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资讯网站
用户中心
综合报道 市场动态 食品安全 产业经济 科技动态 经营管理 专业视角 各地动态 企业新闻 财经新闻 健康资讯 养生资讯 饮食资讯 美食资讯 排行 评论 滚动 百度
关键词:
站点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食品安全 > 正文
【设置字号: 【手机阅读】
全面、准确、专业、及时行业新闻资讯

2003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时间:2004/2/25 0:00:00 来源:全景网
第一部分 货币信贷概况
  2003年,我国国民经济克服了多种困难,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中国人民银行认真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依靠经济手段对货币信贷过快增长进行了调控,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总体看,上半年货币信贷增长偏快的势头在四季度得到有效控制,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金融运行总体平稳。
  一、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
  2003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22.1万亿元,同比增长19.6%,增幅比上年末提高2.8个百分点。5—11月份,广义货币增长都在20%以上,年末略有回落。流通中现金余额为1.97万亿元,同比增长14.3%;全年累计投放现金2468亿元,同比多投放879亿元。
  二、金融机构贷款前三季度增加较多,第四季度得到有效控制
  2003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下同)本外币贷款余额17万亿元,比年初增加3万亿元,同比多增1.1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比年初增加2.8万亿元,同比多增0.9万亿元;外汇贷款比年初增加276亿美元,同比多增185亿美元。上半年人民币贷款月均增加2965亿元,第三季度月均增加2300亿元,第四季度月均增加979亿元。
  2003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基建贷款增加6373亿元,同比多增3199亿元;二是个人消费贷款增加5091亿元,同比多增1397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增加3528亿元,同比多增857亿元;三是票据融资增加3403亿元,同比多增1171亿元;四是农业贷款增加1531亿元,同比多增354亿元。以上四项贷款合计增加1.64万亿元,占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额的60%。
  不良贷款实现双下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效益提高。按照一逾两呆口径,200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2.4万亿元,比年初下降1574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5.19%,比年初减少4.69个百分点。根据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布的报告,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分别实现经营利润621亿元、197亿元、570亿元,中国建设银行实现拨备前利润512亿元。
  三、人民币存款增长较快,外汇存款有所下降
  2003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7万亿元,同比多增8351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增加3.7万亿元,同比多增9399亿元;人民币存款中,企业存款增加1.3万亿元,同比多增0.3万亿元,储蓄存款增加1.7万亿元,同比多增0.3万亿元。外汇存款减少19.2亿美元,2002年为增加107.2亿美元。
  四、基础货币增速较高,金融机构流动性基本正常
  2003年末,中国人民银行基础货币余额为5.23万亿元,同比增长16.7%,增幅比上年末提高4.9个百分点。基础货币增速加快主要是因为外汇占款继续大量增加,全年外汇占款增加1.15万亿元,同比多增加6850亿元。
  2003年末,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5.38%。其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为4.12%,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超额准备金比率分别为8.33%和8.11%。总体看,金融机构流动性正常。
  五、利率总水平和货币市场利率基本稳定
  2003年,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水平保持稳定。自2002年2月21日降息后,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利率为1.98%,处于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最低水平,一年期贷款利率为5.31%,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为1.89%,一年期再贷款利率为3.24%。2003年四季度,商业银行人民币协议存款(期限在五年以上、单笔金额在3000万元以上)利率集中在3.6%-3.7%的区间,比年初提高0.5个百分点,略有上升。
  2003年,境内外币存、贷款利率受国际市场利率变化影响先降后升。上半年,伦敦同业市场美元等利率一路下行,7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下调了境内美元等外币小额存款利率。此后,外币存、贷款利率水平随国际市场利率有所回升。12月,商业银行1年期大额美元(300万美元以上)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0.9919%,1年期美元贷款固定利率加权平均水平为2.5612%,浮动利率加权平均水平为2.193%,与年初基本持平。
  货币市场利率在出现短期波动后趋于平稳。12月,全国银行间市场7天品种的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2.24和2.14,分别与上年同期持平和下降0.15个百分点。
  六、国家外汇储备继续增加,人民币汇率稳定
  2003年末,国家外汇储备4032.5亿美元,比年初增加1168.4亿美元,是我国外汇储备增加最多的一年。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换8.2767元人民币,继续保持稳定。
  第二部分 货币政策操作
  2003年,金融宏观调控面临复杂局面。中国人民银行对经济、金融运行状况密切监测,并积极与有关宏观经济管理部门沟通和协调,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货币信贷过快增长的趋势及时进行“预调”和“微调”,取得了积极成效,货币信贷增长偏快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了稳定的金融环境。
  一、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保持基础货币平稳增长和货币市场利率相对稳定
