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资讯网站
用户中心
综合报道 市场动态 食品安全 产业经济 科技动态 经营管理 专业视角 各地动态 企业新闻 财经新闻 健康资讯 养生资讯 饮食资讯 美食资讯 排行 评论 滚动 百度
关键词:
站点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食品安全 > 正文
【设置字号: 【手机阅读】
全面、准确、专业、及时行业新闻资讯

抢盐的“蝴蝶效应”

时间:2011/3/23 12:58:44 来源:新浪网

  心理的核爆

  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在今天的中国,民众对于越来越频繁发生的食品卫生安全事件感到恐惧和忧虑,从三聚氰胺到瘦肉精,从假疫苗到毒奶粉,每个黑幕的揭开,都让人胆颤心惊。而民众,对于谣言,则是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采信最危险的一种说法,或许是让自己远离危害的一种安慰剂。

  记者/贺莉丹

  “盐”,一跃成为近期最为热门的关键词。在过去的一周,中国这场轰轰烈烈的“抢盐潮”,涨得汹涌,退得迅猛,充满了戏剧性。

  风暴眼中的日本民众反而是淡定的,相比他们,中国民众的心中近日却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心理核爆,恐慌弥漫。但不要忘了,北京距离福岛大约为2400公里,上海距离福岛大约为2300公里。回顾这场突发事件的始末,政府、媒体与民众各自的行为与反应,错落交织,已满足了一个经典的公共危机案例所需要的全部要素,亦为今后公民社会的成长留下反思空间。

  抢盐的“蝴蝶效应”

  现在想来,整件事情让人感觉到可笑、怪诞又酸楚。此次谣言的“基础原理”大概可以归纳为:由于日本发生了核辐射泄漏事件,有人据此认为这以后从海水中提炼出来的海盐可能就会因为核辐射而受到核污染,所以大家得赶紧囤盐……当然,其间也不乏部分民众囤盐以对抗日益走高的CPI的心态。两种心态交织,谣言不胫而走,传遍了中国内地,以及香港和澳门。

  刚开始的时候,许多人以为这场“盐荒”,不过是个玩笑罢了,可是等到他们半信半疑地去超市打探时,才发现盐架空空,同样被抢购一空的还有酱油、咸菜,甚至尿不湿、奶粉等你所能想到的诸多生活用品。人们才知道,全民抢盐时代来临了!原来,世界上分为两种人:囤盐的人和不囤盐的人。

  一元一小包的食用盐,在这场“抢盐潮”中,已经被一些不法商贩哄抬至5元、10元不等,此类情形,各地屡见不鲜。比如,在广东多地都出现了抢盐现象,个别商家趁机提价一包盐卖到10多元。而在上海,3月19日,货架上已经被1.7元一包的碘盐满满充盈的时候,杨浦区超市一位的年轻的收银员姑娘依然充满惊叹地告诉《新民周刊》记者,就在3月17日的抢盐潮中,“有人一下子就扛了三箱走,一箱盐50包!这么多盐,得吃多少年啊?!”

  3月17日,本刊记者在微博上征集关于买盐和囤盐的故事时,跟帖不断。“货架上的酱油,一转眼就搬空啦”,有网友留言,大家关心的是,是不是买盐也要实行实名制?不幸的是那些刚好家里断盐的人,家人再去采购,一看,货架空空,有人倒卖,10元到12元一袋,欲哭无泪。不断被传播的,还有那些各地因趁火打劫发危难财而被查封的商贩的故事。

  这场谣言风波的源头,一个说法是,始于浙江。浙江是中国有名的产盐区域,在浙江温州、宁波、绍兴等地的不少论坛,至今依然可以窥出这场“抢盐潮”的端倪。

  大约从3月15日开始,浙江省内就开始涌现谣言,该谣言陆续传播至全省境内,老百姓开始抢购碘盐,并陆续告知亲友,这个消息传到上海,在上海的外来人员又打电话让老家的人买盐,谣言就此层层扩散开来,到达周围区域。

