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资讯网站
用户中心
综合报道 市场动态 食品安全 产业经济 科技动态 经营管理 专业视角 各地动态 企业新闻 财经新闻 健康资讯 养生资讯 饮食资讯 美食资讯 排行 评论 滚动 百度
关键词:
站点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产业经济 > 正文
【设置字号: 【手机阅读】
全面、准确、专业、及时行业新闻资讯

卢锋:中国没有粮食安全问题 粮价还要涨两年(2)

时间:2008/5/24 10:03:59 来源:南方周未

  中国没有粮食安全问题

  南方周末:您在十余年前就指出,中国传统粮食安全问题已经解决,现在您仍这样看吗?

  卢锋:我没有改变过看法,也没有看到改变的必要。

  1995年我回到国内,不久便改变原来研究计划,转而选择研究粮食问题,是因为看到当时强力实行“省长责任制”来解决粮食生产和贸易问题并引发很多矛盾。市场经济下国内市场是一体化的,要求各个省区政府首长对各地粮食自给率负责,甚至对各地粮价稳定负责,显然不符合市场经济基本逻辑,也是从国际经验角度看极为特殊的政策安排。

  经过几年研究,我提出中国历史时期传统意义上粮食安全问题,随着1978年开始实行农村改革政策,其实质内涵就已发生根本改变。后来粮食政策安排偏差与我们对这一根本问题没有根据客观形势变化较快转变有关。

  南方周末:何谓传统的粮食安全问题?为何您认为它已不是中国的问题?

  卢锋:我国传统粮食安全问题,是指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粮食短缺和匮乏,从而使得国民基本粮食安全保障面临现实挑战。

  这个阴影笼罩着中国数千年历史。中国的古代文化中,审美中一直带有忧伤的意趣,可能就是因为这样经济规律制约:农耕社会太平时代人口增加很快,但是耕地面积难以同步扩大;在传统农业技术边界约束下,受到劳动边际投入产出递减规律作用,人均粮食产量最终会下降,构成中国大历史视角下经济和政治周期的一个重要背景因素。在现代工业文明技术和制度条件下,“马尔萨斯陷阱”已被彻底证伪,但是对于中国2000多年传统农业社会却是不幸具有相当解释力。

  最重要的是,得益于现代农业科技进步和市场化取向制度改革,粮食安全导致社会周期震荡已不是中国人的宿命。这可能是我们谈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最重要的前提性命题。

  从经济学角度,粮食消费的增加,只与两个变量有关:收入和人口。当人们收入提高时,对粮食的需求并不会一直增加,而是可能减少。道理很简单:食物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会用牛奶、肉、鱼、水果来替代粮食,而肉、鱼、水果生产或者与粮食在土地需求方面竞争性很低,或者粮食转化率较高,因而膳食结构改善伴随粮食消费需求增长势头减弱。我国1986-2006年20年间中国人均收入水平增加了八九倍,然而人均粮食消费量仅增加了13%,粮食消费的收入弹性极小。我计算的表观消费弹性趋势值近年已为负数。

  最主要的变量集中在人口。1994年美国人布朗在其著名的《谁来养活中国?》一文中预计,2030年中国人口将增加到16亿,中国将面临粮食的绝对短缺。但是当时人们普遍高估我国人口峰值,目前我国人口仅13亿多,人口专家主流意见认为峰值时不超过14.5亿。人口结构日趋老龄化将抑制粮食需求,未来中国粮食消费需求总量上限很难超过5.5-6.0亿吨。这大大低于十多年前的绝大部分预测。

  1978年以来经验也证明,粮食确实出现市场波动,也曾发生其它问题,但是中国人民基本粮食安全从未发生危机。1998年时粮食产量超过5.1亿吨,出现明显过剩,使得中国粮价从1995年的峰值一直下降,直至2003年才开始从谷底回升。

  南方周末:2007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再次达到了5亿吨,虽然现在中国粮食基本可以自给自足,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耕地的减少,这一产量是否难以维持?

  卢锋:这样的担忧存在大多数国人的心里。这好比离岸远航的水手会久久眺望渐渐远去的海岸线,一个正经历经济起飞追赶的社会,会长久地关注和忧虑曾经在历史上对其带来长期困扰的粮食安全问题。

  1995年至今,中国耕地减少了一亿余亩,但粮食产量并未减少。原因何在?工业革命后,农业生产效率突破了原有极限,持续提高,这使得人类终于可能摆脱“马尔萨斯陷阱”,而1978年后各种限制性制度的解除,使得中国农业可以自主选择适用的技术,这个过程,本在上世纪初就已开始——化肥在西方推广使用没多久,中国就已开始引进。技术进步和制度改进使中国人30年未遇饥荒,而这一过程仍在持续。

