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资讯网站
用户中心
综合报道 市场动态 食品安全 产业经济 科技动态 经营管理 专业视角 各地动态 企业新闻 财经新闻 健康资讯 养生资讯 饮食资讯 美食资讯 排行 评论 滚动 百度
关键词:
站点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产业经济 > 正文
【设置字号: 【手机阅读】
全面、准确、专业、及时行业新闻资讯

业内自曝不法保健品操作内幕 混沌即将结束

时间:2004/11/30 10:13:55 来源:食品产业网
    混沌即将结束 

    为什么“维生素片换一个名字身价就上涨几十倍”?为什么有人敢胆大妄为地在所谓的保健食品内添加药品成分以达到其强调的功效?为什么一个行业可以疯狂畸变?有因才有果。保健食品“堕落”到人人喊打的局面,这与政策的缺失和监管的疲软有关。 

    本报记者近日在采访这一题材的时候,某些部门主管居然不愿意提供有关保健品行业监管的任何相关内容及接受采访。 

    原有的监管规定是否已经不适应市场的发展了?审评专家单一、不到生产现场评定、没有退出机制等,这一切过于宽松的监管环境都成了不法分子明目张胆做假的合理理由。法不禁止,即是可为。某些保健品厂商们自然会挖空心思,千方百计打着擦边球,继续兴风作浪。 

    通常,某种保健食品只有在出了“事”后才会被有关部门进行处罚。而在平时,对于保健食品上市后的追踪监管,几乎就没有政策和依据,主管部门也会经常表示没有足够的经费来及时“清理门户”,如此这般,也难怪保健品无论怎样神吹瞎侃,也不伤大雅。 

    没有对生产和销售终端的资质进行审查,也是导致不法保健食品能够横行于市的原因。不论是生产环节还是销售环节,保健食品不需要像药品一样要通过GMP和GSP认证,保健食品的质量和服用安全的门槛都过低,只要吃了不死人,就不是问题。正因为这些原因,不法保健食品才得以四处疯长。 

    消费者的不成熟也是保健食品屡屡获利的一大原因,遗憾的是在保健品下中招的通常都是弱势群体———试想,上有广告集中轰炸,下有人员巧语蛊惑,前有名人露脸开路,后有药物暗中使劲,又有几个人能一眼看出其猫腻呢? 

    不过这一切都将成为历史。新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几经征集意见和讨论后,将在明年正式实施。也许在更多的紧箍咒的束缚之下,保健品能够从噩梦中醒来。 

    不法保健品操作内幕 

    “兄弟,我跟你讲实话,我做了几年的保健品生意,挣了几百万,现在我改行了,为什么改行?因为我觉得这个行业太危险了,我不想让自己栽在这个行业里。” 

    11月24日,一位前保健品操盘手约见记者,希望将他所了解的保健品行业的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幕公之于众。他说,他之所以在金盆洗手后还愿意出来抖露内幕,其原因在于,巨能钙事件使他在相当程度上感到不安,所以决定出来讲述行业内幕,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保健品行业的真相。 

    成本只有零售价格的10% 

    “一些保健品的利润之高,你根本无法想象。” 24日晚,王在其位于两路口的办公室内对记者说,他以前曾经代理过几家大公司的保健品,后来摸清门道后,也帮助朋友做一些保健品策划及推广。 

    他向记者提供了一套保健品定价的行业“规则”,图中显示,保健品的生产成本只占其总销售价格的8-12%。 

    按照这套价格计算方法,如果保健品的零售价格为168元,那么其生产成本实际只有16.8元左右,也就是说,购买者买到的东西的实际价值仅为16.8元。另151.2元“做贡献了”,变成了保健品厂商的利润空间。 

    这151.2元是这样分配的:销售商可从中分得58.5元,如果他完成了销售目标,年终还可以再分得10%的销售奖励,每个零售单位还可分得16.8元,总计可从中分得75.3元。此外,消费者用于购买168元保健品中的33.6-45.36元将被用作宣传费用———他们得自己为这些用来说服他们的,铺天盖地的保健品广告付钱。 