  抢盐的人群分为两种,一种是主动的抢购者,一种是迷茫的跟风者。当越来越多的普通人看到他们周围熟悉的人士加入浩浩荡荡的购盐大军时,恐慌升级,盐顿时成了宝贝。

  此番抢盐的“蝴蝶效应”,堪比“非典”时期的抢购板蓝根、白醋、口罩,甲流袭来时的抢购大蒜的“疯潮”。当谣言迅速蔓延时,一场全民参与的“抢盐风潮”,突然而至。

  谣言像长了翅膀

  男女相亲,女问,有房吗?男说,没有。女问,有车吗?男答,没有。女问,有存款吗?男答,没有。女再问,那你还来相什么亲?男答,我有盐。女说:老公! ——这个段子在微博上,短时间内被转发了数次。在电梯里,商场内,熟人碰见,以此为笑料,轮番讲述。

  事实上,连续数日,除却日本震区的灾情与救援情况,核辐射已经成为中国普通民众最关心的话题之一。我们在电视画面上看到,日本民众非常有序地领购生活必需品、药品,而远在中国的民众比他们更为惊慌失措,感觉核泄漏就如同发生在自己身边一样。

  各种各样的故事在坊间上演。让人啼笑皆非。在湖北,一位母亲接到在杭州工作的女儿的电话,女儿叮嘱,由于沿海城市担心日本核泄漏污染海水,平时他们食用的海盐会受到污染,让母亲多买些盐放在家中。这位母亲7点钟便守候在超市门口,超市一开门便火速购买了50斤盐。口口相传。其邻居们也开始抢购,有的买20包,有的30包甚至50包,去晚了的人发现,各个摊点已经很难再买到盐了。而在湖南,一位妻子反复告诫丈夫要囤盐50包,这位丈夫还算淡定,顶住压力,只囤了20包,“可以吃好几年了”。

  “某超市,一大群市民疯狂抢购加碘食用盐,只见一位老太在旁神情自若的选购其他物品,其他人便问她为何不买盐?老太说道:上次非典的时候买的还没用完!”——这条关于盐的笑话,也短时间内在网络迅速蹿红。

  “全民抢盐”的出现,绝非偶然。不要忘记的是,在此前,已经出现了一次抢购日本奶粉事件。3月15日,核泄漏已影响到日本进口产品,因担心日本以后出口的奶粉含核辐射物质,香港大批民众紧急抢购日本奶粉,旺角一间售卖日本奶粉专门店,一度出现数百名市民大排长龙抢购日本奶粉的火爆场面,其间警方派遣十多名警员到场协助维持秩序。由于人数众多,一些奶粉专门店限制每人购买奶粉数目,但全店货品仍在短短三小时内抢购一空。抢奶粉潮也蔓延到了中国内地,比如武汉的市民也开始抢购日产奶粉、尿不湿等等。

  而紧随日本地震而来的核辐射谣言,已更新升级了多个版本,并且,谣言的影响范围似乎比核辐射还要大。

  3月15日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之间,许多市民的手机上都收到了这样一条短信:“BBC报道,日本政府已经确认严重核泄漏,所有亚洲国家应该立即采取必要措施……”该消息还称,“首批污染物质下午4点就会到达菲律宾”。此条消息也以英文版本见诸微博,并被转发N次。

  在许多人充满不安的等候求证期间。BBC坐不住了,他们不得不出面澄清,他们并未发布“日本核泄漏将影响亚洲邻国”消息。

  “为了预防核辐射,在未来的两三个月里如果刮东风、东北风、东南风的时候,出门戴口罩、穿长衣(白色为好)、每天洗澡、多摄入含有碘的食物!尽可能不要过多接触海水,不要饮用海水淡化水和使用海鲜……”这则手机短信被转发多次,亦为抢购风潮推波助澜。

  尽管专家称吃盐防辐射“不靠谱”,食用盐的主要成分是碘酸钾,根本不能起到预防放射性碘的作用。且如果食用过多食盐,还会引起其他疾病。

  显然,这无助于缓解民众自发的抢盐风潮。

  盐慌,到底始于什么?

  日本地震了,中国的老百姓突然抢起了盐,两相对比,如此清晰。我们的疑问在于,“盐慌”,到底始于什么?中国老百姓的这种从众心理是如何而来的?应该说,现在这个社会的信息传播更为迅捷和透明,但为何公众比以前更为恐慌了呢?

