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资讯网站
用户中心
综合报道 市场动态 食品安全 产业经济 科技动态 经营管理 专业视角 各地动态 企业新闻 财经新闻 健康资讯 养生资讯 饮食资讯 美食资讯 排行 评论 滚动 百度
关键词:
站点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综合报道 > 正文
【设置字号: 【手机阅读】
全面、准确、专业、及时行业新闻资讯

禁鲜令扰动中国奶业

时间:2006/6/18 9:27:23 来源:南都周刊

    王丁棉总算可以稍微松一口气了。2006年5月31日晚近9点,距离最后期限仅有3个多小时的时候,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的网站上,突然挂出“关于对库存标签延期实施GB7718-2004《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的通知。按此通知, 原本定于今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牛奶“禁鲜令”,被再度延期。巴氏杀菌乳阵营的“新鲜”招牌,再次得到了至少5个月的缓冲。


        禁鲜令扰动中国奶业


    还原乳引发“禁鲜令”

    许多用还原乳“勾兑”出来的牛奶,堂而皇之地标上了“新鲜”二字,误导了消费者

    一切源自2004年年底,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和《食品标签国家标准实施指南》(下称《指南》)。

    按照《指南》规定:“牛奶只要经过任何一种加工处理,就失去了生鲜的意义。”我国乳制品的外包装上不能再使用“鲜牛奶”等名称,而必须使用“灭菌奶(乳)”和“巴氏杀菌奶(乳)”等名称。

    这个规定,就是所谓的“禁鲜令”。

    禁鲜令的出台,多半是由鲜奶标识问题所引发。而引起这一话题的,正是广东省奶业协会的理事长王丁棉。

    2003年,王丁棉向广州某报社揭示了牛奶行业普遍存在的“商业秘密”:部分牛奶厂家用便宜的奶粉加工还原成液态牛奶出售,厂家赚取了高额利润,消费者喝到的却是营养成分被极大破坏后的低质奶。

    在王丁棉看来,利用还原乳制造牛奶,为的是背后的利润。

    有数据显示,国外奶粉进口到岸价都维持在1.5万元/吨的价位上,一吨奶粉可还原成八吨液态奶,而八吨牛奶在广东地区仅收购价就达2.5万元。利益驱使下,不少企业加大对进口奶粉的使用。

    事实上,在奶源不充足的前提下,用还原乳做牛奶无可厚非。但按照国际惯例,如用奶粉生产牛奶,就必须在标签上标明奶粉的用量,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然而,由于国家并没有相关的法令加以监督,许多用还原乳“勾兑”出来的牛奶,却在包装盒上堂而皇之地标上了“新鲜”二字,以用来误导并不知情的消费者。

    于是,被王丁棉揭示了“商业秘密”之后,还原奶和鲜奶标识问题立即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乃至全国媒体的一场大讨论。

    2003年6月28日,北京长城饭店里百名专家召开了关于“鲜奶标识与奶业健康研讨会”。然而,这场原本呼吁规范行业标准,推广实施“鲜奶标识”制的会议,却成了几大奶业协会与中国乳品工业协会及国家标准委之间矛盾的导火线。也成了“禁鲜令”出台的前奏。

    中国乳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是反对“鲜奶标识”的第一人,在他看来,“中国的鲜奶标识跑偏了”。而巴氏杀菌乳和超高温灭菌乳及奶粉的营养价值都是一样,两者没有其它实质性的区别。

    于是,2004年10月,一纸《指南》最终将所有的“新鲜牛奶”全盘否定。并规定从2005年10月1日起,乳品包装上不能标示“鲜”字。《指南》“禁鲜”的依据在于引用了目前国际上较为前沿的食品理论——“凡是经过热加工的食品,就不能称鲜”。