    上面的定价方式还只是保健品行业的保守定价方式之一,“一些勇猛的保健品企业”在为其产品定价时,甚至还可能把只值几元钱的东西的零售价格定为300多元。 

    王称,保健品的定价,基本上都是企业自己说了算,虽然表面是物价部门定价,但实际上的操作是企业“想定多少就定多少,只要你卖得出去”。 

    用恐怖病例开路 

    王飞说,现在只要做保健品这一行当的,几乎没有不夸大产品功能的,甚至形成了“如果不说假话,保健品就卖不出去”的行业通理。 

    由于保健品都是消费者自主选择购买的,要让消费者有所认知,就要大量打广告。 

    打广告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打硬广告,通常只有大的保健品企业才采用,因为他们要想做品牌。小的保健品企业一般只采用打软广告的方式,而且这还是行业界高度认同的主要宣传方式之一。软广告就是软文,一些不法保健品厂商找广告公司或自己找写手来编,他们不讲保健理论及改良机理,主要讲一些故事,特别是病例,以及病态的详细及夸张描绘,越吓人的,越恐怖的越好,对方被吓着了,就会有很深的记忆,就更有可能接受你的保健品。 

    王说,这个办法连目前国内最知名的某外资传销企业都在用,只不过该企业大都只在电视或报纸上做品牌广告,结合其传销人员口头的以病吓人的方式做推广。其效果非常好,几乎是“一吓一个准”。 

    还有一种方式是,一些不法保健品都有自己附送的广告小册子,因为目前的监管法规要求保健品不得宣传自己的疗效,当然也不得在包装上标注自己想宣传的疗效,但是这些规定并没有禁止厂商送一些推广小册子。 

    这些小册子都是特别舍得花钱的工具。他说,一般每个产品也就是批准了1-5种保健功能,外包装盒上厂家也只能印这些内容。可是基本上每个厂家都要印一些小宣传册子,夸大宣传,有大胆的甚至都把其功能吹得超出了几十种保健功能之外,还把抗癌、治癌一块印上。
    加药保健品“偷渡”路径 

    在审批时即使提交的样品中含有少量的中、西药成分,没有药学专家参与评审,他们同样可以顺利过关市食药监局注册处李一平副处长分析了保健食品不走正道走歪道的原因所在。 

    效果不够药来凑

    王飞透露,不少保健食品都是偷偷摸摸的在食品成分中加入中药或者西药,从而达到其广告中宣传的“治疗功效”。这已经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 

    他说,通常这些药物都被分拆成原料药“夹带”进保健品。 

    那么,主管审批的行政部门以及主管保健品评审专家是否又是如何对这个“秘密”视而不见呢?25日,重庆一位参加保健品审评工作多年的食品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2003年以前,保健食品的审批权都在卫生部,也有的在各省市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食品专家难把关 

    “问题就出在审批程序上。”他说,根据这个审批程序以及评审方法,让不少保健食品生产厂家找到了空子,同时,也由于评审专家中没有药品专家的参与,导致一些保健品生产企业开始利用这一审批程序偷偷摸摸在保健食品中大做手脚。 

    由于保健食品不像药品那样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安全,在对保健食品的技术审评中,由于不需要临床实验以及不良反应监测,保健食品的技术审评是非常容易通过的。“一般只要企业报上来的保健食品品种都能通过审批”,他说,在2003年以前,全国的保健食品审批都处于这样的状态,从而出现了保健食品漫天飞的局面。 

    样品合格就OK 

    而保健食品审批多由资料形成也是让不法分子猛钻空子的又一大漏洞。他说,根据保健食品的申报程序,生产厂家只要通过了技术评审后就必须向主管部门提交相关的资料,“这些资料其实就是走走程序而已,生产厂家轻易就可以过关”,而只要有了这些资料,主管部门在相关专家的“审查保证”中认定生产厂家符合生产要求。 

    保健食品审批最关键的一关是生产厂家提供的样品,只要样品合格,主管部门的准予生产的批文就可以按时得到发放,“看起来这是个难事,而在保健食品生产厂家的实际操作中,过这一关实乃小菜一碟”。 

    他说,即使厂家要在保健食品里添加中药或者西药而提升“功效”,也绝对不会傻到在提交给主管部门的样品中添加,全部会拿出精心准备的样品,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你主管部门和食品专家有火眼金睛也只好让它名正言顺的过关。“即使厂家在提交的保健食品中含有少量的中药或者西药成分,由于没有药学专家参与评审,他们同样可以顺利过关”。 