  1947年,美国社会学家G.W。奥尔波特和L。波斯特曼曾总结出一个决定谣言的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他们在这个公式中指出了谣言的产生和事件的重要性与模糊性成正比关系,事件越重要而且越模糊,谣言产生的效应也就越大。当重要性与模糊性一方趋向零时,谣言也就不会产生了。

  谣言形成的机理确实和传播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现代社会,网络让谣言传播的速度变得更快,也更加强大。

  但在西安外国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王天定看来,谣言的翅膀不是网络安装的,在没有网络的时代,谣言就有翅膀。

  王天定教授至今清楚地还记得,1988年初江苏暴发甲肝之际,全国疯抢板蓝根,北京最夸张时据说一箱板蓝根能换一台彩电,当时的彩电可还是个稀罕物,北京街头药店柜头却都挂一个牌子:板蓝根缺货。

  “我们的老百姓始终有对眼下的生活和自己的未来都有一种不确定感,而他们周围的人没有更多的信息渠道来帮助他们消除他们这种不确定感,所以这样一种不确定感、恐慌感,一旦借助一次合适的事件,就会导致各种谣言丛生、传言四起,而各种的社会不理性行为都会大量出现”,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王天定教授分析。

  传播科普知识,能够阻击谣言的传播么?“谣言的传播也不是靠科普知识能够阻击的。在知识高度分工的今天,普通大众不可能掌握那么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那点知识在谣言面前往往很无力”,王天定教授说,问题的关键在于,“谣言迎合的是一种社会情绪,这种情绪本身就是不可能用理性去化解的,你怎么能够靠片面地普及一点科普知识就能在短期内去化解?而且,谣言的传播期间还会形成一种相互强化,在一种虚幻的状态之中对谣言完善”。

  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在今天的中国,民众对于越来越频繁发生的食品卫生安全事件感到恐惧和忧虑,从三聚氰胺到瘦肉精,从假疫苗到毒奶粉,每个黑幕的揭开,都让人胆颤心惊。而民众,对于谣言,则是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采信最危险的一种说法,或许是让自己远离危害的一种安慰剂。

  针对各地出现的恐慌性食盐抢购现象,3月17日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开展市场检查,坚决打击造谣惑众哄抬食用盐价格等违法行为。当天,中国盐业总公司也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启动应急工作机制,保证市场供应,直至市场恢复平稳。

  为什么要抢盐?表层原因是,有人说碘盐可防核辐射,有人担心核辐射污染海盐,还有人则是担心:盐价要上涨,能囤积多少,算多少。

  而在这次的抢盐风潮中,虽然有相关部门和核安全专家站出来发言,表明,日本这次的辐射是很有限的,仅影响到日本附近非常有限的海域,“没有必要抢购”;且中国的食盐只有20%为海盐,大部分为井矿盐,而且盐中所含碘对人体抗辐射没有太大作用,服用多了还有反作用。但是对于相关“专家”,不少民众表示,早已经失望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家抢的不是盐,而是安全感。

  重建社会信任的时刻到来

  这次的抢盐风波,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事情,稍有常识的人都可以判断出该如何应对,但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担忧的是,这场风波居然还能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发展成为这种蔓延到全国性的恐慌,“这本身是社会信任机制缺失的一个明显的表征。

  3月22日晚间,喻国明教授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分析,中国民众的这种恐慌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人们之所以自救,是因为人们觉得无助,抢盐也是这样,“如果了解到政府其实完全可以保证供应,谁会去抢呢?就是因为他怕到时候没有盐。因为无助,他对相关的社会举措缺少足够的把握,他当然就会恐慌”。

  有人说,应该看到的是,不止在中国,在美国也出现了抢购碘片的风潮。在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何亮亮看来,这个劣根性不是中国人才有的,不是大中华地区才有的,即便美国这样的一个超级大国,民众还是害怕,这种从众的心理、羊群的心理,这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还是会存在的。

