蛋品中吸取,甚至还会花费昂贵的价钱去购买一些营养蛋白粉;缺少维生素时,只认同从蔬菜、水果中摄取;需要补钙时,也同样宁愿花费高价钱去购买一些钙片进行补钙。他们并不知道这些蛋白质、维生素、钙等这些营养素都可以从牛奶中获得综合供给,且价钱非常低廉。
    (3)三是消费习惯及其消费选择。在中国人的消费选择与消费意识中,有许多人不像西欧、加、美等国的消费者那样,只注重眼前的消费心理满足,而是更加注重于金钱与财富的积蓄。中国人的最大的消费愿望以及消费的重点,是放在建房、购房或购买一些耐用的使用性强的物品(如服装、电器产品)这一方面。中国人花费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易耗品及食品的消费一般来说比例不会很大。即使是在选购食品或饮品时,他们也往往宁愿选择矿泉水、可口可乐、啤酒、酒、碳酸饮料等这一类的东西,而较少选择牛奶的消费。
    (4)消费水平与能力。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经济水平与个人购买力还不是很强。牛奶的消费,也与经济水平和购买力有关。不同的经济收入水平对牛奶的消费水平也不一样,高收入的家庭比低收入的家庭,用于牛奶消费的支出往往是更多一些。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当时的牛奶供应比较紧缺和中国人的经济收入比较低微,人年均用于牛奶消费的钱大约只有2~3元人民币。即使到了上世纪的1998年,中国人的人年均牛奶消费也才只有48.0%元,值至到了2005年时才提高到139.94元。经济水平和购买力已经成为和影响中国人对牛奶消费的又一重要原因。
    (5)消费引导和市场培育的力度。中国人之所以不喜欢饮用牛奶,除了经济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观念和意识方面的问题。从哲学辩证法的发展观来说,影响牛奶消费的消费习惯、消费意识、消费选择、消费偏爱等这些因素,都是可以通过政府和专家的倡仪、宣传和引导,来使它们获得变化或得到改善的。消费引导和市场培养十分重要,啤酒在中国市场所获得的成功便是一个典型的个案。但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关于牛奶消费的宣传和引导,从政府的层面上讲,几乎没有什么作为,营养专家也没有出来进行宣传,生产企业的牛奶宣传广告也十分少见。直到2000年特别是在“非典”事件后,关于牛奶的宣传才受到重视,才在全国范围内才普及推开,中国人的自我保健意识也因此随之得到增强,对牛奶的认识了解才不致那么陌生。
    (6)乳品生产企业的信用度。一些个人或企业,由于利益熏心,急功近利,昧着良心、良知生产出一些不合格的、质量卫生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奶产品上市销售,甚至是一些假牛奶,这使消费者对奶制品产生了消费恐惧心理,对乳品生产企业也产生了不信任。因为,他们不清楚、也不可能获得“那些是劣质牛奶那些是放心饮用牛奶”这些有效的市场信息,消费者由此便会失去了对牛奶消费的信心。
    上述几方面的原因,是构成影响中国牛奶消费市场发展的主要阻力与障碍。只有在发展过程中,将这些存在问题或制约因素使其不断获得改善或解决,中国的牛奶消费市场才会逐步走向成熟,才会得到壮大。因为,只有消费,才是拉动中国奶业有更大发展的最大动力。
    (三)中国的牛奶销售渠道与营销形式
    中国的消费者,是分布在各个阶层和各个角落(区域)的,奶制品生产企业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必须通过一些形式一些渠道才能送达消费者的手中。销售渠道,实际上是产品从生产厂家进入消费者的一条路径,而这些路径并非只有一条。在中国过去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奶制品的销售渠道比较单一。一是特殊的配给制,只有享受牛奶购买资格的人,凭票供应到指定的地方购买;二是生产厂家自行设立的专卖店或被指定的一些商店才会见到有牛奶出售。中国实行市场经济后,销售方式和渠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销售渠道从较为单一向多元化较变,传统的单一的市场销售方式与渠道已被打破。目前的销售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括有:(1)保持一部分原有的传统销售渠道;(2)由生产企业自行开办的牛奶专卖店;(3)连锁店;(4)购物中心、大卖场;(5)小商店、便利店、士多店;(6)社团、机关特殊供应渠道;(7)幼儿园与学校专司定向供应;(8)牛奶进入社区送货上门;(9)宾馆、酒楼、餐饮奶;(10)军需供应。营销方式主要有:(1)生产企业自产自销;(2)只产不销而全权委托他人总代理或总经销;(3)建立自己的一定销售渠道自销部分产品,同时兼与总代理、总经销商进行合作,即实行两条脚走路的混合型销售形式;(4)带资加盟的销售形式;(5)建立二级分销商的形式。(6)以产品分类设立专门的营销公司,例如,设立常温奶专营公司(子公司),酸牛奶专营公司,特殊奶品专营公司,奶粉专营公司等。实行专营、专销、专卖这种营销方式,已被不少的乳品企业特别是一些大企业所引用。还存有一部分的企业,它们更多的是在采用厂家--经销商--分销商--批发商--零售商这一四级营销模式进行营销,甚至还会在各大区域或大卡片区大城市再细化设立一级、二级经销商,使之形成本产品的市场销售网络。