  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货币信贷总体规划,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保持基础货币稳定增长。针对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大幅增长的情况,人民银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等方式,加大基础货币回笼力度。一方面坚持对冲操作的大方向;另一方面也根据市场的变化,适时进行灵活操作,满足金融机构短期流动性需求。
  从4月22日至12月底,中国人民银行共发行63期央行票据,发行总量为7226.8亿元,发行余额为3376.8亿元。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共开展59次公开市场操作,通过公开市场债券交易累计回笼基础货币13186亿元,累计投放基础货币10492亿元,投放、回笼相抵,净回笼基础货币2694亿元。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11459亿元,外汇、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相抵,净投放基础货币8765亿元。银行间具有代表性的7天期回购利率,虽然由于新股发行引起一些波动,但在公开市场操作的引导下,11月下旬以来一直稳定在2.15%左右的水平(图3)。通过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保持了基础货币的平稳增长和货币市场利率的相对稳定。
  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适度调低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
  为配合公开市场操作“对冲”基础货币过快增长,减轻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回收流动性的压力,有效控制货币信贷过快扩张,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从2003年9月21日起,将存款准备金率由6%调高至7%。这次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提前一个月宣布,给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提供了缓冲的时间,并在总量适当收紧的同时,对有短期流动性困难的金融机构及时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政策实施过程中,金融运行和货币市场利率走势总体平稳。
  中国人民银行还决定从2003年12月21日起将金融机构在中国人民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由1.89%下调至1.62%。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仍为1.89%。适度降低金融机构在中国人民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有利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平稳运行,有利于改变目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不平衡状况,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发挥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配合的综合效应。
  三、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2003年12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4年1月1日起再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贷款基准利率的1.7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下限保持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不变。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有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扩大就业。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还对一些利率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进一步理顺利率结构,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四、监测房地产贷款状况,对商业银行贷款进行必要的窗口指导
  保持房地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针对部分地区房地产信贷投放过快、隐含风险加大的情况,2003年6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银发[2003]121号),对房地产信贷进行了风险提示,对开发商贷款、建筑业流动资金贷款、个人多套住房贷款和高档住房贷款制定了比较原则性的限制措施,进一步规范房地产信贷市场发展。
  同时,针对贷款投放过快的情况,人民银行及时对商业银行进行了窗口指导。早在2003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就组织商业银行认真分析贷款多增的趋势,认真把握贷款进度。7月份以后,中国人民银行三次召开窗口指导会议,对商业银行进行了必要的风险提示,要求金融机构注意防止资本充足率下降,防范各类信贷及流动性风险,改进和健全内部考核制度,适度控制贷款总量。“窗口指导”作为辅助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传导货币政策意图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积极支持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试点
  农村金融体制和农村信用社改革事关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大局。为促进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改进对农村经济的金融服务,在目前货币政策面临较大压力的情况下,国家仍然决定出资支持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根据国务院部署,2003年下半年,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在山东、吉林、浙江、贵州、江西、陕西、江苏、重庆八个省市全面展开。根据国发(2003)15号文件精神,中国人民银行按2002年底实际资不抵债数额的50%,发放专项再贷款或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帮助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化解历史包袱,目的是使改革后的农村信用社能做到产权明晰、财务状况良好、治理结构完善。为此,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专项票据操作办法》和《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专项借款管理办法》,在手续和条件的设计上坚持切实促进改革到位并真正达到“花钱买机制”的效果。
