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资讯网站
用户中心
综合报道 市场动态 食品安全 产业经济 科技动态 经营管理 专业视角 各地动态 企业新闻 财经新闻 健康资讯 养生资讯 饮食资讯 美食资讯 排行 评论 滚动 百度
关键词:
站点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食品安全 > 正文
【设置字号: 【手机阅读】
全面、准确、专业、及时行业新闻资讯

钟凯:为何监管部门比媒体总慢一步

时间:2014/7/29 15:52:34 来源:新浪网

每当媒体曝光食品安全问题,公众总是要问一句“怎么又是媒体?监管部门去哪了?”频繁的媒体曝光强化了公众“监管部门总是慢一拍”的印象,令政府颜面扫地。而按照查处问题的总量看,监管部门主动发现的问题其实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只是在媒体展示方面落了下风。要知道“perception is reality”,公众才不管统计数据呢。

媒体的食品安全报道令政府头疼,但政府其实也缺乏有效的管控手段,无非是通过宣传部门给媒体下封口令或者让记者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现行《食品安全法》并未对媒体报道食品安全加以限制,《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管理办法》也明确规定:“本办法所称食品安全信息,是指县级以上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部门、监管部门及其他政府相关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获知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消费以及进出口等环节的有关信息”,因此媒体报道几乎都不属于这一范畴。

新《食品安全法》的修订草案送审稿中,曾有这样的描述:“任何单位和个人发布可能对社会或食品产业造成重大影响的食品安全信息,应当事先向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核实。”向如此多的利益相关方核实情况,对于媒体来说几乎不可操作。最新发布的修订草案保留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去掉了其他相关方,但这里的食品安全信息是否包括媒体的食品安全报道依然不明确。

尽管法律上并无明确约束,但今年上半年的食品安全舆情还是出现了明显变化,与去年同期相比热度降低了约30%。这一方面是由于食品安全上升到国家形象、社会稳定的高度,政府也在重拳打击网络“大V”和新闻炒作。另一方面,一批抄起来就能用的噱头(比如长期大量)和一些拿起来就能写的话题(比如食品添加剂)已经被用烂,媒体在食品安全报道方面出现了瓶颈。尽管不少媒体在尝试引入实验演示和检测等元素,但目前效果并不理想。

“福喜暗访组”的横空出世在我看来是一个转折点,因为它说明媒体可能又找到了一个可操作、有爆点、公众认可度高、基本事实准确的食品安全报道路径。福喜事件中,上海电视台大放异彩,暗访组接受多个媒体专访,俨然变身民族英雄、人民卫士。食品安全报道的热情被重新点燃,现在估计不少媒体正在摩拳擦掌的准备组建自己的暗访团队呢。

的确,福喜事件证明,内部人爆料和媒体暗访依然是揭露社会丑恶的有效途径。政府部门也没有把媒体当做搅局添乱的,而是旗帜鲜明的提出要“保护媒体、保护记者、保护举报人”。这说明媒体暗访的积极作用得到了官方的认可,记者们冒着个人危险深入违法现场的职业精神也得到了社会的褒扬。媒体暗访的趋势和动向还有待观察,但在一片叫好声中,有几个因素是需要考虑的。

首先是媒体报道的伦理学问题,因为暗访的本质是以欺骗性手段获得被采访对象违法或不诚信行为的证据,其实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正因如此,无论在哪个国家,偷拍、偷录至少是不被鼓励的。比如美国曾经出现暗访记者被企业以“求职欺诈”反诉的案例,普利策奖评委会也曾因为暗访的伦理学问题拒绝给一个暗访报道颁奖。福喜暗访组多次强调打入敌人内部是唯一可选项,暗访时不做诱导性提问等,意图正是尽可能避免这一新闻伦理问题。

其次,暗访对媒体提出了更高的道德水准要求。福喜暗访组的轰动效应肯定让不少媒体动心,在白热化的媒体竞争面前,记者的职业操守将面临新的考验。福喜暗访组的特点是进入生产一线,而且是多人组团卧底。如果出现合谋做局的情况,企业是防不胜防的。比如一个人假装不小心把食物掉在地上,然后捡起来放回生产线,另一个人录下来曝光。如果没有敲诈勒索或恶意竞争的情节,你怎么证明这是个圈套?要知道不是每个造假的记者都像“纸馅包子”那样不堪一击。

另外食品企业培养一个合格的员工并不容易,除了招工难,需要花钱将新手培养成熟练工,食品安全法及相关法规都还要求企业对员工进行很多培训。如果招来的工人是暗访记者,企业白花力气是小事,他们压根儿就没打算好好干、长期干,这样人在生产线上会不会带来新的风险呢?我甚至想,多个暗访组在同一屋檐下相互刺探该多有趣啊(请脑补香港警匪片卧底混战场景)。

最后,暗访类报道需要在确保诚信的前提下,努力提高专业性。排出敲诈勒索和故意做局的因素,媒体报道依然可能出现“好心办坏事”的情况。食品行业有它自己的规律,在科学、合法的前提下,企业的一些正常行为在外界看来可能“不可思议”。比如生产线上切割不匀的次品,在不影响终产品安全和品质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回收再加工,而不能说是“用回收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掌握话语权的媒体应该更加审慎的做报道,而不是“只相信自己的眼睛”,多听听行业人士的意见,尽可能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和可能的法律纠纷。

当然总体而言,我对媒体暗访还是更多的持谨慎支持的态度。这柄悬着的剑对企业是督促,对藏在暗处的违法分子是威慑,对监管执法是补充和前哨。在当前食品造假横行的小时代,世界各国的媒体正在努力发扬“扒粪运动”的精神,将一个个黑幕撕开。

就在福喜事件之后,媒体暗访再传战果,“芬卡橄榄油”和“汉丽轩烤肉”被曝光。害群之马被“定点清除”当然是大快人心,但我更期待的是有一天媒体暗访组再次出动却无功而返,因为那才是消费者皆大欢喜的日子。



相关搜索: 食品安全
查看版权声明 责任编辑:Techoo-3
文章相关:
提意见或留言(需要审核后显示) 进入论坛交流
表情0 表情1 表情2 表情3 表情4 表情5
表情6 表情7 表情8 表情9 表情10 表情11
您好:网友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热门图片新闻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相关热门新闻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