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资讯网站
用户中心
综合报道 市场动态 食品安全 产业经济 科技动态 经营管理 专业视角 各地动态 企业新闻 财经新闻 健康资讯 养生资讯 饮食资讯 美食资讯 排行 评论 滚动 百度
关键词:
站点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食品安全 > 正文
【设置字号: 【手机阅读】
全面、准确、专业、及时行业新闻资讯

业内称非法添加物不是食品添加剂(3)

时间:2012/4/27 14:25:00 来源:新浪网

  那么,吃了这些毒胶囊对人体到底有何危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主任医师郝凤桐告诉本刊记者:“铬的金属形式通过消化道吸收率很低,考虑到人们在一定时限内摄入铬超标的药物胶囊剂量有限,即便含有六价铬,也确实不可能导致急性中毒的发生。”但他认同刘振龙的观点,“胶囊铬超标,更像是个风向标。在皮革鞣制过程中,皮革可能经历了硫化钠脱毛、芒硝浸泡、浸灰、浸酸、铬鞣、染色等环节。胶囊铬超标,说明了所用明胶原料包含了皮革含铬固体废弃物,而具体危害不是一个铬中毒所能涵盖的。胶囊铬超标,其他危害共存的可能性也无法排除”。

  胶囊

  在拉丁文中,胶囊(capsula)的意思就是“小盒子”。按照美国药典的说法,“胶囊被定义为一种固体剂型,可以储存活性物质的或软或硬的容器或外壳”。制作胶囊壳需要的原材料也有很多种,其中明胶占胶囊壳质量的90%以上,此外它还会用到一些辅料,比如稀释剂、润滑剂、崩解剂、湿润剂等等。除了明胶,也可以用淀粉和其他物质用来做外壳,但是数量较少。

  与其他剂型相比,硬胶囊能掩盖药物的气味,易于吞服,多样的颜色和印字设计使得药物更具识别度,更受人们欢迎。1983年美国做了一个调查,在入选的1000名患者中,54%的人首选硬胶囊制剂,29%的人选择糖衣片,只有13%的人选择了片剂,还有4%的人没有做出明确选择。

  除了易于服用,胶囊剂还有很多优势。比如,它可以避免在光线或空气中不稳定的药物分解,可以避免刺激的粉末或颗粒刺激食道和胃黏膜,也可以精确确定服用药物的剂量,还可以让药物在特定的部位或者特定的时间按需释放。相比片剂,胶囊剂中的药物一般呈小颗粒或者粉末状,只要胶囊这层外壳溶解,药物就可以迅速被人体吸收,使得吸收程度增加。

  问题胶囊曝光后,网友们集思广益,找出了许多不吃胶囊的办法,这引发了诸多医生的批评。卫生部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系统专家孙忠实就说:“胶囊药是不可以打开吞服的,不仅影响药效,甚至会产生毒副作用。”

  比如,肠溶胶囊中的药品对胃有刺激性,所以做成的胶囊让它不要在胃里溶解,而是到了肠道才打开。胃的环境是酸性的,肠道是碱性的,所以肠溶胶囊耐酸,不耐碱。如果把胶囊去掉服用,一是会刺激胃,二是胃酸会影响疗效。再比如,我们希望一些药品在整个消化道,逐渐从胶囊渗透出来,缓释胶囊或者控释胶囊就满足这个愿望,此时胶囊就像筛子,让药逐渐往外跑,这样药效延长的同时也减小了对胃肠道的刺激。

  食用胶

  近些年,由于国人对食品安全的恐慌,媒体从业者又知识欠缺,才使得各种“胶”纷纷中枪。

  实际上,食用胶是目前世界上广泛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目前世界上允许使用的食品胶品种约60种,我国允许使用的约40种,国内肉类产品生产使用最广泛的食用胶主要有明胶、琼脂、卡拉胶、果胶、黄原胶、瓜尔豆胶、刺槐豆胶和魔芋胶等。这其中,琼脂和卡拉胶是海藻提取物,果胶是从柑橘、柠檬、柚子等果皮中提取的,黄原胶是由微生物发酵得到的,瓜尔豆胶、刺槐豆胶和魔芋胶分别提取自相应植物的种子,大名鼎鼎的阿胶是驴皮熬制的,跟明胶并没有本质差异。许多传统小吃也是用食用胶制成的,如凉粉、冰粉、石花菜、皮冻、果冻、肉冻等。

  

  前一阵子有说法,老酸奶和果冻添加了工业明胶,被网友夸张解读为“你穿的破皮鞋,最后又到了你肚里”。这弄得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和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糖果专业委员会三大行业协会纷纷发表声明,为老酸奶和果冻正名。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称,乳制品主流品牌企业生产的老酸奶是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生产的,这些企业是不会使用工业明胶的。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920-1996)规定:食用明胶可按生产需要适量用于各类食品。真正的老酸奶应该用95%的纯牛奶加上5%的白砂糖(6340,-85.00,-1.32%),经高温杀菌发酵后制成,这种酸奶在运输过程中很容易破碎,以及分层析出清水,于是奶企就在其中加入了明胶、琼脂或者卡拉胶等植物胶。这样的老酸奶,和普通酸奶相比只是形态有所不同,其他方面并没有太大区别。

 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和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糖果专业委员会称,目前国内果冻行业不使用明胶,果冻中的增稠剂通常来源于卡拉胶或者魔芋胶。中食协会声明还称,明胶也可应用于果冻生产,但由于果冻酸性较高,而明胶稳定性较差,在酸性条件下极易降解,用其生产出的果冻产品缺乏韧性、口感不佳,同时还会形成混沌,影响果冻透明的感观,因此企业通常不会将明胶用于果冻。

  在近年来食品、药品安全事故频发的现状之下,很多“胶”是无辜的,它们原本各司其职,在各自领域都能派上大用场,只是人们对它们的滥用造成了民众谈“胶”色变的恐慌。在4月19日中国科协举办的一次关于食品安全的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孙宝国称:“迄今为止,中国出现的重大危害的食品安全事件,没有一件是因为食品添加剂造成的,但是非常遗憾,食品添加剂成了很多食品安全事件的替罪羊。包括搞食品添加剂的人,有很多时候也感觉到不是很光彩,这是一种非常不正常的现象。我们很多人把非法添加物当成了食品添加剂,三聚氰胺也好,苏丹红也好,包括瘦肉精也好,这些都是我们国家明令禁止不准添加到食品中的,是违法添加,根本就不是食品添加剂。”

  毒胶囊事件亦是如此。


相关搜索: 添加剂
查看版权声明 责任编辑:Techoo-3
文章相关:
提意见或留言(需要审核后显示) 进入论坛交流
表情0 表情1 表情2 表情3 表情4 表情5
表情6 表情7 表情8 表情9 表情10 表情11
您好:网友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热门图片新闻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相关热门新闻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