  六、加强货币市场制度建设,积极推动货币市场发展
  一是扩大记账式国债柜台交易的试点范围,目前,开办柜台交易的地区扩大到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二是简化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上市审批程序,对于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国债、政策性银行债券,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央国债登记公司和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每期债券的上市日期;三是规范证券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规定凡经批准成为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成员的证券公司,应向同业拆借市场披露必要的信息,并保证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四是组织国家开发银行在国内发行了第一只美元债券,发行额为5亿美元,并相应地解决了美元债券的登记托管等技术问题。
  七、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措施:一是完善经常项目管理,便利企业和个人外汇收支,切实满足企业、个人合理的经常项目用汇需求;二是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对外开放,放宽企业购汇限制,实施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逐步拓展资本流出渠道,支持“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三是扩大远期结售汇业务试点,允许开办外债项下的远期业务,加快外汇市场建设,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八、加强货币政策同其它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
  2003年,面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在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和趋势的同时,积极与其他宏观经济部门沟通和协调。在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过程中,注意加强与计划、财政等其他宏观调控手段的协调配合,以充分发挥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配合的综合效应。
  第三部分 金融市场分析
  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交易量快速增长
  2003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交易十分活跃,交易量快速增长。全年累计成交2.4万亿元,比2002年增加1.2万亿元,增长99.2%,比2001年增长近2倍。
  二、债券发行状况总体较好,二级市场交易活跃
  (一)债券发行状况总体较好
  2003年,财政部累计发行国债6280亿元,同比增加351亿元,增长5.9%。其中,凭证式国债发行2504.6亿元,同比增加1031.6亿元,增长70%;记账式国债发行3775.5亿元,同比减少680.5亿元。政策性金融债累计发行4520亿元(不含2003年9月份发行的5年期5亿美元政策性金融债),同比增加1445亿元,增长47%,增幅同比高28.3个百分点。企业债累计发行358亿元,同比增加33亿元,增长10.2%。全年国债发行利率基本稳定(表3),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随市场利率变化,总体上呈下降—回升—下降的态势。
  (二)银行间债券市场成交金额再创新高
  2003年,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十分活跃,成交金额再创历史新高,累计成交14.8万亿元,同比增加4.2万亿元,增长39.3%。其中,债券现券成交3.08万亿元,同比增加2.64万亿元,增长近6倍;债券回购成交11.72万亿元,同比增加1.53万亿元,增长15%。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明显提升。
  三、票据市场在规范中发展
  2003年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2.77万亿元,同比增加1.16万亿元,增长 72.2%;累计票据贴现和再贴现4.44万亿元,同比增加2.12万亿元,增长91%。12月末,已签发的未到期的商业汇票余额为1.28万亿元,同比增加0.54万亿元,增长73.5%;票据贴现和再贴现余额8934亿元,同比增加3669亿元,增长69.7%。从各月情况看,商业汇票当月签发额个别月份出现小幅波动,累计发生额保持增长态势;前8个月贴现余额增长势头较为强劲,月平均增长508亿元,8月末贴现余额为9266亿元,之后贴现余额明显回落,12月末降至8168亿元。
  四、股票市场运行平稳
  2003年股票市场运行平稳,全年沪、深股市累计成交3.21万亿元,同比增加0.41万亿元;日均成交133.3亿元,同比增加15.2亿元,增长12.9%。其中A股累计成交3.13万亿元,同比增加0.41万亿元;日均成交129.8亿元,同比增加15.3亿元,增长13.4%。
  1-5月份,沪、深股指在波动中上扬。上证综指和深证综指分别由上年末的1358点和389点,上扬至5月末的1576点和441点,分别比上年末上升218点和52点,分别上涨16.1%和13.4%。6月份起至10月份,沪、深股市出现下滑。10月末,上证综指和深证综指分别收盘于1348点和365点,比5月末分别下降228点和76点,分别下降14.5%和17.2%。11月份起,沪、深股市小幅回升,12月末,上证综指和深证综指分别收盘于1497点和379点,比10月末分别上升149点和14点,上涨11.1%和3.8%。
  2003年股票市场融资增加较多,全年累计融资1357亿元,同比增加395亿元,增长41.1%,主要是H股和可转债增长较快。其中,A股筹资(包括发行、增发和配股)639亿元,同比减少99亿元,下降13.5%;H股发行(主要是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和人保公司)筹资64.6亿美元,同比增加42.62亿美元,增长近2倍;发行可转债180.6亿元,同比增加139亿元,增长3.4倍。
  2003年,国内非金融企业部门(包括住户、企业和政府部门)以贷款、股票(可流通上市股票的筹资部分)、国债和企业债这四种方式新增融入的资金总计为3.52万亿元(本外币合计),同比多融资1.12万亿元,增长46.6%。国内非金融企业部门贷款、国债、企业债和股票融资的比重为85.1:10:1.0:3.9。
  五、保险市场发展迅速
  2003年,我国保险业发展迅速。一是保险机构不断发展。截止2003年底,我国保险公司(不含筹建)已经发展到56家,保险公司的总资产达到9123亿元,同比增长41.5%,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二是保费收入持续增长,人身险保费收入明显快于财产险。1999年至2003年间,我国保险业保费收入以年均29.2%的速度持续增长,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36.3%,增幅比财产险保费收入高22.6个百分点。2003年,累计保费收入3880亿元,同比增长27.1%。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3011亿元,同比增长32.4%,增幅比财产险高20.7个百分点。三是保险的经济补偿作用明显增强。2003年全年,保险业累计赔款、给付841亿元,同比增加134亿元,增长19%,比1999年全年增加331亿元,增长64.8%。
