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资讯网站
用户中心
综合报道 市场动态 食品安全 产业经济 科技动态 经营管理 专业视角 各地动态 企业新闻 财经新闻 健康资讯 养生资讯 饮食资讯 美食资讯 排行 评论 滚动 百度
关键词:
站点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综合报道 > 正文
【设置字号: 【手机阅读】
全面、准确、专业、及时行业新闻资讯

农业制度变迁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

时间:2007/2/16 10:51:01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

    新中国建国以来,在农业制度的变迁中出现了几次较大失误,使得农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农业环境问题不仅给农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对我国经济整体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因此,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寻求我国农业发展的对策,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与环境利益的协调,促进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其中有农业发展进程中制度变迁的原因,也是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进程使然。笔者从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人手,探究农业环境问题产生的制度变迁原因,并试图给出改善农业生产面临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以求在认识和修复农业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上使人们有一个新视角。
  
    一、我国农业生产环境问题突出
  
    (一)农业生产和消费活动造成的水污染和水资源的短缺
  
    据《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的化肥施用总量中N、P、K分别由1970年的152.3万t、90.7万t和2.0万t增加到了1996年的1856.9万t、500万t、12.2万t(纯量),增加幅度依次为12.2倍、5.5倍和6.1倍。化肥施用量的增加成为我国近年来粮食增产的重要原因之一,但由于大量的剩余养分(主要为NO3-N)被淋溶进人地下水和地表水,使水环境遭到污染。水污染问题进一步造成了水资源的缺乏,到2005年,我国水资源缺口已接近500亿m3。其中,北方地区的缺水量占到2/3,尤其以华北平原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由于地表水不足,导致地下水超采严重,使大面积地下水下降,许多地方出现地下漏斗,沿海地区发生海水入侵、地下水咸化等。作为北方主要河流的黄河,断流的时间与范围越来越长。
  
    (二)农田、农业废弃物污染现象严重
  
    农田污染途径较多,其中主要是污水灌溉,过量的农药、农膜、化肥使用,酸雨等污染。我国许多地区每年都发生由于污水灌溉造成农田减产甚至绝收,而且其危害后果往往要持续数年。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都出现了大面积焚烧秸秆的情况,既污染大气,又造成资源浪费。秸秆露天焚烧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公害,尤其是多熟种植地区的秸秆利用问题更为突出。我国每年农药使用量平均超过2.3kg/公顷,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造成农药残留物副增;我国农膜年产量100万吨,其中地膜占一半,地膜使用后约20%残留在土壤中,造成新的环境污染。资料显示,我国每年产生的农业废弃物约40多亿吨。其中,畜禽粪便总量达25.1亿吨;农作物秸秆7亿吨,处理率不足25%。这些农业废弃物一方面造成周边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排入水体后,造成河流、湖泊、海域的富营养化,严重影响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正常循环。
  
    (三)农业生态环境失衡
  
    近年来,我国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8%,并且每年还在以2460km2的速度扩展;荒漠化问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到200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超过267.4万平方公里,而且仍呈加速扩展趋势;90%以上的天然草原在退化,沙尘暴灾害高发,草地退化、沙化和盐碱化面积已达1.35亿km2,约占草地总面积的1/3,并仍在以200万km2速度增加;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已有15%~20%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加剧了自然灾害发生和部分农村地区的贫困化程度,也增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
  
    二、制度变迁中的农业环境问分析
  
    (一)政策制定忽视生态规律
  
    新中国成立初期,依然沿袭了历史上农业生产结构以单一种植业为主的格局,实行“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后来又演化成“以粮为纲”单一抓粮食生产,使林、牧、副、渔业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并于1958~1960年实行地区粮食自给政策,把粮食产量作为考核地方干部政绩的主要指标。由此激发了各地区为达到粮食生产的指标,不断毁林开荒,致使森林面积减少,湖泊和草地遭到破坏,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壤退化,洪水、干旱现象频繁发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损害。

