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资讯网站
用户中心
综合报道 市场动态 食品安全 产业经济 科技动态 经营管理 专业视角 各地动态 企业新闻 财经新闻 健康资讯 养生资讯 饮食资讯 美食资讯 排行 评论 滚动 百度
关键词:
站点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企业资讯 > 正文
【设置字号: 【手机阅读】
全面、准确、专业、及时行业新闻资讯

豪门再造:中粮50年

时间:2002/9/25 0:00:00 来源:经济观察报
外贸旧体制的缩影
  历史上的中粮曾经比现在更加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1952年9月,中国组建了14家出口专业公司,由对外贸易部直接领导。其中的中国粮谷出口公司、中国油脂出口公司和中国食品出口公司,就是中粮的前身,它们的办公地址分别设在北京的几个胡同里。出于对外工作的需要,这几个小院的门口时常停放着一两辆当时十分稀罕的小轿车,有时还有外国人进进出出。胡同里的居民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这些小院,他们不知道里面的人们在忙些什么,更不知道这些忙碌的人和后来走出胡同的几代中粮人,在几十年的岁月里一直影响着他们的一日三餐。

  当时外贸工作的口号是:出口是为了进口,进口是为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这些外贸公司的最直接目标就是为苏联援建中国的156项工程还贷付息。由于中国刚刚从战争状态转入经济建设,工业发展水平还非常低下,粮油食品等初级产品的出口在全国整体出口贸易中占据了很大比重,最高时达到43%。可以说,在社会主义中国最初奠定的工业基础中,有相当一批项目是靠全国人民节衣缩食、由中粮人用一车皮一车皮的大米、小麦、罐头、肉制品等紧缺的农副产品换来的。

  对苏联以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被称为“对苏新(新民主主义国家)贸易”,双方采取记账贸易的形式互换货物,并采用前苏联旧卢布计价与结算,50年代是其鼎盛时期。60年代,中苏反目,中国对苏新贸易急转直下。

  从1960年开始,中国经济陷入困境,粮食供应严重不足,中国政府决定大量进口粮食,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又交给了中粮。由于西方国家实施禁运,加上既无经验,又缺渠道,购粮困难重重,中粮可谓历尽艰辛。从此以后,中国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由粮食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中粮也因此由单一的出口型企业转变为进出口兼营。这是中粮发展历程中一次重大转折。

  70年代之后,随着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和中国对外经济交流的不断扩大,加之与苏新国家发生变化,对苏新贸易的提法逐渐淡化,代之以“社会主义国家”或“记账贸易地区”等概念。至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记账贸易陆续改为现汇贸易,对苏新贸易遂成为历史。

  但是,国家主导型的对苏新贸易模式影响深远。包括中粮在内的外贸专业总公司,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一直承担着专业化经营和行业性管理的双重职责。一方面,作为从事粮油食品出口的专业总公司,中粮是中国粮油进出口的惟一窗口;另一方面,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都是中粮的分公司,中粮实际上是全国粮油食品进出口行业的管理者。

  这种高度集中的外贸体制一直维持到80年代后期。中粮开始改变自己。


巨人与空壳之间
  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的主题是加快和深化改革。中粮最早体会到了这次会议的影响。

  十三大结束后的第二个月,中粮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了有全国49个分公司经理参加的粮油系统全国经理会议。时任中粮总经理的曹万通传达了外贸部的重要决定——中粮与全国各省市粮油食品分公司脱钩。一个经营了35年的大型国营外贸企业要突然解体,这个消息让许多人为之错愕。

  在那些“老中粮”的记忆中,1987年的冬天来得格外早,没到三九,已经是天寒地冻。全系统的代表就在香山饭店吃了最后一顿团圆饭。

  与地方分公司脱钩之后,中粮从12万职工变成了438人,净资产从24.3亿元锐减到6625万元,其中流动资金只剩下183万元。中粮失去了自己的经营基础。而且,中粮过去投资的项目也随之转给了各个地方,也使中粮失去了货源基础。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一个巨人变成了一个空壳。

  作为一个政治和经济相结合的特殊产物,中粮做了几十年的管理者和皮包商,一直沿用着具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经营机制和组织结构。除了具体经营大宗农产品进口商品业务之外,在出口方面基本上不直接经营具体业务,主要是负责统一安排计划,统一核算盈亏,统一对外签订合同,具体经营工作一般是分派给分公司执行。政企不分的中粮其实更像是外贸部的“粮油局”。 现在,那些分公司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中粮的竞争对手。无奈之下,中粮只能重新从最具体的经营环节开始做起。