  随着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保险公司的可运用资金不断增加,资金运用渠道仍主要为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到2003年末,保险公司的银行存款和投资资金合计余额为8379亿元,比1999年增长3.6倍,比上年同期增加2849亿元,增长51.5%,其中,银行存款占54.3%,国债投资占16.8%,证券投资基金投资占5.5%,其他投资(包括金融债券、企业债和其他投资)占23.4%,银行存款、国债投资和证券投资基金投资占比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0.4、3.2和0.1个百分点,其他投资上升3.7个百分点。
  保险市场与货币政策调控的关联度日益提高。一方面,保险投资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利率敏感性产品方面,货币政策调控对保险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保险资金相当部分属于居民的预防性储蓄,与储蓄存款具有较强的替代性。随着保险资金参与金融市场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市场价格和资金流向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
  六、外汇市场交易量显著增加
  2003年,由于外贸增长迅速、境内外美元利差扩大及本外币利差变化等原因,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量显著增加,各币种累计成交折合美元1511亿美元,同比多成交539亿美元,日均成交6.02亿美元,同比增长54.4%。其中,美元品种成交1478亿美元,日均成交5.89亿美元,同比增长54.2%。
  第四部分 宏观经济分析
  一、世界经济复苏加快,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宽松
  2003年世界经济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上半年受伊拉克战争和“非典”疫情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速放慢,呈现出很强的不确定性;二是下半年复苏加快,经济增长高于预期,全球贸易总量出现了反弹性增长,国际直接投资在连续两年大幅下降后首次微量回升,但就业状况没有得到相应改善,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2004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2003年世界经济增长率调高至3.7%,比2002年实际数高0.7个百分点。
  二、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通货膨胀压力加大
  2003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国民经济克服“非典”疫情等多种困难,呈现出增长加快、效益提高、活力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7万亿元,增长9.1%。但在经济快速增长中也存在一些影响经济、金融持续健康发展的矛盾和问题,部分行业盲目重复建设、能源交通出现了多年少有的瓶颈制约,通货膨胀压力加大。
  (一)我国经济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投资需求高速增长是主要拉动力
  2003年,我国经济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增长速度是1997年以来最快的,其中,一季度增长9.9%,二季度6.7%,三季度9.1%,四季度10.7%。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四季度工业景气问卷调查显示,宏观经济运行景气指数回升;企业产销平稳增长,经济运行质量提高;产品订单增加,企业家对未来宏观经济运行及企业经营状况乐观。
  经济快速增长主要由投资需求拉动。2003年,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大需求中,投资需求增长最快,仅次于1992年和1993年经济过热时期。
  消费需求呈现快速恢复性增长。2003年4、5月份,受“非典”疫情的影响,始终平稳增长的消费需求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3%,仅为上年同期增速的一半,是199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其中餐饮业销售下降16%。“非典”过后,消费需求迅速回升,到三季度基本恢复到“非典”前水平。7-12月,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均高于上年同期增长水平。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1%,增幅比上年同期高0.3个百分点。
  进出口快速增长,贸易顺差缩小,净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减弱。2003年,我国进出口总值8512亿美元,同比增长37.1%,是1980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其中,出口4384亿美元,同比增长34.6%;进口4128亿美元,同比增长39.9%;进出口顺差255亿美元, 比上年减少49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增速有所下降。2003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35亿美元,同比增长 1.4%。
  (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增长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
  全国税收总收入及其增收额创历史最高记录。2003年,全国共入库税款突破2万亿元(不含关税和农业税),比上年增长20.3%;增收额首次突破3000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8.2%。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6%左右,比上年提高约1个百分点。
  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3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992年该指数建立以来的最高点。成本费用利用率、总资产贡献率、流动资产周转率都创近年来最好水平。工业企业实现利润连续五年保持增长,2003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8152亿元,比上年增长42.7%,利润总水平创历史新记录。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8个行业利润比上年同期增加;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化学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五个行业共新增利润1310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新增利润总额的48.7%。