    在1999年前,中国的奶品市场,固态奶(奶粉)基本上是全国流通不分区域;而液态奶基本上是区域性市场,画地为牢,基本不跨省域多以家门口市场为主。在区域市场时代,省际与省际之间,品牌与品牌之间各守一方,各自相安无事,以大家求生存为基调,市场上的互相明枪明剑的撕杀较为少见,企业与企业之间比较安分,只以耕作好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的市场为原则。但当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伊利、蒙牛、光明等这样大型企业的抡城掠地,区域性市场格局已被打破。做全国市场或跨省际的企业或品牌已从一、二家到逐渐地多了起来,目前止,这一类做全国市场的生产企业或品牌已达到了6~7家之多。随着原有市场格局的打破,市场竞争也随之逾为激烈。就目前的中国牛奶市场状况而言,不论是它的销售渠道,还是它的销售方式,都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都变得是立体的多元性的。
    (四)固态奶与液态奶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趋势
    中国奶源主产区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几个省区,而这些牧区人口稀少,当地的牛奶消费力不强,又远离牛奶高消费城市区,加之在2000年前,这些地区所设立的液态奶生产加工能力十分有限,因此,这一时期这些主产区生产的牛奶似乎占90%用于加工奶粉。即使是其它地区(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地除外)液态奶的生产与消费也占不了多大的优势,故形成了中国奶品的结构比例是固态奶大于液态奶,两者的比例大约为6:4,这种状况一直被维持至2002年时才被打破。从2000年开始,中国的牛奶消费已经开始从奶粉向以液态奶消费转变和过度。当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自产的奶粉增长的速度明显放缓,2005年中国的奶粉生产总产量约为46万吨,但从国外进口的奶粉则仍有所增加,2005年的进口奶粉总量为13.8万吨,2006年约为14万吨。而液态奶的生产增长速度与比例则明显大于奶粉的增长。特别是在城市,由于市民的购买力提升比较快,居民家庭的冰箱及商场的冷链设施已比较普及和趋向完善,以及加上液态奶具有饮用方便等这些特点,液态奶增长势头更快更猛,所占的比例已上升至约为70%左右。中国的奶粉市场,主要流向是分布在缺奶源的地区、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甚至是整个农村。在城市,主要是婴幼儿这一特定市场还占有相当的销量,中国每年新增出生的婴幼儿人口大约有1300万至1500万,他们所需的奶粉消费总值大约在80亿左右。2006年全国的婴幼儿奶粉生产总量已经达到10万至12万吨,其中有相当部分是在城市被消费;此外,一些生产糖果、饼食和冰淇淋、雪糕的厂家,也消耗了相当的奶粉;奶粉作为市场属性,它被列为特殊人群及另类消费的属性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就整个奶品消费而言,奶粉的增长指数不会太高,所需的总量也不会有很大的增量。液态奶发展前景将被许多乳品生产企业看好,在未来的20年内,中国的液态消费增长指数仍可保持15%以上。液态奶将因人们对它有更多的了解与认识,对它更显亲和,加之它的营养性和新鲜度,更能吸引消费者而取得他们的信赖,因此它将更加成为大众型的产品而存有更大的市前前景。可以预见,液态奶在中国的市场仍有很大的发展趋势,并将成为一个时尚消费的大类产品。在此同时,作为液态奶的竞争对手奶粉的市场存在,不会因为受到液态奶的市场挤压而退出市场。作为液态奶的具体产品类的发展前景,以本人之见,酸牛奶将是在未来相当一个时期内成为中国液态奶的发展方向和市场的亮点;特别是带有活性益先菌、活性乳酸菌的酸牛奶、发酵型乳饮品产品等甚具市场发展潜力;风味型的调味奶仍将会保持较大的市场份额,而活跃在奶品市场中;超高温灭菌奶(UHT)虽有保质期长、不需冷链配置、便于贮存、运输和方便饮用等诸多特点,但它在中国的最高峰最快速的发展已渐渐在弱化和减退。从1998年至2005年,在液态奶当中,超高温灭菌常温奶所占比例为66.6%,巴氏奶才占17.9%,酸牛奶仅占15.5%。甚至有些业内行家分析认为,它高速发展的制高点已接近冲顶。然而,虽然它的发展速度和扩大的空间已不比从前,但它仍会以相当的总量生存在中国的奶品市场中;巴氏奶,它始终不会发生或出现酸牛奶、乳酸奶饮品那样快那样大的惊人的发展与扩大速度,但它也始终有保持一个低增长指数而缓慢地在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和消费总量。在液态奶诸多品种当中,在未来的市场当中,最为乳品企业看好,最具发展前景潜质和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应该是那些更能体现出功能性的高端产品。例如,保健、美容、纤体减肥和适应糖尿病、乳糖不耐症患者饮用的这些奶品。这一类的产品更具市场魅力,也是获利润最大的产品。
    (五)调味奶的特点和在中国的市场反应
    由于味觉的需求与满足,消费者对牛奶的风味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正因为是这一原因,乳品生产企业在生产加工牛奶产品时就会设法使牛奶的风味变得多种多样和可口。只要往牛奶加入一些糖、果汁等添加物或添加剂,就可改变牛奶原来的风味。奶业界或食品加工界将这种添加了添加剂、添加物而生产制成的奶品,称之为调味奶。调味奶的最大特点,是在于它的可口性强,很容易入口。据一些乳品企业及市场调查公司的调研成果表明,在青少年消费者中有超过80%以上的人喜欢选择饮用这种牛奶。即使是成年人普通消费者,同样对调味奶也“情有独钟”。调味奶在进入21世纪之后,它的发展速度将会一直保持很长时间的领先地位,产量与销量也一直会处于遥遥领先。据了解,目前在一些乳品企业中,调味奶的生产比例已达到了50%。作为奶品等级,调味奶它算不上高档产品。但也不难看出,调味奶在中国并末受到冷落。相反,还得到不少消费者的认同和接受。调味奶已经在不太动声色的情形下,向传统的鲜牛奶和利乐包常温奶发起了挑战。