    “大跃进”运动给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两方面的破坏:一是几千万农民大办“小高炉”、“小土群”等,小钢铁上了60万座、小煤窑5.59万个、小水泥9000多,使生态环境付出了巨大代价,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植被破坏,水土大量流失,同时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二是土地深耕和密植的错误政策:要求各地区在3年内,必须把一切可能深耕的土地全部深耕一次,深耕的标准是0.33米以上,华东地区要求在1959年以前把全部深耕地都深耕一次,深度达到0.33~0.66米,并实行密植来提高产量,严重破坏了土力。

    (二)农业生产粗放式经营
  
    农业粗放式经营模式倚重于消耗资源、人力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模式。据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所中心牛文元研究,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带总计92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97%。农业粗放式经营造成了三方面的消极影响:(1)农业劳动生率极低,我国每个劳动力平均只能生产粮食1320kg,仅够养活1.66个人。而美国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粮食为11746kg,可以养活83.6个人;在德国,2%~3%的人口就可以养活整个国家。(2)人均耕地逐渐减少。2004年,全国耕地总面积为13004万公顷,人均耕地只有1.4亩左右,其中全国有666个县的人均耕地不足0.8亩,有463个县不足0.5亩。人均耕地水平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43%,是美国的1/6,印度的1/2。而且,我国现有耕地中有2/3属于中低产田,耕地单产水平比发达国家低30%.。耕地后备资源的总量约有2亿亩左右,可开发的只有1.2亿亩。况且,我国可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自然环境十分恶劣。(3)自然环境遭到极大破坏。粗放式经营走的是一条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植被破坏,由此产生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
  
    (三)曲折的农村工业化--以环境恶化为代价
  
    无论是20世纪50~60年代的“大跃进”中农村大量涌现的“小高炉”、“小土群”,还是70年代开始出现的“五小”企业,亦或是80年代的乡镇企业,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设备简陋,技术含量低,对工业“三废”缺乏有效的回收,在不同时期对农村环境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在我国农业制度演进中出现的上述环境问题,已经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破坏,而且生态环境一遭破坏,恢复起来却是个漫长的过程,但是随着我国政府的重视和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的出现,我国环境问题会得到逐步改善。
  
    三、农业环境问题改善的有利条件
  
    (一)政府的高度重视
  
    我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宣布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在各个五年计划(规划)中,环境保护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在“七五”计划中,环境保护是其中第52章的主题;在“八五”计划中,环境保护在第四部分“经济发展和政策定位”的小标题七“国家土地和环境保护发展与整顿”中得到了简要规定;“十五”计划纲要的第九篇则使用了“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法,从计划生育、合理保护利用资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几个方面来加以规定;“十一五”规划的第六编分别在第二十二章和第二十四章中明确了“发展循环经济”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等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条文。
  
    (二)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的出现
  
    (1)生态农业模式。即吸取西方生态农业的有益经验,以生态效益为中心、经济效益为基本出发点,运用生态经济原理指导和组织农业生产,把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纳入生态循环链内,参与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轮流交换和物质循环,以求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建成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这种模式既重视生态学原理的根本特点,又强调追求高的生产力,能够很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经济利益。

    (2)集约型可持续农业模式。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装备农业,利用现代管理手段来管理农业,优化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改进资源利用方式,增加农业投入,持续提高资源产出率和农业综合生产力,实现集约化经营的资源节约型农业。合理利用、开发和改善农业资源、农业基础条件,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高技术农业模式。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手段的农业生产模式。它利用具有抗病虫害能力的农作物品种,利用生物电子自控综合设施系统,自动控制光、温、水、肥、气等环境条件,调控作物生长发育,获得高额产量,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即保护物种资源、基因资源、生态资源。虽然我国的高技术农业起步晚,但发展很快,蓬勃发展的高技术农业净化了环境,维系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4)绿色农业模式。以“绿色环境”、“绿色技术”、“绿色产品”为主体,促使过分依赖化肥、农药的化学农业向主要依靠生物内在机制的生态农业转变。绿色农业注意自然和生物系统中的能量转移,以维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养分系统。
  
    四、改善农业环境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的科技投入低。这也是传统的农业增长方式难以转变,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难以建立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大农业科技投人,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势在必行。农业科技投入应着眼于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创新行动,创新节约资源、农业污染治理、耕地质量保育等关键技术与产品,加强重大关键技术系统集成;在农业资源精准监测、作物生产智能作业、精确施肥(药)等关键技术及产品上实现突破;在生物降解地膜等新材料、新能源、新产品生产关键技术方面,创制一批新产品、新设备,以实现农业发展的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二)制定和完善保持农业生态平衡的环境政策
  