  应该看到,2003年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主要依靠的是原材料和能源的高投入,基本上还属于粗放型经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仍然任重道远。
  (三)通货膨胀压力加大,需要密切关注
  2003年前8个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持续小幅正增长,但从9月份开始快速上升,月环比分别为1.2%、0.9%、1%和0.6%,同比增幅在12月已经高达3.2%。据初步估算,2004年同比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为2.2%,其中一季度为1.7%,二季度2.9%,三季度3.6%,四季度0.7%。也就是说,2004年即使没有任何新的涨价,全年物价上涨也会达到2.2%。
  受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和经济高增长的拉动,从2002年4季度开始生产价格就以高于CPI的幅度快速上涨,其间受“非典”影响一度回落, 2003年9月份以后部分原材料和能源出现瓶颈制约,价格涨势迅猛。主要特点一是初级和中间产品价格涨幅高于最终产品。人民银行统计的企业商品价格连续14个月上升,2003年12月份同比上涨6.3%;其中初级产品同比上涨10.9%,中间产品上涨6.5%,最终产品上涨4.1%。二是原材料购进价格的涨幅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3年原材料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比年同期上涨4.8%和2.3%,而2002年分别同比下降2.3%和2.2%。三是生产资料价格涨幅高于生活资料。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3年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3.6%,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约2.6个百分点;生活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1%,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约0.3个百分点。
  进口商品价格攀升。2003年3季度,我国进口商品价格上涨6.4%,其中投资品上涨27%,消费品上涨16%;中间产品上涨4.5%。
  房地产价格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增势不减。房地产价格2003年的涨幅明显高于2002年,且呈加速趋势。分季度看,2003年土地交易价格分别上涨8.5%、7.1%、8.8 %,和8.9%,分别比上年同期高0.6、1.7、2.5和1.1个百分点;房屋销售价格分别上涨4.8%、4.9%、4.1%和5.1%,分别比上年同期高0.5、1.3、0.1和1.6个百分点;房屋租赁价格分别上涨1.7%、1.9%、1.8%和2.2%,分别比上年同期高0.5、0.8、0.7和1.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受固定资产需求高速增长的拉动持续上涨,已从2002年上半年的零增长,升至2003年上半年的1%,又升至3季度的1.5%、4季度的2.2%。
  全面反映通货膨胀压力的GDP缩减指数变动率,在2003年高达4.5%,远高于2000年0.8%, 2001年0%,2002年-1.2%的水平,且在一年内从2002年的-1.2%骤升至2003年的4.5%,表明通货膨胀的形势不容乐观。
  三、主要产业运行正常,产业结构调整须抓紧推进
  2003年,第一产业增长2.5%,增速比上年减慢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长12.5%,增速比上年加快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6.7%,增速比上年减慢0.8个百分点。
  第五部分 预测和展望
  一、2004年国际经济金融趋势展望
  2004年全球经济增长总体稳中趋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均预计2004年全球经济增长明显快于2003年,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4年2月的最新预测数为4.6%,高于2003年0.9个百分点。
  2004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体良好。随着世界经济趋好,国际市场需求日趋旺盛。同时,国际产业结构加快调整,跨国公司加紧进行全球布局调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能力和拓展市场的趋势仍在延续。但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世界贸易不平衡状况突出,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加剧,能源和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可能对我国敏感行业的成本和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二、2004年我国宏观经济展望
  2004年是建国55周年,也是我国改革和发展十分关键的一年。综观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我国改革和发展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新的机遇,也存在不少困难和新的挑战,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关口。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增长较快,效益较好,活力较强,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各项改革有序推进。但越是形势好,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价格上涨加快、部分行业盲目扩张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投资总规模偏大、煤电油运紧张程度加剧、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发展不平衡、就业和社会保障任务重等。
  综合各方面的考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4年我国经济增长目标为7%,这一预期目标有利于保持宏观调控目标的连续性,并有利于在“求真务实”的思想指导下,引导各方面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上,有利于搞好宏观调控。预计2004年全年CPI将上涨3%左右。其中翘尾因素影响CPI上涨2.2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和政策性调价因素估计会影响CPI上涨约1.0个百分点。此外,还存在难以量化的价格上行压力,一是2004年经济和投资的快速增长将导致物价总水平的进一步上升;二是2003年粮食等食品价格涨价的滞后影响会逐步显现,推动其他下游产品价格上涨,从而推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三是2003年货币信贷高增长的滞后影响。2004年我国物价也存在下行的压力,主要表现为汽车、家用电器、药品等价格仍继续保持下降的态势。总体上,2004年影响价格上升的因素多于影响价格下降的因素。
