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资讯网站
用户中心
综合报道 市场动态 食品安全 产业经济 科技动态 经营管理 专业视角 各地动态 企业新闻 财经新闻 健康资讯 养生资讯 饮食资讯 美食资讯 排行 评论 滚动 百度
关键词:
站点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业视角 > 正文
【设置字号: 【手机阅读】
全面、准确、专业、及时行业新闻资讯

核酸之辩——科学家媒体厂商谁昧了良心?

时间:2001/3/1 0:00:00 来源:新闻晨报
2月23日,按照惯例,这天上午读者可以从全国各地的报摊、报亭买到新一期《南方周末》。可是许多地方的读者发现,虽然一大早去买报,但报纸已经买不到了。

兰州一记者留心有人高价在一个报摊收购了3000份《南方周末》。他跟踪采访,发现载着3000份报纸的车子最后进了一家经销核酸营养品的公司。数千里之外的长沙也发生了同样的怪事,有人以3元一份的高价(原价1.5元)收买《南方周末》。

隔天,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刊登消息:第890期《南方周末》在各地被神秘收购。买不到报纸的读者纷纷向报社“投诉,各地发行代理商也反应强烈。为满足读者需要,报社决定当天在广州、上海、西安、长春、济南、海口等印点同时加印报纸。加印的20万份《南方周末》已于昨天陆续送抵各地报摊。

这条小消息的最后,南方日报社没有忘记加上“据悉,该期《南方周末》头版头条是:《三位诺贝尔奖科学家指斥中国核酸营养品》。”

怪事接二连三发生会议报道大相径庭

还是23日。在《南方周末》刊登诺贝尔奖科学家指斥中国核酸营养品的同日,北京数十家报纸纷纷在显要位置刊登关于22日一个核酸营养品的听证会消息。大多数报纸都给予核酸营养品一个正面、积极甚至热情的报道。

但是,也有另类的报纸。同一个听证会,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得出了基本相反的报道。这位记者写道“科学家有责任向公众说明真相,劝厂家别再打着‘基因营养品’的旗号为核酸保健品炒作”。惜乎这个听证会恰恰就是核酸保健品厂商发起并赞助的,请的也是一边倒的专家。这位记者艰难地发出不同声音,显得软弱而微不足道。

实际上,一周前,同样的会议在上海也开了一个。到会的专家是同一批人。名字不同,叫研讨会。会议目标相同,也是为了证明核酸营养品是个好东西。媒体基本都跟进作了肯定报道。

所幸有了互联网。把所有有关“听证会”、“研讨会”的报道调出来作分析研究,会发现很奇怪又有意思的事情。虽然撰写报道的人不同,报道的标题有异,但套路和内容竟然几乎相同。报道开篇一律匆匆得出结论:核酸之争到此结束;接着列出与会专家名录,并论证这些专家是何等权威,没有一家报纸忘记漏登哪怕是一位专家的名字;再通过专家之口说明核酸保健品究竟有几大好处;最后则是几十位专家苦口婆心地呼吁:都快来服用核酸保健品,都快来爱护这个新生产业。

不同的脑袋流出同样的东西,步调惊人一致的背后说明了什么?

德育教授育出核酸海外有人起来发难

核酸营养品开始于大连医科大学的一位副教授。让人惊讶的同时佩服的是,这位副教授负责德育教育。他学贯文理,在繁忙的本职工作之余发明了核酸保健品。1998年,这位副教授和他的核酸保健品艰难起步;直到2000年,东风来了,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干劲十足地研究基因,所有的媒体都讴歌基因,于是,这位副教授的基因核酸产品抢在众多科学家尚在进行初步研究时横空出世。

核酸保健品开始火了。接着核酸保健品的三段论出世:“一切疾病都与基因受损有关”,“核酸是基因的载体,是支配生命的根本物质”,因此“补充核酸,即可增强基因自主修复能力”。这也符合国情,先上船,后买票;先出生,再找出生理由。在核酸保健品的一份宣传材料上说道:在糖尿病及并发症、肝脏疾病、高血脂症、脑血栓后遗症等新脑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症、肢体震颤麻痹帕金森氏病、关节炎、白细胞减少症、神经系统疾病、性功能减退、肝肾受损等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临床效果。总之,核酸就是“万宝灵丹”,如今常见却又难以迅速治愈的疾病,都能治。