    环境是农业赖以发展的基础条件,如果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农业的发展就失去后劲和依托。农业发展是人们满足自身需要的全过程和结果,保护环境则是人们维持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自然环境的全过程和结果。如果发展与保护分离,既不可能有农业发展,也不可能有真正实现环境保护。

    保持农业生态平衡的环境政策,主要应着重于三个方面:一是防治水土流失的政策。盲目开荒、过度砍伐森林、草原超载都会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资源的破坏。对于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而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短期行为,必须在行政上、经济上以至法律上给予制止。二是防治工业和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的政策。政策的制定既要引导乡镇企业合理布局,支持乡镇企业建设相对集中的工业小区,统筹规划、统一安排的基础上建设,又要对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给予更多更严的经济制裁,形成对乡镇企业发展从支持和约束两个方面给予调控和干预的新的政策体系。三是生态环境建设政策。长期以来,我国农业走的是一种以资源、环境牺牲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道路,无论是沿海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的生态环境都处于恶化之中。因此,应着力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恢复已经被破坏了的农业生态平衡链,保护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物种。
  
    (三)污染治理举措

    (1)加强面源污染治理的力度。通过采用生态平衡施肥技术和生态防治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结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在农田与水体之间设置适当宽度的植被缓冲带,在农田景观中适当增加湿地面积,建立适当宽度的树篱与渠沟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合理搭配。对农用化肥、杀虫剂的使用征税,以减少那些对环境有害的工序或活动,引导产业转移。

    随着农村人口居住的集中,畜禽规模化养殖水平和劳动力价格的提高,有机排泄物与农田生态系统的联系越来越弱,造成了有机排泄物的污染;而为了达到投人与产出的平衡,农田生态系统又不得不大量使用化肥,造成了面源污染。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仅对环境造成了破坏,而且农产品会因有害物质含量偏高而影响身体健康,生态农业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因此,要建立健全生态农业发展机制,实现清洁生产,产品绿色化,病虫毒防治生物化。

    (2)加强污水治理。加大重点河流和湖泊的水污染冶理力度,加强富营养化湖泊治理、面源污染控制;推行清洁生产,实行流域污染排放总量控制,提高污水处理率,尽快成立污灌管理的协调机构,推行污水灌溉预处理技术,开展污水灌溉技术研究。

    (3)加大农村扶贫力度。贫困与环境退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大量的资料表明,发展中国家环境退化的原因之一在于贫困阶层为了生计不得已而为之。农村贫困问题不解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难以实现的。我国目前尚有2800万贫困人口,大多数分布在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他们大多靠土地吃饭,粗放式经营。为了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不得不加大垦殖力度,也不得不面对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这样使他们陷入了灾害-贫困-更大的灾害-更贫困的恶性循环。如果不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农村的生态环境是很难得到根本的改善。

    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展流域水质污染治理,强化重点城市的大气污染防冶工作,加大重点流域的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环境保护法规建设和监督执法,修改完善保护技术标准,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同时,积极参与区域和全球环境合作。
  
    五、结语
  
    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合理保护农业生产环境,恢复已经破坏了的农业生态系统,是我国当前和今后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农业环境的产生既有农业制度变迁遗留下来的,也有当前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催生的。因此,加快推进新型农业发展模式,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予以鼓励、引导,充分保护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局的大事。

    环境保护问题是一项事关当代和后代人共同利益的问题,也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需要全世界的人民共同努力。在此过程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策,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唤起全民的环保意识,应用各种支农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引导农民自觉地把农业生产利益与环境利益、社会利益相协调,修复已经破坏了的农业生产环境,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关搜索: 农业
查看版权声明 责任编辑:Techoo-3
文章相关:
提意见或留言(需要审核后显示) 进入论坛交流
表情0 表情1 表情2 表情3 表情4 表情5
表情6 表情7 表情8 表情9 表情10 表情11
您好:网友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热门图片新闻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相关热门新闻排名
相关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