    后续漏洞一大堆 

    在1998—2003年之间,保健品几乎都是企业自检,根本就不用送检,也不会有相关部门抽检。 

    “我们并不是不知道,但正是这样的体制让主管部门和食品专家防不胜防。”他说,专家的审评没有采取随机或者亲自到生产线去评定,而保健食品的样品也没有从生产线上获得,同时,保健食品上市后也没有进行追踪检验,对经销者也没有进行资质审查,这是这一系列的漏洞,给不法分子在保健食品中添加中药或者西药提供了宽松而温暖的土壤,让其在政策的“庇护”下做假而愈演愈烈,直至被国外或者国内相关部门和消费者发现后才暴露无遗。     

   ■背景资料 

    两大保健品“重案”  

    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 FDA)在11月2日发出警告,警告消费者不要购买、食用从中国进口的保健品“蚁力神”胶囊,并禁止该保健品进入美国,因为这种声称能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增强男性性能力的保健品含有没有标明的处方药物成分,使用不当有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11月26日,一向被消费者视为补钙首选的“巨能钙”含有过氧化氢(俗称“双氧水”)的事件也开始浮出水面。《河南商报》记者接到线人举报后将4种市场上销售的巨能钙送到农业部检测中心进行检测,结果检测结果表明巨能钙产品中确实含有双氧水,3种产品中,每千克巨能钙产品中残留1.68—6.28克双氧水。专家称,双氧水属于危险化学品及有毒有害物质,以前也曾作为漂白剂、 

    杀菌剂、防腐剂广泛使用在食品中。但在20世纪80年代,双氧水被发现有致癌性,同时与多种活性氧所致疾病有密切关系。 

  ■新闻分析 

    行业门槛太低 

    市食药监局注册处李一平副处长分保健食品不走正道走歪道的原因所在。    

    李指出,这与药品审批与保健食品审批的程序和所需花费的运营成本有关。 

    按常理,一个药品(仿制药品和一般新药)的审批需要4—5年时间才能够完成,而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则需要10年时间,同时,药品需要两报两批,即报临床前研究,批临床研究批件;报生产上市,批生产批准文号,根据难易程度,一个药品要上市销售,其前期投入将会在500万元—5000万元之间,药品的审批还有一系列如研发、技术审评、生产、营销等严格的审评体系,而保健食品就不一样了,由于其属于食品范畴,不会直接影响身体健康,不论从审评体系还是操作手段来说都显得比较宽松,在没有在原始现场进行审评的情况下,保健食品的猫腻自然很多,同时,缺乏上市后的追踪监管也让保健食品为所欲为,与保健食品比起来,药品的监管就严格了许多,国家每年都要投入巨资对上市后的药品进行监控。 

    “而不法保健食品生产厂家看重的就是这一点”,李处长说,在申报生产批文的时候,厂家仔细权衡利弊后,自然会选择保健食品,因为生产保健食品相对于药品来说不但其技术含量低、并且申报程序简单,同时,花费极少的申报费用也是厂家在申报时往保健食品靠而放弃申报药品生产的原始动力。试想,用申报药品的钱就可以完成一个保健食品的申报以及生产,厂家自然愿意避重就轻,而保健食品监管的宽松也会让厂家能够短期内收回投资。 

    李处长说,根据相关规定,保健食品是不能宣传其功效的,在政策宽松的情况下,不少保健食品开始打起政策的擦边球,不但打出了治疗功能,还打出了主治的功效(医药专业术语),完全当着药品来宣传,而根据相关规定,保健食品不得使用医疗用语,或者易与药品相混淆的用语,禁止宣传疗效,禁止宣传改善和增强性功能的作用。同时,保健食品也应该将其不良反应完全告知消费者,让保健食品失去它真正神化地位。

相关搜索: 保健品
查看版权声明 责任编辑:Techoo-3
文章相关:
提意见或留言(需要审核后显示) 进入论坛交流
表情0 表情1 表情2 表情3 表情4 表情5
表情6 表情7 表情8 表情9 表情10 表情11
您好:网友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热门图片新闻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相关热门新闻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