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资讯网站
用户中心
综合报道 市场动态 食品安全 产业经济 科技动态 经营管理 专业视角 各地动态 企业新闻 财经新闻 健康资讯 养生资讯 饮食资讯 美食资讯 排行 评论 滚动 百度
关键词:
站点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综合报道 > 正文
【设置字号: 【手机阅读】
全面、准确、专业、及时行业新闻资讯

金针菇“逆生长”,传言有激素?

时间:2013/4/3 15:43:52 来源:农村大众

“一张图告诉你金针菇打了多少激素”的微博近日在网上疯传。称无良商家过量使用激素导致金针菇“逆生长”:一周前买来的金针菇放在冰箱里,拿出来时发现金针菇非但没有一点枯黄的样子,反而完成了“逆生长”,把保鲜膜都直接给顶破了。就此得出结论,称金针菇打了激素。传言到底是真是假?金针菇到底还能吃吗?

临沂、济南等地一些食用菌种植户近日也给本报打来电话,称市场本来就不好,现在又出了这一事件,销量直线下降,一些大批发商也不敢多要货,怕烂在手里。种植户们坦言,再这样下去,真撑不住了。他们希望业内权威专家能对此作出解释。

金针菇打激素

不可能的事

3月27日,记者采访了山东省农科院食用菌专家曹德宾。“‘激素金针菇’绝对是误传。”他解释说,“金针菇是一种纯低温菌,其菇体一般应该在4~10℃的温度条件下生长,在一些设施化或机械化生产区内,为产出高品质商品菇,则温度调控至5~7℃的范围,在低温条件下,一般激素很难发挥作用;在生产基料中直接添加生长激素,也是一个激素流入渠道,但是,基料一般要经过高温高压杀菌后才能使用,高温高压条件下,添加的激素也将会失活或失效。”

“另外,金针菇的子实体不同于平菇等品种,其菌盖上绝对不可以喷任何液体,即便是清水也是不可以的,否则,长成之后菌盖上会出现星星点点的褐色圆形斑点,降低产品的商品价值,这是种植户不愿意看到的。”曹德宾总结分析称,“激素金针菇”的生产,可以说,在目前我们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是做不到的。

“生产的途径不可能有激素,那么,流通环节中是否有商家为金针菇喷激素呢?”“这个质疑是没有道理的。”曹德宾说,厂家已经把金针菇包装好了,商家有何理由再打开包装,为之喷激素,即便是从单纯的利益驱动角度考虑,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理由,如增加产量,提高品相,提高价值等,这些“好处”都没有,谁会去干费力不讨好的事?

金针菇低温生长

实属正常

那么,网络上疯传的“激素金针菇”是怎么产生的呢?

曹德宾说,金针菇是一种纯低温的食用菌品种,正常生长温度在4~15℃,一般冰箱的冷藏区温度多调至2~4℃之间,包裹上保鲜膜,其包内温度一般应在4~6℃,此温度条件下,金针菇子实体仍可缓慢生长。

曹德宾介绍说,低温下生长时,具体表现为菇体伸长、菌盖开伞、色泽变白、基部变褐变黑等,导致体积膨胀,品相变差,这就会使人们误认为是菇体里有东西(激素)使得其继续生长。“另外,需要普及一点小知识,大多数食用菌品种的子实体采收后,其子实体仍是一个独立的活体,仍然具有继续生长、老化的生理能力,因此,在温度允许的范围内,发生自然生长,这是正常的现象,不足为怪;不仅是金针菇,平菇、双孢菇、白灵菇、杏鲍菇等中低温菌,存放于冰箱中进行冷藏保存,也会出现与金针菇相似的‘逆生长’现象,只不过金针菇表现得更加明显罢了。”曹德宾说。

曹德宾称,目前是食用菌大量上市期,对食用菌价格也将会产生影响,即使没有谣言,价格可能也会有所下跌。他希望种植户及时做好生产调整,对于因谣言而滞销的鲜菇,可以选择盐渍处理等方法,从而避开这一低谷期。

◥微博上流传的“逆生长”金针菇图片。先别啥事儿都往食品安全上想,听食用菌专家讲述另一种可能性……

□本报评论员 花宇

不能总让农民“躺着中枪”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带着黑花生上两会做试验:黑花生放清水中,清水变成了“墨水”。由此称,黑花生是染的。专家最终澄清,黑花生遇水掉色是很正常的现象,不能说明黑花生染色。最近,“激素金针菇”事件又在网络疯传,再次被专家证明其是谣言。每一次出现这样的谣言,农民总是“躺着中枪”,无辜受害。

每一次受伤的都是农民,每一次恐慌的谣言总是走在真相前面,不能说是一种偶然。农民作为受害一方,不能有效地在舆论上进行辩解和还击,不仅是农民的悲哀,也是科学精神的悲哀。

科学精神的缺乏还只是表象,更深层次原因在于完全为都市人所操控的话语权。舆论的发声主体,都是由都市人组成,他们对农业几乎是无知的,尤其对一些新技术缺乏了解,因而很容易产生认知上的盲区。例如,对速生鸡,很多人不知道鸡速生的主要原因是畜禽品种的改良;都市人总觉得农民文化水平不高,但关于如何种地、养殖,很多都市人的知识是贫乏的。当听到“染色花生”、“激素金针菇”这样的字眼,他们就习惯性地选择盲从。

要求每一个人都冷静算是苛求的话,那么,作为喉舌的主流媒体,就更应该冷静了。当面对这种传言的时候,能否不只是报道事件和现象?

要让舆论回归客观理性,不仅在于新闻报道业务上的精进,更在于城乡之间的融合了解。农业是一个产业链极长的产业,对城市消费者而言,最多了解到零售环节,对种养、初加工等环节几乎一无所知。因此,社会各个方面,包括政府、农民团体、消费者团体应当相互交流,认知现代农业的最新成果,消除彼此间的隔膜。除此之外,更要多给农民“话筒”,让多元化的声音公平地在舆论市场竞争,而不是总由都市人主宰。

农民组织是农民群体最大的代言者。因此,要培育壮大农民的合作组织,让他们壮大实力,和其他团体平起平坐、平等对话。只有他们的声音大了,能盖住其他声音了,农民才不会每一次都“躺着中枪”。



相关搜索: 金针菇
查看版权声明 责任编辑:Techoo-3
文章相关:
提意见或留言(需要审核后显示) 进入论坛交流
表情0 表情1 表情2 表情3 表情4 表情5
表情6 表情7 表情8 表情9 表情10 表情11
您好:网友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热门图片新闻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相关热门新闻排名
相关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