  但喻国明则认为,此次抢盐风波中,中国的全民性的抢盐风波,与美国个别的抢购碘片相比,并非同日而语。

  在他看来,解决这个问题,至少有以下几个举措,“首先,就是所有的跟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信息,哪怕是再负面的信息,政府必须及时、如实地有一个告知制度,要从制度上加以保证,谁不告知,谁负责任,而且要负很严重的责任,这也符合我们国家《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其次,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应该有社会恐慌或者社会舆情的预警体系,必须要有一种前置的预警的信息采集体系,以便于政府当社会恐慌、社会危机到来之前,有时间、有准备去应对这种突然的变故,当人们纷纷在议论、关注、热议什么的时候,应该迅速能获知,而不是当满城风雨的时候,我们的官员、主管部门、老百姓还不知道出现了什么情况,更谈不上整体性地去化解问题,或做出澄清和解释;第三,我们政府应该采取一系列的可操作的透明化的机制,来防止社会危机或社会恐慌的蔓延,比如,在所有的沿海地区,对空气污染情况要实行定期报告,而且及时、公开地告诉周围的老百姓,要有可操作性,让老百姓掌握这个预案,比如说,当海水、空气的污染达到什么程度,政府会采取什么措施,做到让老百姓心中有数”。

  而我们长期的管理思维模式也是一个需要改变的地方。“我们有些政府官员习惯于自己关起门来,自己掌握标准、自己封闭性地去处理社会问题,这种思路必须改变。只有让大家明白,让大家协调起来,才能够面对今天的问题,这就是我们从这次抢盐分风波当中应该吸取的教训”,喻国明教授表示。

  他评价,政府在此次抢盐风波中的反应依然是滞后的,“尽管看起来好像比过去反应得及时一点了,但是当这种事件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发展成为全国性抢购行为的时候,它才做出反应,连老百姓都已经动员起来到商店里边抢购东西了,我们的政府官员才开始行动起来,不能不说它是属于反应迟缓了。它理所当然应该比老百姓更快,因为它的信息渠道更多,没有做到风起于青萍之末的时候就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宣导,这就是滞后”。

  公民意识成长的契机

  而在这次的“抢盐潮”中,异常活跃的是微博与网络。包括中国盐业总公司,也在不断更新微博。而在大大小小的意见山头上,意见领袖们之间,不断发生着冲撞与交流。“满屏都是盐!”一位网友如此留言。

  闾丘露薇就在微博上表示,抢盐的反而是那些缺乏准确资讯,不上网的人,“所以,更需要透过传统媒体,比如电视、广播、报纸来进行传播,告诉这些人更详细准确的信息”,她也表示,抢盐风波,“非要拉上和政府的关系,就是没有提供空间给公民社会的成长”。

  这个观点,也引发了诸多争论。“老百姓处在一个缺少社会信任的社会,是容易被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或者传言弄得满城风雨的,一个社会的稳定性是需要信任作为基础的,人们对于政府的、知识分子的、学校的、媒体的信任,这些就是所谓社会赖以安宁和安全的支柱。但是这些支柱现在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都让人们产生了不信任,比如,有些政府的官员遇到一些负面的或对自己不利的事件,能瞒就瞒、能骗就骗、能遮掩就遮掩,这已经成为一种惯例性的行为,无法获得人们的信任了,有些媒介也是见钱眼开,一些网站只要拿到了好处费,就给人删帖,等等”。喻国明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在喻国明教授看来,微博的讨论,正是中国民众的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我这次很高兴地看到,在微博上,在网络上,我们现在开始有那种所谓的辟谣声音,有些舆论领袖站出来澄清情况,来做出一些建立秩序、建立信任的一些努力,我觉得这很好,这说明网络并不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它很大程度上可以实现老百姓的自我管理、自我协调这种功能,但是这种情况其实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工作的一种缺位”。

  而在学者王天定看来,微博作为一个公共平台,弥补了长期以来中国公民缺少讨论的一种公共空间,“新媒体恰恰是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公民相互教育、进行自我反思的公共平台,通过这次的抢盐事件,你就发现至少知识分子的意见得到了一种充分的表达与交换,而在相互的沟通和交锋之中,促成了共识的形成,像这样一种来自知识精英的不断的自我反思,事实上是促成公民社会的形成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也许是这场抢盐风波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相关搜索: 食盐
查看版权声明 责任编辑:Techoo-3
文章相关:
提意见或留言(需要审核后显示) 进入论坛交流
表情0 表情1 表情2 表情3 表情4 表情5
表情6 表情7 表情8 表情9 表情10 表情11
您好:网友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热门图片新闻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相关热门新闻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