  更重大的变化是,各地的工业部门、科研单位、三资企业也都纷纷获得进出口权,千军万马做外贸,中粮的压力可想而知。

  从1988年起,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全面推行。这一年,中粮陆续将原来以管理为主的业务处改组为以经营为主的子公司。处长变成了经理,亦政亦商的“衙门”变成了公司;过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现在则需要自己找饭吃了。这种反差带来的失落感,外人难以体味。

  1991年,国家取消对外贸出口的普遍性财政补贴。1994年,在外汇汇率并轨后,国家取消了外汇留成、上缴和额度管理制度,对执行多年的出口供货体制、进口拨交体制以及财政补贴机制进行了彻底改革,以进出口代理制取而代之。中粮经营的进出口大宗粮食也全部改为代理制。

  从1988年到1991年,是中粮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稳扎稳打的中粮逐步摆脱了“脱钩”带来的不利局面,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台期。随后,周明臣来到了中粮。


凤凰涅槃
  1992年是当代中国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春天,邓小平南巡;秋天,中国共产党十四大召开。中国改革方向确定,市场经济步伐加速。

  十四大闭幕不到两个月,时任外经贸部部长的李岚清找周明臣谈话,要求他出任中粮总经理。当时周刚刚担任中国仪器进出口总公司的总经理还不到一年,他回忆说,还有好多事没有做,但李岚清明确告诉他,这是组织决定,不是商量,必须尽快履行。

  结果,他上任后的第一个星期,中粮就受到国家领导人的点名批评。

  1992年12月7日,全国粮食工作会议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会间,江西省粮食局反映中粮的一些业务人员服务态度存在问题,地方的人来了,他们不屑一顾,态度恶劣。田纪云副总理和朱镕基副总理在随后的大会上点名批评中粮“官商作风”严重。现在已经担任中粮董事长的周明臣说,当时心情很沉重,“没有面子,全国都知道了。”

  不过,这次批评也给了中粮管理层一个整顿官商作风的大好时机。

  中粮由当时的副总经理刘福春带队,专程到江西省粮食局和省政府道歉。现已成为中粮总裁的刘福春说,专程出差去道歉的任务是他生平第一次,而那位粮食局长也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双方握手言欢。

  周明臣小时候练过体操,他把体操的概念搬到了中粮,提出要练好“腰功”和“腿功”。所谓腰功,就是要弯得下腰,拉得下架子;腿功是要多跑动、勤联系,变“坐商”为“行商”,变等客上门为服务上门。此外,他还提出要发扬“钉子精神”和“孙子精神”(甘当“孙子”而不是当“大爷”),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从这次“整风运动”开始,周明臣“转变观念”的口头禅一讲就是十年。

  但是,仅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

  周明臣上任之初,中粮的外贸代理业务还很红火。既然“小日子”过得还不错,就很少有人去为中粮的未来想些什么。但周明臣却有一种强烈的担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皮包商”的角色还能扮演多久?

  当时,摆在他们面前的有两条道路。一种是欧美国家盛行的以嘉吉、路易·达孚等国际大粮商为代表的生产型、产业化的跨国公司,另一种是日本的综合贸易商社模式。欧美模式应该是理想的发展方向,但刚刚开始转型的国有外贸专业公司的底子太薄,加上国内政策的一些限制,很难一步到位。日本模式似乎更符合中粮现状,但曾经在日本工作6年、熟谙日本综合商社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周明臣认为,日本的综合商社虽然实力很强,但因缺乏坚实的产业基础,与中粮一样存在着“皮包商”的致命弱点。周明臣在日工作的经历,直接影响到他在中粮的决策。

  最终,中粮领导班子决定将东西方两种模式结合起来,走贸易和实业相结合的道路,大力兴办实业,把从事国际贸易积累的丰富经验和优势向“两头”延伸:一头是粮油食品的生产加工,一头是市场营销。他们期望通过实业投资,构筑中粮生存和发展的新基础。

  这是中粮50年中的一道分水岭。看上去中粮是在左右之间走了一条折衷的道路,但许多干部职工还是不能理解。毕竟大家与外贸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外贸既是起家之本也是立家之本,何况1992年前后中粮外贸代理的日子一直很不错。再说,企业最害怕的就是短借长投,到银行借来短期贷款搞长期投资,大家心里没底。如此扬短避长,岂不是“送死”?

