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资讯网站
用户中心
综合报道 市场动态 食品安全 产业经济 科技动态 经营管理 专业视角 各地动态 企业新闻 财经新闻 健康资讯 养生资讯 饮食资讯 美食资讯 排行 评论 滚动 百度
关键词:
站点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健康资讯 > 正文
【设置字号: 【手机阅读】
全面、准确、专业、及时行业新闻资讯

冬季护肤关键在保湿保暖 皮肤瘙痒应科学洗澡

时间:2011/12/14 14:45:2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冬天到了,天气干燥,不少人的皮肤会出现不适,与气候有关的一些皮肤问题纷纷找上身来。该如何进行防治呢?记者采访了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柴宝。她就有关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

  皮肤瘙痒: 注意保湿衣着冷暖适度

  症状:冬季,许多人饱尝皮肤的奇痒痛苦。如刚洗完热水澡没多久,却发现大腿小腿奇痒难忍;夜间睡眠时,瘙痒的情况又会再次出现。

  原因:“皮肤瘙痒部分是因为其他疾病引起,常与某些系统性疾病有关,如肝胆疾患、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贫血、肾炎、慢性肾衰竭、淋巴瘤、白血病、恶性肿瘤、寄生虫病、神经衰弱等。另外月经不调、妊娠等也可引起瘙痒症,过食烟、酒和辛辣食品等,都有可能成为全身性瘙痒的致病因素。部分是因为干燥直接诱发的瘙痒。”柴医生说。

  随着年龄增长,人的皮脂腺和汗腺的分泌功能会同体内其他脏器功能一样逐渐衰退,使皮肤表面的皮脂和汗液逐渐减少。在冬天,由于寒冷干燥天气的刺激,可使皮肤血管收缩,皮脂腺和汗腺的分泌功能进一步下降,致使原已不多的皮脂和汗液更加减少,使皮肤干燥加重,促使皮肤内分布的神经末梢感受器蜕变老化,并向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发出异样的刺激信号,从而出现瘙痒的感觉。

  应对方法:柴医生说,冬季皮肤瘙痒应早预防,也就是说在症状出现之前就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皮肤问题的出现,遵循以下几条皮肤保养原则,可以较有效将瘙痒减轻到最低程度。

  科学洗澡。冬季尽量不要洗桑拿、泡温泉;老年人应当减少洗澡的次数,每周一次足矣,水温不要太高,洗浴时间也不要过长。洗澡时尽量少用浴液和香皂等洗涤剂,避免搓擦;洗完澡后最好涂一层油膏如凡士林等,用以锁住皮肤水分。

  增强润肤。除了浴后必要的润肤外,平时应根据自己皮肤干燥的程度,每天在容易瘙痒的部位涂抹1-2次润肤膏以保持皮肤的滋润度。

  保暖保湿。冬季力求使屋内空气湿润,空气加湿器是不错的选择;老人冬季着衣冷暖要适度,穿着过于厚重会导致体内汗液蒸发过多而使皮肤含水量减少,而皮肤干燥又会加重瘙痒的发生。穿着上内衣最好选择天然织物,如纯棉、蚕丝、棉麻、棉丝、丝麻等制品,减少对皮肤的刺激。新买回来的内衣,特别是经过防缩处理的内衣,一定要先洗涤以后再穿,从而避免可能残存的有害物质对皮肤的伤害。

  注意饮食。平时更要注意多喝水以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增加皮肤的水分供给。注意营养均衡,饮食要清淡,少吃高脂肪食物,多吃新鲜蔬果及牛奶豆浆之类的水分、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也可常吃芝麻油、黄豆、花生等食物。少饮浓茶和咖啡,少吃牛羊肉、葱蒜等辛辣食物和海鲜。

  内在调理。要注意休息及适当的心理压力调节。心理因素也会影响到人对刺激的敏感度,更容易产生痒感。同时,瘙痒时不要用手抓搔。过度搔抓会使皮肤苔藓化。也不要用热水烫,因为烫洗会去除皮肤表面的皮脂,加剧皮肤干燥程度,使瘙痒更加剧。剧痒难忍时可求助皮肤科医生,科学地口服和外用药物都可以解决瘙痒问题。

 手足皲裂: 治疗以局部外用药为主

  症状:冬天到了,不少人在手指、脚跟、手脚掌侧,很容易发生皲裂。手足皲裂的深浅程度一般可分为三度。一度:皮肤干燥有小裂纹,但仅达表皮,故无出血、疼痛等症状。二度:皮肤干燥,角化增厚,裂口由表皮深入真皮而有轻度刺痛,但不引起出血。三度:皮肤干燥,角化肥厚,皲裂由表皮深入真皮和皮下组织,常引起出血和触痛或灼痛。

  原因:本病的发生与表皮角质层增厚、干燥、外界刺激以及局部活动有关。一到冬季,气候干燥寒冷,汗腺分泌减少,又缺乏皮脂滋润,再加上各种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因素的刺激和摩擦,使掌跖部皮肤增厚、变干、变脆,失去弹性,当局部活动或牵拉力较大时,即可将皮肤拉断而产生皲裂,引起疼痛。另外,某些皮肤病如鱼鳞病、手足癣、湿疹皮炎、冻疮等均可在病理条件下发生皲裂。