“2000年中国企业十大策划家之中的一位,为核酸保健品打造神奇。他的神来之笔,是把38位因研究核酸而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与某品牌连接。他事后在书中写道:找到这个大创意令我们兴奋不已。据说因为想到请38位诺贝尔奖科学家帮助作促销,这位策划家高兴得差点晕过去。此后,该品牌核酸保健品狂卷全国,一时间开出上千家销售点。

及至2001年的1月,“核酸神话”被一个海外异人戳了个小小的洞。说起这个异人话长。他就是“新语丝电子文库”网站的主人方舟子。此人拥有美国的生物学博士学位,现在著名的索尔克生物学研究院调控生物学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去年,就是他首先发难,戳穿了国内鼓噪一时的“基因皇后”的神话。

方舟子在他的在国内外青年知识分子圈子颇有影响的网站刊文称:“核酸营养是个商业大骗局”。

1月13日,又有好事者出现。新华社驻伦敦记者王艳红,根据方提供的线索进行采访,其电讯《国际专家称人体不需要额外补充核酸》在国内广为转发。

诸多核酸保健品牌均声称世界卫生组织呼吁:成年人每天要补充外源核酸1至5克。而王采访了世界卫生组织部门负责人克拉斯登,克氏强调:本组织从未说过人体需要额外补充核酸的话。

院士说比窦娥还冤众专家却摇旗助阵

2000年1月5日,北京某报刊登了一篇题为“让生命核酸造福人类”的文章,其中一句话将李载平院士扯了进去:“生命核酸成果一经公布,立即受到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关注和高度评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基因研究的先行者之一、中科院上海生化研究所李载平教授评价说:这是一项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发现。”

方舟子远在海外,不明就里,立即在网上批评李载平为“伪科学”抬轿子。可怜李老教授终日忙于基础研究,懒问世事,却糊里糊涂背上如此骂名。老教授给报社发去公开信,气愤却不失幽默:“事实上,我从未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场合,看过或评价过此项成果。我不知此项成果是什么,更无从有幸表态‘这是一项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发现’。”

接着,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项目负责人杨焕明院士认为“有人利用他的名义宣传核酸食品的保健促销”,于是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说:人体不需要补充外源核酸,直接服用核酸产品对改善健康并没有帮助。杨的一个比方很尖锐。杨称:“所谓核酸食品在营养价值上和米粉没有太大的差别。”

有幸被核酸保健品拉来促销的国外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出面否认他们曾经不远万里为核酸保健品作过“伯乐”。他们的书面表达集中了一个意见:没有科学证据表明核酸营养品有效。

奇怪的是,在核酸保健品究竟有无益处这个稍有常识就能判断的问题上。有数十位同样是专家、教授甚至是院士作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2月份由核酸厂商赞助的研讨会、听证会上,专家们以全盘肯定或小骂大帮忙的方式,得出与厂商一致、现在连厂商也承认有夸大宣传嫌疑的论调。

编后语

道德良心自摸自找

记者昨日和《南方周末》记者杨海鹏聊了聊。作为《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指斥中国核酸营养品》的作者,他更关注那些收入有限的弱势群体,本来用来购买救命药品的钱买了核酸保健品,除了心理安慰剂作用外跟吃米饭无异。而这些核酸保健品动辄500、1000元。杨海鹏说,核酸之争背后还有黑手,在这个“局”里分割过利益的所有人都应该摸摸良心,究竟自己是被骗者还是骗人者。

核酸之争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科学精神的论争”。往前数,有著名的“水变油”;最近的,有“第一缕阳光之争”,有人戏称“如果钱使足,科学家可以作出结论,第一缕阳光在你家阳台上”;而纯净水之争、手机辐射之争里都有商用科学家匆忙的身影。

利益能左右良心却无法左右事实。总有人会做那个喊出“皇帝没有穿衣服”的“小孩”。

相关搜索:
查看版权声明 责任编辑:Techoo-3
文章相关:
提意见或留言(需要审核后显示) 进入论坛交流
表情0 表情1 表情2 表情3 表情4 表情5
表情6 表情7 表情8 表情9 表情10 表情11
您好:网友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热门图片新闻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相关热门新闻排名
相关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