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知识资料网站
用户中心
行业资料 实用资料 质量管理 健康生活 经营管理 最新资料
关键词:
站点位置: 首页 > 知识资料 > 经营管理 > 食品营销 > 营销案例 > 正文 【设置字号: 【手机阅读】

“抢盐风波”与媒体的“危机公关”

时间:2012/9/25 15:07:00 来源:网友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发生里氏9级大地震,大地震引起的海啸、核辐射等危机层层推进,也在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引起了恐慌。一条“吃碘盐可以防辐射”的谣传忽然传遍大江南北,并引起了大面积抢购市场碘盐的行为,在17日、18日两天达到高峰。在各类媒体的大力辟谣、多方引导下,这场“抢盐风波”在短短两三天内便趋于平静。回顾这次不大不小的风波,可以看出,媒体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对社会敏感热点问题的引导日趋成熟,透露出不少值得关注的特点,笔者对此粗浅归纳为:“即时干预、敞开面对、释疑解惑、深入反思。”从化解风波的效果看还是可圈可点的,值得今后我们在面对社会热点问题时加以借鉴。

  第一时间即时干预。应当说,由于某种社会现象而引起的抢购风波,在我国并不是第一次,前些年屡次通货膨胀时的“抢购风”,2003年非典流行时盛传板蓝根防非典、白醋防非典而引起的抢购潮,都让人记忆犹新。但像这次“抢盐风波”这样,政府和媒体的介入如此之快,能在第一时间即时面对,确实很少见,这说明我国政府及媒体在化解社会危机、引导社会舆论上的功力已日趋成熟。

  18日当天,笔者在河南日报经济新闻部承担值班主任任务,汇总当天信息安排稿件时,听记者爆料说今天很多超市的碘盐被抢购一空。此时笔者询问很多同事朋友,居然有不少人还不知道发生了“抢盐”的事情。几乎是与此同时,省盐业局已经主动联系各媒体,希望发布有关信息。我们迅速组织记者展开相关的延伸采访,并向后续环节通报这一线索。可以说,这一次的新闻发布和采访报道,走在了新闻事件发生的同时,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经事件充分“酝酿”“蔓延”后才后续进入。比如,19日的《河南日报》在一版上及时刊登消息《我省三天投放市场食盐8万吨》,向读者告知省盐业局对全省市场的碘盐投放情况,提醒消费者不要盲目抢购囤积。同时在二版上专门开辟专栏,连发4条消息,分别是全省开展食盐价格大检查、全国一批哄抬盐价商家被查处、各地食盐供给趋于平稳、世卫组织告知公众碘盐无益防辐射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点位给读者提供比较全面的第一手信息。同日的《大河报》,在“河南热点”版面上也做了一个组合式专题,分别以“关键词——保供应”、“效果一——食盐重又上架,市民渐趋理性”,“效果二——多花冤枉钱,抢购者后悔想退货”等,以部分抢购者“肠子都悔青了”的现身说法,提醒公众理性对待此次风波。其他的平面、广电、网络媒体也从不同侧面做了及时报道。当时,在很多消费者还并未深入了解事情始末的情况下,这种第一时间的即时报道,不仅起到了“退烧药”的作用,也起到了“打预防针”的作用,有效防止了事件的进一步扩大。

  海量信息敞开面对。连续两三天里,各类媒体围绕“盐”的供应组织了大量相关稿子,这些稿子中,有的是每天随时发布各地碘盐的供应情况;有的是分析各地盐的供货构成,说明我省以井盐生产为主,消除消费者对海盐受污染的疑虑;有的通过即时采访消费者,通过消费者现身说法让谣言不攻自破。值得一提的是,《河南商报》专门编辑了一个整版的“网络段子”,收集各种关于抢购碘盐的笑料,以幽默的方式让大家看到事情的荒谬一面。大量的正面信息充分抵消了谣言的负面影响。第二天,笔者随机走访了几家超市,见到家家超市的货架上,碘盐又重新摆了上来,也不再见顾客大包小包地抢购了。


  从“抢盐风”的骤然而起到悄然平息,我们可以看出信息及时、公开、充分披露的巨大作用。流言止于智者,而理性判断的基础建构在充分的信息和常识上。在突发事件的应对上,信息的及时、充分发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可能波及更大的“抢购风”和社会波动。

  春风化雨拨开疑云。仅仅大信息量报道仍是不够的。在连续两三天的海量信息报道后,媒体开始转向有计划地释疑解惑,有关行政部门也利用媒体相继发布各种有用信息。一些深入的解释性报道开始出笼。针对读者欲知、应知而未知的内容,各家媒体组织专家访谈、科普专栏等,深入解释碘盐为何不能防辐射、怎样才能有效地防辐射等受众关心的问题,把这次“抢购风”变成了一次很好的大众科普机会。

  一次又一次的“抢购风”,对于大众媒体的重要启示是:对公众普及科学知识的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而科普教育也需要合适的契机。许多媒体意识到,我们社会的安全教育、危机教育都还远远不够,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同时,如果科普教育能够“先半步”切入,就能够避免很多本来可以不发生的事情。

  深入反思唤醒理智。为何一场辐射危机没在发生国日本引起骚乱,却在远隔大洋的中国引起这么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当“抢盐风波”初步冷却后,许多媒体没有停步,开始了反思性报道,不少文章从安全体制、安全教育、公众信任度等方面,分析这种貌似荒谬的风波为何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从而让这场“抢盐风波”成为公民教育和理性思考的一个很好的契机。

  有的媒体指出,抢购碘盐的同胞这种无意识的盲从,说明其缺的不是盐,而是知识、理性和安全感,说明人们之间的互信不高,也体现了对外部信息以及政府部门公信力的不信任。有的媒体说,这种现象说明不少人只迷信于自己能掌握的现在,而无法充分寄望于依赖社会综合管理体系所形成的稳定预期,凡事习惯于从众,缺乏独立思考的传统。而在表象后面,不少媒体进而分析到,这次“抢盐风波”说明我们的社会在增强政府公信力、加强信息的披露与沟通、对公众进行安全常识教育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而大众媒体在推动社会走向更为理性、更加互信,建设一个规范有序的公民社会方面,确实责无旁贷。(作者 王磊)


相关搜索: 危机
查看版权声明 责任编辑:Techoo-5
文章相关:
提意见或留言(需要审核后显示) 查看 进入论坛交流
表情0 表情1 表情2 表情3 表情4 表情5
表情6 表情7 表情8 表情9 表情10 表情11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热门图片新闻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