    三、中国奶业发展存在的有待研究与解决的几个问题

    就整个中国奶业发展而言,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提出和研究:
    1、奶牛疾病疫情防制与奶源质量问题。在奶源收购中尚来设限抗生素残留及体细胞数含量标准,以及细菌总数指标设定得太高等,这未能做到与国际接轨。
    2、奶业的利益分配不公问题。中国目前的奶业利润与分配框架,成典型的金字塔结构。处于塔尖的是奶牛养殖,所占利润比例还不到10%;处于塔中部的是乳品加工,所占利润比例约为25%;接近金字塔底层的是设备与包装供应商,他们所拿走的利润大约占30%;塔底部最为宏厚部分的是牛奶销售商,他们所占的利润也最多,都在35%以上。这样的利润分配对奶农而言十分不公平,而且直接影响到他们养牛的积极性和由此而承担更大的风险。
    3、中国中小乳品企业的适应生存与大企业的寡头垄断问题。中国大约有1200家至1500家尚属于中小企业的乳品企业,这些中小乳品企业设备落后残旧,规模小,耗能重,产品单一,市场占有率低,竞争能力弱,产品销售半径短,且遭遇大企业的围剿和打压,乃至兼并收购,如何生存?这是这些中小企业面临思考的问题。相比之下,中国目前已出现三、几家大型企业依据它的资本及其外部势力正向寡头企业方向发展,他们想一步步地走向垄断。若然有那么这一天的出现,这是中国奶业发展最为危险的事情。
    4、市场秩序和企业诚信问题。目前一些生产企业为争夺市场,经常利用价格战来拢乱奶品市场秩序,有些企业乱起产品名称或以乳酸饮料充作酸牛奶来欺骗消费者,这使消费者对整个乳品行业产生不信任。