    “其实《指南》中生鲜奶和鲜奶的概念被混为一谈了,混淆了‘鲜乳’、‘生鲜乳’和‘原乳(原料乳)’的概念。”有中国乳品加工泰斗之称的骆承庠教授如此分析。

    两协会斗法

    “禁鲜令”抗争战,首先在各地奶业协会和中国乳品工业协会之间,燃起了战火

    原本,巴氏奶的卖点在于“新鲜”,为了突出这一点,许多巴氏奶生产企业,都在牛奶盒子上大大地标上“鲜”字。然而,“禁鲜令”却让这些企业没有了“金字招牌”。

    “我相信《指南》出台的确是想规范整个市场,还消费者以知情权。但《指南》将所有的巴氏奶企业一棒子打死了。”一位乳企市场人员说。

    “许多企业都在反对禁鲜。”王丁棉说。

    有禁止,就会有反禁止。一场“禁鲜令”抗争战,首先在各地奶业协会和中国乳品工业协会间,点燃了战火。

    中国奶业协会在广州、四川、上海等奶协的要求下,首先向反对“禁鲜令”表明了态度。《指南》颁布后不久,中国奶协正式致函给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指南》中的禁鲜规定,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它涉及到我国奶业与国际标准接轨、我国奶业的健康发展和我国奶牛养殖业生产,直接影响到‘三农’问题。”函中说。

    与此同时,中国乳品协会却在随后给所有会员单位发出了一封长达3000多字,名为“认真执行《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规范乳制品标签标示内容”的公开信,要求会员单位严格按《通则》的要求执行“禁鲜令”。

    在信中,中国乳品协会认为“生产企业可以明确地标示该产品使用的原料是‘新鲜牛奶’,消费者也完全可通过阅读配料清单了解该产品所使用的原料是‘新鲜牛奶’。”因此,不标“鲜”而用规范名称,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维护,而巴氏杀菌乳企业的销量也不会受到影响。

    两个协会间的针锋相对,让这场战争的战火越烧越烈,面积越烧越广。各地奶协很快也加入了这一场争执中。

    2004年12月底,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15个省市区的地方奶协在成都,举行了反禁鲜维权会议。随后,卢良恕、骆承痒等5名院士,就反对“禁鲜”一事,联名向国家有关部门上书。

    “现在,不光巴氏奶企业受到打击,同时,由于收奶的人少了,农民养牛的积极性也受到打击。但这个规定却给了进口奶粉赚钱的机会,因为按照《指南》规定,使用奶粉的复原乳也可以用来做巴氏奶。”王丁棉说。在整个反“禁鲜”运动中,广东奶协的态度一直不屈不挠。

    为了坚持反对“禁鲜”,王丁棉一直都在很努力地收集各种材料。

    “最近全国各地已开始出现了卖牛现象,据调查,仅天津就已卖掉和减少了2000多头奶牛。如果禁鲜成功和还原奶做鲜奶原料被合法化,或者强硬执行新鲜乳卫生标准,倒奶卖牛的现象肯定比今年要严重得多,这是谁之过?”在王丁棉公开发表的《不能让一纸禁鲜令毁掉整个中国奶业》一文中,他这样写道。

    各地协会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初步的成果。2005年3月10日,农业部对《指南》禁鲜正式表明态度,要求国标委对《指南》做出修改。

    同年9月,国家标准委下发2005年第57号令,将原定于10月1日起执行的“禁鲜令”,延迟至2006年6月1日执行。

    然而,关于反对“禁鲜令”的抗争并没有因此而结束。

“延迟到6月1日,并不表明‘禁鲜令’完全废除了。而我们的目的是要‘禁鲜令’彻底解禁。”上海奶业协会一位人士说。

    延期后大限到来的前两个月,十九省市的奶业协会又一次聚集在西部奶业发展高峰论坛会上,并再次向国家农业部等政府部门提出解决“禁鲜令”的呼吁。随后的一个月时间里,王丁棉向诸多媒体放出了“禁鲜令”可能会最终解禁的消息。

    “禁鲜令解禁说”,很快成为诸多大小媒体的新闻焦点,但对于其真实与否,连国家质检总局相关部门的人也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

    “事实上,目前大家的争论不应该再放在鲜还是不鲜的问题上了,而是应该放在完善液态奶标准上。”中国奶业协会副理事长王怀宝的话同样耐人寻味。

    然而,直到所有人都对解禁不抱有希望之时,晚上近9点,国家标准委的一纸通知,再度给了各奶业协会一丝希望。


相关搜索: 禁鲜令
查看版权声明 责任编辑:Techoo-3
文章相关:
提意见或留言(需要审核后显示) 进入论坛交流
表情0 表情1 表情2 表情3 表情4 表情5
表情6 表情7 表情8 表情9 表情10 表情11
您好:网友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热门图片新闻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相关热门新闻排名
相关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