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知识资料网站
用户中心
行业资料 实用资料 质量管理 健康生活 经营管理 最新资料
关键词:
站点位置: 首页 > 知识资料 > 行业资料 > 农业技术 > 种植技术 > 正文 【设置字号: 【手机阅读】

小麦白粉病可用三唑酮、烯唑醇防治

时间:2013/8/16 14:25:00 来源:网友

新麦208、豫农949等弱春性小麦品种上白粉病发生重,可能的原因是这些品种播种较早,去冬今春气温偏高,小麦生育进程加快,田间群体过大,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差,病菌易侵染发病。田间病株率达到30-40%时应及时用药防治。三唑酮对小麦白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一般每亩用20%三唑酮乳油60-70毫升加水喷雾,小麦抽穗后亩用药量可加大到100毫升。三唑酮在小麦抽穗前过量施用,会影响小麦体内赤霉素的形成,使小麦抽穗困难,生产上应注意控制用药量。小麦抽穗后适当增加用量对小麦的不利影响较小。 

每亩用20%三唑酮乳油200毫升防效不佳,不排除白粉病病菌对三唑酮已产生抗药性的可能性。据有关资料报道,目前大部分小麦白粉病菌株对三唑酮的抗药性已高于敏感菌株10-30倍,个别菌株甚至达到146倍。除江苏2个抗性较高的菌株外,四川、北京两地的菌株抗性水平明显高于湖北菌株。小麦白粉病病菌对三唑酮的抗药性问题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三唑酮药剂有的为三唑酮与硫磺(对白粉病没有多少防治效果)或其他成分的复配剂,如20%硫磺·三唑酮悬浮剂(含三唑酮10%、硫磺10%)等,按其推荐用量使用时三唑酮有效成分用量不足,防治效果较差。还有些三唑酮生产厂家玩障眼法,在产品包装袋上将“三唑酮”标得很大,而将药剂中的其他成分标得很小,忽悠农民。使用这样的农药很难保证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资料链接:小麦白粉病在小麦秋苗至成株期均可发生,5-6月为暴发流行期。病害主要在叶片上发生,病初叶面出现分散的白色丝状霉斑,后逐渐扩大联合成椭圆形霉斑,严重时可覆盖叶面大部分或全部。病部霉层厚1毫米,初为白粉状,后变为灰色至灰褐色。受害叶片变黄干枯,病株矮小,严重者不能成穗。一般叶片正面病斑比反面多,下部叶片发病比上部重,严重时也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病菌对温度和湿度较敏感。冬前气温偏低病害不容易发生,次年初春温度回升到12℃时病菌侵染发病。环境温度15-20℃,湿度70%以上时易造成病害流行。


查看版权声明 责任编辑:Techoo-5
文章相关:
提意见或留言(需要审核后显示) 查看 进入论坛交流
表情0 表情1 表情2 表情3 表情4 表情5
表情6 表情7 表情8 表情9 表情10 表情11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热门图片新闻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