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资讯网站
用户中心
综合报道 市场动态 食品安全 产业经济 科技动态 经营管理 专业视角 各地动态 企业新闻 财经新闻 健康资讯 养生资讯 饮食资讯 美食资讯 排行 评论 滚动 百度
关键词:
站点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食品安全 > 正文
【设置字号: 【手机阅读】
全面、准确、专业、及时行业新闻资讯

QS认证逼近 中小食品企业遭“灭顶之灾”(二)

时间:2004/8/20 9:46:23 来源:赢周刊
    中小企业面临出局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的雷红涛指出,无论国家标准还是行业标准,都分为“强制性执行”和“非强制性执行”两种,前者包括卫生检测、安全成分检测等标准——这是保证消费者健康的基础,所有企业都必需达到,否则主管部门可以马上勒令其停业整顿或关闭,而后者则涉及商标、生产规模等若干规定,要求企业积极主动地达到。

  一般来说,行业标准只是在还没有国家标准的时候应用的,但事实上,现在很多行业和大企业都在做“危机公关”。为了重新建立消费者的信心,联合制定一些高于国家标准的认证标准,如饮用水的“安全饮品认证”等,等于是另一种形式的“行标”。

  市场在规范,无论对大企业还是对消费者来说都是一件好事,但一下子涌现出那么多高不可攀的标准无疑是中小企业的一次“灾难”。达不到卫生、安全等强制性标准的,黯然离开却也无话可说;但即使是完善了卫生条件,还有环境、生产设备等一系列的投入要伤脑筋——虽说达不到非强制性标准或者行业认证不会马上被勒令停业,但隔三差五的罚款,还有媒体对“不达标企业”的一再曝光,无不显示着监管部门要继续严厉整顿的决心。

  一位与大部分食品行业都打过交道的食品原料供应商直言不讳地说,在他接触的中小企业里,没有一个能够真正达到这些标准,真要查处起来,全部都得关门,届时影响绝不会小于年初QS认证带来的行业风暴,而且涉及的行业面只会更广——至于这些企业现在为什么还能存续下来,这位业内人士认为,是监管部门有意给他们一个缓冲期,让他们看清方向、自谋出路。

  “生”与“死”的抉择

  “出路?还有什么路可以选择?不外乎就是‘生’和‘死’。”——这自然是中小企业主被逼急后的气话,但细想之下也不无道理。到了清查真正不留余地的那天,只有努力达标的少数企业可以留下来,其余的只能关闭或转移至地下。

  几个月或一年半载——谁也不知道这些中小企业还有多少时间。

  面临生死抉择,不同的企业态度也截然相反。

  王老板是一个积极的例子。自从上一次生产条件的检测不合格后,他就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把厂房重修了一遍。记者经过反复要求,终于得以进入新厂房观看:宽敞明亮的车间、精美的铝合金窗、簇新的生产线——俨然已有了正规大企业的影子。他指着那几条印着名牌标签的生产线,有点自豪地对记者说:“我们邀请了行业内最著名的大企业为我们改换了所有的落后设备,并对我们目前的生产状况做了检测和评估。当然现在不可能马上达到国家所要求的标准,但一步一步来,我们有信心做到。”

  但当记者问到购置新设备和重新装修花了多少钱时,他的脸上再也掩盖不住心痛的表情,支吾不语。

  尽管王老板没有透露技术改造的具体花费,但有专家表示,像这类碳酸饮料的生产线,最好的要上百万元一条,次一些的起码也得几十万元,再加上杀菌、除尘等设备的购置和环境改造——成本之大,可想而知。

  这么算来,也难怪记者观察到的中小企业,都以消极应对的态度居多,像王老板这样肯舍大本的,寥寥无几。不是企业愿意“坐以待毙”,而是条件和资金的限制令人却步。

  有企业表示,食品企业的资金回笼比较快,储备资金一般都不多,何况低档食品生产其实只是一个微利行业,单品最多就赚一到几毛钱,整个企业的总资产加起来都不到几十万元,如何再拿几十万元出来投资技术改造呢?

  如今的他们,只好抱着侥幸的观望态度,希望一旦绝大部分企业都达不到标准,监管部门能“法不责众”,放他们一条生路。然而,从年初QS认证狠狠刷掉近90%的食用油企业来看,这种渺茫的希望还不如积极行动来得实际。

  法律和标准是刚性的,要么尽快达标,要么坐等出局。

  中小企业真的无路可走了吗?

  行业的整顿和规范,无论对国家、对消费者还是对行业未来的发展都是一件好事。把一大批生产条件恶劣的小作坊式企业淘汰出局,有利于扶持规模企业、名牌企业。只要是能留下来的企业,远景绝对乐观——这对中小企业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有不少中小企业主确实十分委屈:食品安全事故的始作俑者多是那些无证照的黑心经营者或地下作坊,可是此刻却连他们这些合法注册的企业都惨受牵连。各项指标、认证的标准太高,不是他们不愿改善,而是硬件、资金等方面一时的确难以支持。

  其实,这类中小企业在整个食品行业中占的不仅是大多数,而且是绝大多数。他们有着特定的消费群体,解决了无数的就业岗位……真的要一刀切地把他们“赶尽杀绝”吗?

  专家认为,“赶尽杀绝”不是一个最好的方法。因为在这些企业中不乏有资质、有潜力做大做强的企业,也有很多在低收入消费群体中得到广泛认同的产品的生产企业。目前,监管部门对企业的处罚仍留有余地,也说明了他们希望这些企业可以寻求得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整改方向。

  像王老板这种本身条件比较接近行业标准,又能以其他途径获得改造资金的,应该抓紧时间积极改造技术条件,争夺早日达标;而一些有潜力和资质的企业可以接受大企业的并购,继续生存。不想放弃中小企业经营模式和原有消费群体的中小企业,还可以采取联合出资的方式解决资金问题,整合之后的新企业由于机械化程度提高,还能降低成本、提高信誉和企业竞争力。而且,经过整顿后的市场将会重新安排各自的市场份额,巨大的商机正等待着能安然度过逆境的企业。也许,中小企业不但不至于面临“灭顶之灾”,还能在风雨过后更快地发展壮大起来。

相关搜索:
查看版权声明 责任编辑:Techoo-3
文章相关:
提意见或留言(需要审核后显示) 进入论坛交流
表情0 表情1 表情2 表情3 表情4 表情5
表情6 表情7 表情8 表情9 表情10 表情11
您好:网友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热门图片新闻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相关热门新闻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