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资讯网站
用户中心
综合报道 市场动态 食品安全 产业经济 科技动态 经营管理 专业视角 各地动态 企业新闻 财经新闻 健康资讯 养生资讯 饮食资讯 美食资讯 排行 评论 滚动 百度
关键词:
站点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产业经济 > 正文
【设置字号: 【手机阅读】
全面、准确、专业、及时行业新闻资讯

无抗奶江湖

时间:2009/5/16 8:46:41 来源:经济观察报

  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一位乳企高管在痛陈奶源建设不力带来的危害时,曾对本报记者提到过一个情况:一些奶农的牛,吃药打针时还在挤奶,抗生素残留就这样流进了原奶。“人天天喝到这种奶,再生病时,吃药就不管用了。”他说。

  这位不直接负责生产业务的乳企高管没想到的是,即便是他这个所谓的业内人士,其所知也只是真相的一部分。近日卫生部叫停“无抗奶”的行动,让他和众多行外人知道了一个新名词——解抗剂。

  3月9日,卫生部在其官方网站公布 《全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近期工作重点及要求》。《要求》中明确,皮革水解物、三聚氰胺、β-内酰胺酶、硫氰酸钠这四种物质被禁止在乳制品中添加。

  也就在这时,很多人才发现,原来生活当中最常接触的乳品,还有“有抗奶”、“无抗奶”和“解抗奶”之分。

  两天后,在卫生部的新闻发布会上,有关官员介绍,原料乳中β-内酰胺酶阳性检出率为5%。β-内酰胺酶,俗称“解抗剂”,可以用来掩蔽抗生素残留,冒充“无抗奶”。不过,卫生部并未对外公布在哪些渠道的原料乳中检出了“解抗剂”。

  5月6日,卫生部在官方网站上又公布了一份由卫生部、农业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文件,要求自即日起,各乳品生产经营和餐饮企业应当停止“无抗奶”生产经营活动。2009年6月30日起,各有关监管部门将开始对不执行规定的企业依法查处。全部乳制品将被停止标注“无抗奶”字样。

  概念的炒作?

  这并非“无抗奶”第一次遭遇叫停风波。最早的风波发生在2002年4月,“无抗奶”概念才刚刚被光明乳业(7.55,0.12,1.62%)提出并推广。

  当年7月,针对光明乳业提出的“在上海实现无抗奶”目标,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中国奶业协会表达了两点意见:一是希望乳品企业不要再以“无抗奶”进行任何形式的炒作;二是“有抗奶”依然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消费者不必恐慌。

  所谓“有抗奶”,就是含有抗生素的奶。有研究表明,长期饮用“有抗奶”相当于经常低剂量服用抗生素,会增加人体耐药性,降低免疫力,对于过敏体质的消费者而言,还可能会引起皮疹、过敏性休克等反应。

  那么,牛奶中的抗生素从何而来?

  中国奶业协会理事王丁棉解释说,奶牛在天气潮湿或换季时最容易患乳腺炎,需要注射抗生素,但是经过抗生素治疗的奶牛,在7天内产的奶会有抗生素残留;另外,原料奶中出现细菌超标的时候,奶农、奶站也习惯用抗生素解决细菌超标的问题。

  按照2006年的数据,全国约有1100万头奶牛,发病率10%,一年平均发病2次,注射抗生素后7天内的产奶中会含有抗生素残留。按每头牛一天产奶15公斤计算,每年全国约有23100万公斤原奶中含有抗生素残留,其中部分被乳企收购后流入市场。

  2003年底,国家质检总局的一项普查显示,北方市场近800份乳品采样中,抗生素残留超标居于不合格项目的第一位。而在2006年上半年的另一项检测中则显示,国内市场上有50%左右的牛奶抗生素残留超标。

  2006年8月,光明乳业再次声称,旗下所有乳品已实现全部 “无抗”化生产,并向业内千余家乳品企业发出倡议,共同推进并早日实现整个乳品行业的“无抗”化,严格执行与国际接轨的安全标准。

  不过这一次,“无抗奶”运动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支持——国家质检总局规定对所有生鲜牛奶强制检测抗生素含量,超标者不可出售,但这仅仅作为行业标准在实施。当时的报道称,相关国标修订进程的加快,令乳品消费的 “无抗时代”指日可待。越来越多的乳企加入了 “无抗奶”行动俱乐部。

  此后,“有抗奶”日渐式微,其与“无抗奶”之间的价格差越拉越大。如今的调查发现,也正是在那个时候,“解抗剂”开始作为低成本制造“无抗奶”的有效添加剂。这是乳业共知的规则,却是普通消费者难以了解的秘密。

  滞后的国标?