  应对方法:柴医生说,手足皲裂首先要判断是否为角化型手足癣,需求助皮肤科医生(请不要先用药,否则影响医生判断,可能会要求停用药物一周以上再复诊,浪费时间),如医生依据临床表现和真菌实验室检查确定为真菌感染造成的浅部真菌病,则需抗真菌治疗,如无真菌感染,其他原因导致的皲裂治疗相似,以局部外用药为主。用药之前先用热水浸泡患处,促使角质软化,如有角化过厚,则用刀削去过厚的角质。然后局部再涂以愈裂膏或1%尿囊素乳膏、15%-20%尿素软膏、3%-5%水杨酸软膏、0.05%-0.1%维甲酸软膏、复方苯甲酸软膏、蛤蜊油、紫草油等,湿疹造成的手足皲裂还可外用激素类药膏(连续外用最好不要超过一周)。若裂口较深,可在涂药后局部加密封包扎或白天活动时贴胶布,晚上休息再涂治裂膏。直至皮肤恢复正常纹理后再停治疗。

  患者平时要注意自我防护,避免接触酸、碱等化学性刺激物。劳动后要及时洗手并擦干,涂上润肤防护霜、硅霜、甘油霜等。及时修剪过度增厚的角质。多注意手足皮肤的保湿、保暖,多按摩手足,促进血液循环。注意摄取富含维生素A、E及钙、硒、锌等矿物质的绿色蔬菜、瓜果、蛋类、奶类、海产品、杏仁、胡萝卜等。

  皮肤过敏: 预防为主提高免疫力

  症状:冬季,一些女性会出现全身皮肤奇痒、起皮疹和脱屑等过敏症状,严重影响了美容及生活。

  原因:过敏是一种肌体的变态反应,是人对正常物质(过敏原)的一种不正常的反应。当过敏原接触到过敏体质的人群才会发生过敏。在过敏反应的发生过程中,过敏介质起着直接的作用,过敏原是过敏病症发生的外因,而肌体免疫能力低下,大量自由基对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的氧化破坏是过敏发生的内因。

  应对方法:对于皮肤过敏,临床多采用抗组织胺类药物治疗,虽然新一代抗组织胺类药的疗效好,副作用较少,但仍有少部分人群会出现嗜睡和头脑迟钝的副作用,故开车或者需登高等危险作业者需谨慎使用。专家认为,最有效措施是寻找出过敏诱发因子,避免再接触这种物质。但要在2万余种不同的诱发因子中准确地找到致病的因子,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此,主要应从日常精心呵护肌肤做起,设法降低皮肤的致敏性。

  首先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肌体的抵抗力和适应能力。其次,慎用化妆品、少吃易过敏食物,尤其是海鲜。尽量减少洗浴用品的使用,既可减少化学物质的接触,又可保护皮脂膜,从而提高皮肤抵抗力。

  注意饮食营养的均衡,少食用油腻、甜食及刺激性食物、烟、酒等。某些食物也是致敏原,要注意加以辨别。多吃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可以增强肌体免疫能力。

  对某些症状严重的患者,可求助于医学手段,查找过敏原,部分可进行脱敏治疗。

  冻疮: 注意肢体末端防寒保暖

  症状:冻疮以手背及手指伸侧、足缘及足趾伸侧、下肢、面颊、耳廓等处多见。多见局部皮肤发凉,出现暗紫红色或紫蓝色斑片,按之柔软,严重时出现水疱,破裂后形成糜烂或溃疡。遇热后自觉痒、灼热感及疼痛。遭受长时间寒冷侵袭后,受冻皮肤出现苍白、红肿、紫斑、灼痒、麻木、皮肤水疱、溃烂,可遗留疤痕。这些症状可延续1-2个月,直至天气转暖才痊愈,一些患者来年冬天会在原部位再度复发。

  原因:冻疮机理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皮肤血管对寒冷过敏有关,也可能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及有冷球蛋白血症、遗传因素有关。也由于肢体末端血液循环差,再加上挤压、冻伤,皮肤出现苍白、淡紫、发硬并有水肿,遇暖后皮肤由苍白转为紫红色,发热、痒痛,有时甚至溃破。潮湿可加速体表散热,冬季湿度大的地区,冻疮发生率较高。

  应对方法:冻疮治愈的关键是摆脱湿冷环境,保持冻疮局部温暖和干燥,否则容易复发。室内温度最好能保持15℃以上,相对湿度50%左右。

  坚持用40℃水温浸浴患处,每日20-30分钟。

  根据皮损情况适当用药。有皮肤破损感染,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复方硫酸新霉素霜剂或呋喃西林霜剂外用。皮肤没有破损的,可选用10%樟脑精、10%樟脑软膏、松节油、冻疮软膏、红花油等外用。

  人们应积极参加户外体育活动,加强在寒冷环境下锻炼,以适应寒冷气候,预防冻疮发生。易患冻疮的人,在气温未低到5℃时做好防寒准备,注意肢体末端防寒保暖。衣服要多穿,注意戴手套、戴帽子,鞋袜宜宽松干燥。 对每年易复发者,可在夏季就养成冷水洗脸、洗足、冷水浴等习惯,以提高耐寒能力。食物要有充足的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保证身体有足够的热量。(记者 何泳)


相关搜索: 冬季 护肤
查看版权声明 责任编辑:Techoo-3
文章相关:
提意见或留言(需要审核后显示) 进入论坛交流
表情0 表情1 表情2 表情3 表情4 表情5
表情6 表情7 表情8 表情9 表情10 表情11
您好:网友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热门图片新闻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相关热门新闻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