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资讯网站
用户中心
综合报道 市场动态 食品安全 产业经济 科技动态 经营管理 专业视角 各地动态 企业新闻 财经新闻 健康资讯 养生资讯 饮食资讯 美食资讯 排行 评论 滚动 百度
关键词:
站点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产业经济 > 正文
【设置字号: 【手机阅读】
全面、准确、专业、及时行业新闻资讯

唱响全球碳汇渔业新理念

时间:2010/12/30 10:41:22 来源:科技日报

    全球气候变暖,为人类生存环境敲响了警钟。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时代已经来临。低碳经济、低碳技术再度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

  作为海洋大国,我国渔业毅然扛起“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大旗!在全球率先提出了渔业碳汇理念,并积极倡导发展低碳渔业。

  2010年11月,在中国工程院第109场“碳汇渔业与渔业低碳技术”工程科技论坛上,碳汇渔业理念的率先提出者和推动者——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启升的报告“碳汇渔业与又好又快发展渔业”,再次引起了强烈反响,坚定了相关领导和专家们发展碳汇渔业的决心。他从渔业碳汇的形成过程和机制,到低碳渔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从丰富和发展碳汇渔业理论体系、技术方法和应用前景,到推进渔业低碳经济的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使发展目标更加明朗化。

  现场领导和专家学者从唐启升院士的报告中欣喜地看到,碳汇渔业从概念的提出,到生产实践,为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做出了较为重要的贡献。尤其是他在我国浅海中所做的实验表明:贝藻养殖作为海洋碳汇渔业的主体,不仅产出大量优质、健康的海洋蛋白食物,同时每年从水体中移出大约130万吨碳……报告指出,碳汇渔业的发展,将对我国渔业乃至农业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挥重要作用。

  抢占蓝色低碳经济技术制高点

  为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近年来,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各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二是固定并储存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显良介绍,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由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发展阶段等客观原因的存在,面临着极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政府已向世界公布我国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减排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

  面对这个严峻的形势,长期从事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研究的我国海洋渔业与生态学专家唐启升院士却大胆地提出,就目前的科技水平来看,通过工业手段封存温室气体,成本高、难度大,而通过生物碳汇扩增,不仅技术可行、成本低,而且可以产生多种效益。从而,生物碳汇扩增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和巨大的潜力,尤其对我们发展中国家而言意义重大。

  唐启升院士的大胆设想可谓给了我国渔业界一拳重磅出击。

  在2010年6月召开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农业部等20多个部委单位支持的第四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唐启升院士理直气壮地拿出他的研究报告——

  研究证明,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整个海洋含有的碳总量达到39万亿吨,占全球碳总量的93%,约为大气的53倍。人类活动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以碳计为55亿吨,其中海洋吸收了人类排放二氧化碳总量的20%—35%,大约为20亿吨,而陆地仅吸收7亿吨。根据联合国《蓝碳》报告,地球上超过一半(55%)的生物碳或是绿色碳捕获是由海洋生物完成的,这些海洋生物包括浮游生物、细菌、海藻、盐沼植物和红树林。海洋植物的碳捕获能量极为强大和高效,虽然它们的总量只有陆生植物的0.05%,但它们的碳储量(循环量)却与陆生植物相当。海洋生物生长的地区还不到全球海底面积的0.5%,却有超过一半或高达70%的碳被海洋植物捕集转化为海洋沉积物,形成植物的蓝色碳捕集和移出通道。土壤捕获和储存的碳可保存几十年或几百年,而在海洋中的生物碳可以储存上千年。由此可见,海洋的先天优势使其具有巨大的固碳潜力,从而使发展碳汇渔业独具战略价值。对此,唐启升院士说:“在低碳经济时代,作为海洋大国的我们,应积极发展以海水养殖业为主体的碳汇渔业,抢占蓝色低碳经济的技术高地。”

  发展碳汇渔业是多赢之举

  我国渔业具有高生产效率、高生态效率的特点,碳汇渔业在生物碳汇扩增战略中占有显著地位,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具有重要意义和很大的产业潜力。唐启升表示,发展碳汇渔业是一项多赢事业,不仅为百姓提供更多的优质蛋白,保障食物安全,对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和缓解水域富营养化有重要贡献。

  唐启升院士告诉记者,我们可以把能够充分发挥渔业生物碳汇功能、具有直接或间接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效果的生产活动泛称为“碳汇渔业”。对于海洋渔业碳汇而言,不仅包括藻类和贝类等养殖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大量滤食浮游植物从海水中吸收碳元素的过程和生产活动,还包括以浮游生物和贝类、藻类为食的鱼类、头足类、甲壳类和棘皮动物等生物资源种类通过食物网机制和生长活动所使用的碳。

  水产养殖改变了中国及世界的渔业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从1950年到2010年,中国渔业生产总量发生了质的飞跃。1950年年产水产品90余万吨,2010年年产水产品5300多万吨,总产量翻了近60倍。渔业生产结构同时发生了巨大变化,从1950年的以捕捞产量为主(占渔业总产量的92%)转变为2010年以养殖产量为主(占渔业总产量的73%),完成了由“养殖超过捕捞”的历史性转变。世界各国的渔业生产也存在相同的发展趋势,1950年全球渔业总产量不足2000万吨,到2006年已达到10000万吨。其中海洋捕捞占总产量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而淡水和海水养殖的比例则呈逐年上升趋势。

  唐启升院士介绍,目前,我国每年水产品总量超过5000万吨,人均占有40多公斤,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对改善13亿人口的食品结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预计到2030年,我国海水养殖产量将达到2500万吨,按照现有贝藻产量比例计算,海水养殖将每年从水体中移出大约230万吨碳;到2050年,我国海水养殖总产量预计达到3500万吨,其中海藻养殖产量将突破1000万吨(干重),海水养殖碳汇总量可达到400多万吨,其中贝类固碳180万吨,藻类固碳235万吨。因此,我国碳汇渔业的发展对我国和世界食物安全和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都将做出重大贡献。

  2004年前后,联合国粮农组织下的渔业部更名为渔业及水产养殖部,这与联合国粮农组织推广中国水产养殖方式,倡议发展中国向我国学习。从另一个方面也证明,海水养殖改变了国际渔业生产方式和结构。

  发展海水养殖业能保障粮食安全,满足国家发展需要。进入21世纪以来,粮食安全已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从海洋获得食物是全球性的需求,世界上有10亿人口的食物来源于海洋,不仅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也希望提高海洋食物的生产水平。资料显示,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人口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导致对蛋白质需求的增加,届时将需要增加1000万吨蛋白质供给,海水养殖将是主要的支柱。从渔业产业自身来分析,增长的来源主要是:一是淡水养殖,但由于受耕地、水源等因素限制,发展潜力相对较小,难以满足需求;二是海洋捕捞,由于过度捕捞和污染正加速破坏海洋生态环境,资源衰退迅速。因此,通过近几年来的试验证明,海水养殖具有最大的发展潜力,尤其是浅海多营养层次的综合养殖,具有环境友好、效率更高的特性,是海水养殖产业发展的方向。


相关搜索: 渔业
查看版权声明 责任编辑:Techoo-3
文章相关:
提意见或留言(需要审核后显示) 进入论坛交流
表情0 表情1 表情2 表情3 表情4 表情5
表情6 表情7 表情8 表情9 表情10 表情11
您好:网友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热门图片新闻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相关热门新闻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