  三、2004年我国货币政策趋势
  中国人民银行将根据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依据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原则,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健全金融调控机制,按照“稳定政策,适度调整”的基本思路,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运行中供求变化的新特点,特别是物价上升的趋势,进一步增强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及时采取预调和微调措施,不断改进中央银行调控水平,加强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避免“一刀切”。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高度重视防止通货膨胀和金融风险。考虑到2003年货币信贷增长过快的滞后效应,2004年货币供应量增幅和新增贷款规模应低于2003年的实际水平。预计M2和M1分别增长17%左右,人民币贷款增加2.6万亿元。
  (一)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
  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继续控制货币信贷总量,既要防止货币信贷增长过快,又要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的合理资金需要,促进经济平稳运行。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加强宏观经济形势和趋势分析,继续采取中央银行票据和债券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适时调节流动性;加强再贷款和再贴现管理,综合发挥好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协调配合的功效,保持基础货币的合理增长。
  (二)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发挥利率调控作用
  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当前应继续保持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基本稳定,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密切监测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保持货币市场利率基本稳定。进一步完善利率结构。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三)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在有效防范风险前提下,有选择、分步骤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密切观察分析国际收支和金融市场变化的新形势,协调本外币政策,改进现行结售汇制度,积极培育外汇市场,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四)着力调整信贷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进一步加强信贷运行监测,逐步建立钢铁、汽车、电力、房地产等重点行业与基础产业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加强信息和政策引导。引导商业银行着力调整信贷结构,对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行业的建设项目强化信贷风险管理。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农业、中小企业、扩大消费、助学、增加就业方面的贷款支持,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完善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管理,支持扩大就业。
  (五)加快发展金融市场,扩大直接融资
  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继续支持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扩大直接融资渠道,改变我国直接融资比重过低、融资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建立统一互联的证券市场,完善交易登记和结算体系。加快发展货币市场,推动货币市场基金发展,实现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建立健全各类市场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机制,积极推进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的协调发展。加强对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的动态监管,监测各类金融市场的运行状况,防范跨市场风险,促进金融市场有序健康发展。
  (六)加快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做好农村信用社改革资金支持工作
  国有商业银行综合改革,是整个金融改革的重点。2004年1月,国务院决定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试点,并动用450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等为其补充资本金。这次改革最注重的是注资与深化银行内部改革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结合起来。中国人民银行将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按照改革与管理并重的原则,严格监督这两家银行各项内部改革措施的落实情况,切实转换经营机制,确保实现这次股份制改革的各项预期目标。同时,按照国务院的部署,严格把关,服务至上,认真做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资金支持工作。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其他金融企业的微观机制改造。
  (有删节)

相关搜索: 货币政策
查看版权声明 责任编辑:Techoo-3
文章相关:
提意见或留言(需要审核后显示) 进入论坛交流
表情0 表情1 表情2 表情3 表情4 表情5
表情6 表情7 表情8 表情9 表情10 表情11
您好:网友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热门图片新闻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相关热门新闻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