    四、中国奶业及市场的发展趋势
  
    由于奶业的产业链非常长,受它所涉及的上下游如种植业,奶牛养殖业,兽医药品业,乳品加工业,运输业,机械制造业,包装、包材业,商业等都会因它的兴旺而得到发展。其中种植业(牧草、玉米等)和奶牛养殖业还可直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基于这一点,中国政府肯定会在今后的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依然会全力支持加快中国奶业的发展。中国奶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许多地方的奶业刚刚在起步,有些地方仍未得到很好的发展,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仍处于奶业的盲区,还有待去开发和发展。中国奶业若再经过20-30年的时间,它的发展水平和总体规模肯定会比现在翻两翻。预计在未来的5年,中国奶业从总体上其发展指数仍会控制在15-20%的范围内,而消费者在这期间将对新鲜牛奶,酸牛奶,活性益生菌、活性乳酸菌奶产品和奶酪有更多的需求。其中,酸牛奶和奶酪与雪糕、冰淇淋甜点的每年增长速度将会超过30%以上。在奶产品发展方面,牛奶饮料化将会成为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在未来的10年,全球的乳业增量相当一部分还是依然主要来自中国奶业发展的增长。中国奶业的前景十分远大和美好,奶品市场也是前景无限。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能适应饮用牛奶和有能力饮用牛奶,饮用牛奶的消费群体将会越来越大,对牛奶的消耗也就越多。到那时,若日饮用牛奶的人数翻一翻,那么,它每日所消耗的牛奶就需要20万吨。这个市场拉动的效力是无比巨大的,而此时中国人的人年均牛奶消费水平才达到50公斤,若按中国总理温家宝的预言要实现每个中国人每天饮上1斤奶的水平,即人年均为182.5公斤,中国所需的奶源将会更大更多。这些发展空间肯定会拉动和刺激中国奶业的蓬勃发展。未来中国奶业仍将保持一个强劲的发展势头,并一直保持数年。
    随着国外跨国公司的国外资本的介入,中国境内的奶业资源将会进一步向大约在10家特大型乳品企业中高度集结并运筹。在此之前,中国的奶业及市场的发展,曾发生过奶源之争,市场之争,品牌之争,销售路径之争,资源之争。而在今后,企业的资本竞争将更为凸现和激烈,企业的运营与发展更需定要宏厚的资本作支撑,而企业资本的来源更多的是通过上市融资或者吸纳国外的资本加盟。目前,法国达能、新西兰恒天然等国际奶业巨头的资本已渗入中国境内乳品企业的肌体进行运作。将来的中国奶业市场,将是由资本说了算,资本决定一切。在2000年前,中国的乳品市场是处于百家争鸣的时代,还没有形成有哪一家是竞技场上的大赢家,乳品企业彼此之间形成了大家齐齐受益齐高兴欢腾的局面。偕因这一时期正是中国市场处于供需同步发展、同时增长的状态,以及处于产品创新的阶段。在这一时期,消费者的要求并不是那么高挑,不那么讲究产品的品质与档次,处于只求能饮上奶、有奶饮即可的状态,这一时期的市场竞争比较温和。在2000年至2003年这一个时期,市场竞争的重点已转到奶源竞争和成本竞争及销售渠道这三个方面上来。从2004年始至到现今,乃至在今后的5、6年间,中国奶业的市场竞争已转入资本的角逐竞争。生产企业为寻求资本,通常会通过出让股权、引资加盟和上市融资等办法来实现目标。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的奶业市场,绝对是资本左右市场、决定市场。而几年后,下一个市场竞争的焦点将会落在产品的包装上。预计塑料瓶PET整线包装将会成为包装时尚,它将是向利乐无菌包装发起挑战而受到越来越多的乳品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推崇并成为中国乳品包装的主角。

    五、亚太地区各国应该有自己的奶业

    不论是从牛奶的新鲜度、营养的获得,或是从发展本国的国民经济,还是提高人民的健康素质等方面来说,亚太地区各国都应该发展和拥有自己的奶业。奶业发展并不全依赖于国家的经济实力、贫与富,或者是气候条件,美国的南部和以色列的气候比亚太地区气候还差,但那里的奶牛养得很好。韩国、日本等国的奶业发展也获得成功,并已可作为示范的榜样。像泰国、越南等这些国家,如果坚持进一步加大奶业的发展,它们的牛奶自供率便会逐步得到提高,同时,也会由此进一步拉动和促进它们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立足于本国的奶业发展,才是最为可靠的发展之路。

    结束语:由于与国外同行的沟通、联系不多,对上述几国的奶业情况及相关信息来源掌握也不多不全面,难免在分析研究时发生判断偏差。上述本人的分析研究意见,仅仅参巧。若能对那些对亚太地区奶业感兴趣或者关注的人士提供一点儿参巧帮助,那己足曰。

    发表于2007.3.29.中国上海“亚洲乳品市场研讨会”


相关搜索: 乳品
查看版权声明 责任编辑:Techoo-3
文章相关:
提意见或留言(需要审核后显示) 进入论坛交流
表情0 表情1 表情2 表情3 表情4 表情5
表情6 表情7 表情8 表情9 表情10 表情11
您好:网友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热门图片新闻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相关热门新闻排名
相关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