  我想强调的是,现代科技和制度使我们得以彻底摆脱粮食绝对匮乏威胁和困扰,不等于说一般意义上粮食问题不复存在,更不是说可以不重视粮食经济政策和工作。现代开放经济环境下我们面临新一代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问题,如何继续有效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并应对目前粮食和食品生产的制约因素,如何应对中短期价格波动对低收入人群可能带来负面影响,需要确保越来越长食物生产供应链每个环节品质得到保证,都是需要认真解决的现代意义上粮食和食品安全问题。

  南方周末:这次国际粮荒的恐慌中,我们看到中国政府在去年12月宣布暂停粮食出口,而国内媒体也对一些地方的粮食库存产生怀疑,是不是情况仍有令人担忧之处?

  卢锋:一些国家纷纷宣布限制粮食出口。一方面不让出口,一方面增加进口,国际大米市场本身很薄,短时期内因为政策因素大幅增加需求和减少供给,价格不涨才怪呢!米价这么快上升,它是跟大家短期的贸易行为是有关系的。这类政策有利于各自短期利益解决,但是不利于包括各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整体利益,在这个意义上具有经济学博弈论阐述的“囚犯困境”含义。

  国际粮价如此上涨,中国国内的粮价仍相对较低,虽然减低了CPI的上涨压力,但许多地方却出现了农民卖粮难的问题。这样的现象并不令人欣慰。如何看待这一轮物价上涨?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是结构性物价上涨问题,原因包括供给冲击、成本推动等,半年一年后会逐步消失;一种认为是总量性问题,如货币扩张、总需求增长,因而难以指望某一部门的供求关系改善将CPI涨幅拉下来。我个人倾向认为,结构性因素确实有影响,然而从政策角度看,更应重视总量性因素作用。人为按住粮价或特定商品劳务价格,不是一个能根本解决问题的方法。

  至于库存数,有关部门一直不系统公布。总理温家宝在4月初曾公开表示,我国粮食库存充裕,约有1.5亿-2亿吨,按照5亿吨的消费总量,这样的库存比例高达30%-40%,是国际粮农组织建议比例17%-18%的2倍。我相信这个数字是可靠的。一些媒体看到的粮库空库,可能主要是地方储备,在整体库存中比例有限。

  并不是库存越多就越好。没有一个国家完全通过库存来保证粮食供求的绝对平衡,因为这样的成本太高,无法支付。关于中国是否长期需要如此高比例的库存量,有许多不同的意见。

  南方周末:这次国际粮食价格上涨,中国目前并未受到太大冲击,但在中短期,国内粮食价格还会上涨吗?

  卢锋:如果放松出口限制,国内粮食价格受到国际高价刺激应会上升。从国内供求关系角度考虑,同样存在不确定性因而难以准确预测。从历史角度看,过去30年我国实际粮价趋势走低。目前三种谷物平均价格已经显著高于长期趋势水平,说明这一轮相对价格调整已经大部完成。问题是阶段性峰值要达到什么水平?如果假定新一轮粮价上涨峰值能够达到上一轮1995年峰值,那末从时间序列数据看三种谷物价格还有近20%-25%上涨空间。当然,没有把握假定粮食实际价格一定会再次达到1995年峰值,因为1995/96年之后粮食供求经历了新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相对供大于求,说明那是一个超高的价位。另一方面实际粮价也有可能甚至显著超过1995/96年,如果这一局面发生,一定是还有什么极为重要变数没有进入我们观察视野和分析模型。对于未来预测,我们只能抱有客观和学习心态,通过持续观察来认识经济演变规律。但是依据现在情况看,我宁愿预测未来实际粮价上涨空间大概只有两成左右。

  目前讨论粮价未来走势还需要关注的是,无论从学理还是和已有经验看,农产品价格上涨确会推动通货膨胀,另外宏观失衡通货膨胀也可能刺激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甚至超调。对这一点在我国农业政策史上有过教训。忽视通胀环境可能反转刺激提升粮价作用,是我国上世纪90年代中期粮食政策偏颇并导致几千亿元巨额财务窟窿的认识根源之一。因而如果宏观总量性紧缩政策执行不到位,通货膨胀持续加重并显著改变农民对未来价格预期,农民存粮调节行为改变有可能导致短期粮食供求极大变化并推高市场粮价。


相关搜索: 粮食 价格
查看版权声明 责任编辑:Techoo-3
文章相关:
提意见或留言(需要审核后显示) 进入论坛交流
表情0 表情1 表情2 表情3 表情4 表情5
表情6 表情7 表情8 表情9 表情10 表情11
您好:网友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热门图片新闻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相关热门新闻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