  为什么会导致“有抗奶”和“无抗奶”的市场并存?东方艾格农业分析师陈渝说,在乳制品质量管理上,目前既没有“不得检出抗生素”的强制要求,也没有抗生素限量的要求,换句话说,做好没有鼓励,做坏也不惩罚。

  作为目前仍在执行的强制性国家标准,20多年前的《生鲜牛乳收购标准》(GB6914-86),并没有将抗生素作为原料奶的检测指标。2001年9月农业部的《无公害食品——生鲜牛乳》行业标准,虽明确“抗生素不得检出”,但至今还只是一个推荐性的行业标准。

  这就意味着,行业标准对企业没有强制性,就算有的牛奶和奶制品中存有大量对消费者健康有害的抗生素残留,照样是合格产品,“有抗无抗”得看企业是否自律。而其“抗生素不得检出”的行业标准条文,又为某些奶农和奶站大量 “合法”使用“解抗剂”开了天窗。

  业内人士承认,不加“解抗剂”的话,除了少数几家大乳企,80%以上的企业还难以做到“无抗”化。

  从对奶源有效的严格控制来讲,集中专业喂养的方式——圈养的奶牛厂,才有可能做到真正 “无抗”化。而目前百分之七八十的奶牛是个体户养殖,大多数乳企采用分散饲养集中挤奶的模式,从个体户手中获取原料奶。

  另一方面,检测抗生素的专用药片和设备大多来自国外进口,集体圈养的奶质检测仪器一台就需耗资数十万元。有统计数据说,一家企业每年用于购买检测“有抗奶”的试剂费用就需要近200万元。如此大的成本,很难让这些乳企自律。

  当然,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之后,一些企业已经开始了原料奶的把关。蒙牛奶源调度部负责人牛建明说,蒙牛一直对抗生素指标的检验很严,是第一个提出检测此指标的企业,如果不合格就拒收,并对进场奶车批批检验,而且留样。

  但在约束力缺失、利益驱动的情况下,“解抗剂”被一些奶农、奶站大肆利用。据说一支6毫升的 “解抗剂”,可以在几小时内让1吨 “有抗奶”在常温环境下变成“无抗奶”。而这样一支6毫升的“解抗剂”成本不超过10元。

  “无抗奶”与“有抗奶”在收购价上却相差甚大。据中国奶业协会理事王丁棉透露,少则差一半,多则差2-3倍。目前,“有抗奶”的收购价从1000元-1200元/吨不等,甚至还有800元/吨;而“无抗奶”的收购价大概是2000元-2500元/吨。

  王丁棉说,专门有公司在推销“解抗剂”,他们甚至直接到奶农中去推广,现在宣传比较流行的是生物型“解抗剂”。作为“解抗剂”的β-内酰胺酶不属于国家批准的食品添加剂。

  未知的恐慌

  卫生部等六部门的公告称:“少数乳品企业宣称生产 ‘无抗奶’,是误导消费者,严重扰乱乳品生产经营秩序的行为。”因此,“严禁在乳品标签、标识和广告中宣传‘无抗奶’等不科学、不符合实际的内容”。

  不过,媒体对此的解读是,卫生部的板子不是真正打在 “无抗奶”上,而是打在添加了 “解抗剂”的“解抗奶”上。甚至有媒体解读出了巴氏奶阵营(多标识“无抗奶”)和常温奶阵营(很少标识“无抗”)的积怨与交战。

  但从未用“无抗奶”作为概念的几家乳企表明,这并非所谓两大阵营矛盾的又一演变——“如今说谁不安全,都会威胁到整个行业,这个行业已经变得弱不禁风了。”说这句话的高管所在的企业,一季度销量大增,好不容易有了走出三聚氰胺阴影的势头。

  在王丁棉看来,宣传“无抗奶”并不等于使用“解抗剂”。更多的专家认为,需要消灭的是“有抗奶”,需要推广的是“无抗奶”,需要打击的则是“解抗奶”。

  他们的理由是,国际上明确规定严禁使用含有抗生素的原奶。欧美国家都严格禁止 “有抗奶”的销售。在一些欧洲国家,如果一家奶牛场的牛奶检出抗生素,会被立刻停收一周的牛奶,并且受到重罚。显然,中国需要与国际标准接轨。

  将“有抗奶”变成“无抗奶”,是因为存在着足够大的利益——据奶场人士透露,抗生素含量在标准内的奶,按抗生素含量高低每公斤价格能相差一块钱,含量超标的甚至会被直接倒掉。一些奶企也并不像看上去那么无辜——有说法认为叫停“无抗奶”正是为了杜绝一些企业追求“无抗”而加“解抗剂”。

  也有专家称,乳制品加工企业没有必要使用“解抗剂”。东方艾格农业分析师陈渝解释说,一是在收购原料奶时,企业会检测原料奶是否含有抗生素;二是乳制品中除了酸奶、奶酪不能用“有抗奶”加工生产外,其他的产品并没有对抗生素的强制要求。

  王丁棉认为,在乳制品生产加工之前,都有可能添加解抗剂,主要集中在原料奶环节。一些奶农、奶站,为了达到原料奶的收购标准而使用“解抗剂”。“解抗剂”能掩蔽抗生素,将“有抗奶”中的抗生素分解掉,使原奶顺利通过检测,冒充“无抗奶”。

  但是,使用“解抗剂”的风险在于:一是“解抗剂”的安全性尚未有定论;二是在分解β-内酰胺药物后,可能引进其他有害物质;三是这种做法纵容了奶牛饲养过程中抗生素的滥用。当然,为了利益,这些风险,奶农和奶站很少会去考虑。

  “解抗剂”到底会给人体带来什么伤害,业内人士称,目前尚无β-内酰胺酶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的相关资料和报道,但这并不代表它就一定没有危害。而正是这种未知,才更让人感到恐慌。  谢良兵 朱熹妍 贺文 


相关搜索: 无抗奶 乳业
查看版权声明 责任编辑:Techoo-3
文章相关:
提意见或留言(需要审核后显示) 进入论坛交流
表情0 表情1 表情2 表情3 表情4 表情5
表情6 表情7 表情8 表情9 表情10 表情11
您好:网友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热门图片新闻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相关热门新闻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