  周明臣回忆说,那时候的中粮,大学生分来,或者从外面调进一个人,如果让他去做进出口贸易,他就会很自豪,但如果让他去搞实业,他会觉得不光彩。但他感觉,如果继续当“皮包商”,路子肯定越走越窄,“我们当时好比水上的浮萍一样,没有根,遇到一个风浪就会被打散了。”

  中粮的产业变革让外界也很长时间没有反应过来,人们印象中的中粮,似乎还是那个计划经济时期的中粮,无法把中粮同它旗下众多卓有成效的实业投资项目联系起来。百姓更是只知道长城葡萄酒、福临门食用油、金帝巧克力等等,却不知中粮真面目。

  不过,中粮在寻求自新之路的时候,并没有放松自己传统的进出口贸易业务。在这10年之间,在中国大宗农产品进出口上,中粮依然是主角。

  变革的成效是显著的。从1994年以来,中粮已经连续8年入选《财富》杂志全球500强。第一次得知中粮入选500强的时候,周明臣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但从那之后,他再也激动不起来,反而更多了些不安:“与人家相比,我们只是一条小舢板,随时可能被击沉。”他的参照系改变了。


永远再造
  成就无可辩驳,但中粮体内固有的国有企业通病——机制僵化、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也逐渐凸显。在垄断经营时期和政府关照之下,这种国企原罪尚不能伤害中粮的既得利益,但是,当自由竞争时代来临,那种依靠组织内部官僚机制的信息细分和共享来提高竞争力的做法,必然要受到空前打击。

  其实在1998年,中粮集团已经获中国证监会批准在内地进行A股上市,但集团管理层研究再三,最后主动放弃了。中粮移师香港资本市场,客观上是由集团境内外资产相互分割的现状决定的。在香港上市,有利于将集团境内外资产合为一体,形成整体优势,面对国际基金融资也更为便利。但更重要的是,在境外上市,可以为公司的改制与经营引入外部的压力和动力,加速与国际接轨。周明臣一再说,中粮上市不为圈钱。

  1998年的中粮下面有33个二级法人,一群“小中粮”,既做实业,又做贸易,一个法人有一个账户,财务管理分散,没有统一的计划和决策。根据麦肯锡的方案,除了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让董事会、监事会、总裁、经营层各司其职,集团开始大幅度削减二级公司,集中管理财务,33个法人砍掉了26个。

  这种“削藩”式的改革剥夺了很多人的权力。有人说,这没法干了,这怎么干呢?

  周明臣的办法只有两条:“第一,我们劝说他服从大局,告诉他减少二级法人是大势所趋;第二,你不干,别人来干。”

  据说,麦肯锡的组织架构设计首次在中粮集团中层干部中公布的时候,起初大家听得很认真,突然有人拍案而起:“你说的我不能接受,虽然我说的方式不对,但我再也忍受不了你对我们这个组织结构的思考,我要提出质疑。”交锋是很激烈的。但是,中粮高层坚定地支持麦肯锡的“权威”。刘福春总裁曾经用“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来形容麦肯锡,而周明臣则对麦肯锡方案的最终结果非常满意。

  许多人离开了领导岗位,有的人从正职变成了副职。有人哭鼻子,有人发牢骚。公司取消了行政级别,但有人说,我是正处级,为什么只聘我做副经理?还有人说,我一直在北京总部工作,为什么要把我调到京外?——好像调到京外就是“流放”。那段时间里,周明臣每天要用大量时间来处理这类事情,晚上8点以前很少回家,回到家往往还有人在那里等着。“但是我只能劝他们服从大局。”周明臣说。

  周明臣说,转变观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和任务。在中粮被列为39家重点企业后,他听到公司内有人说,中粮升格了,是“副部级”了。周明臣感到又好气又好笑:“归根到底是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级别观念和论资排辈观念在作怪。”

  显然,改革不可能一劳永逸,因为有许多机制性的“国企原罪”是中粮所无力救赎的。现在,我们看到了中粮的改革绩效,但我们不知道中粮为了保持这种良好的态势还要作出多少改变。(首席记者 仲伟志)

相关搜索: 中粮
查看版权声明 责任编辑:Techoo-3
文章相关:
提意见或留言(需要审核后显示) 进入论坛交流
表情0 表情1 表情2 表情3 表情4 表情5
表情6 表情7 表情8 表情9 表情10 表情11
您好:网友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热门图片新闻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