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资讯网站
用户中心
综合报道 市场动态 食品安全 产业经济 科技动态 经营管理 专业视角 各地动态 企业新闻 财经新闻 健康资讯 养生资讯 饮食资讯 美食资讯 排行 评论 滚动 百度
关键词:
站点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综合报道 > 正文
【设置字号: 【手机阅读】
全面、准确、专业、及时行业新闻资讯

食用油限价引发的发改委与媒体之间的喧哗

时间:2010/12/20 8:49:16 来源:鲁中网

    民众餐桌上的普通食材相继上演逼宫大戏的今日,CPI为“5”的高物价时代总是不乏波澜。

    价格暴涨的民生叹息中,按照现有的逻辑,官方高举的价格干预大棒就成为一种必然。而这期间,充当“涨价急先锋”的食用油便成为以发改委为首的官方“关照”的重点。

    然而,当限价政策遭遇市场“软抵抗”,物价政策的两难中,一场发生在中国最高经济规划部门——“发改委”与媒体之间的喧哗便扑面而来。

    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媒体对官方行为质疑不断的今日,上述喧哗或为媒体质疑的最高形态。
全媒体记者 冯冬宁

    一场喧哗

  这是一场喧哗,始自2010年12月13日。

    当日,国内最具权势部门之一的国家发改委在网站中刊文称:近日,《华夏时报》称“食用油企业大面积停产已现先兆,业内担心此情况会导致春节食用油供应紧张”。《重庆晚报》、《第一财经日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转载。经我委核实,此报道严重失实,纯属主观臆测。

    在国内物价报道堪称敏感的今日,过去的一年中,类似这样的官方“辟谣”并不新鲜。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面对发改委的上述指责,并非发改委主要批评对象,但转载报道“食用油企业大面积停产”的国内知名财经媒体——《第一财经日报》并未沉默。

    次日,该报公开“叫阵”称,其转载的报道有确切信源和电话录音,并称,“作为一份始终坚持‘对时代负责’的报纸,我们对发改委的有关说法持保留意见。”

    而作为供稿方的《华夏时报》也随即加入不给发改委“脸面”的行列,公开发表声明称,他们之前关于“食用油企业大面积停产已现先兆,业内担心此情况会导致春节食用油供应紧张”的报道为华夏时报记者现场采访而成,并有相关录音及文字记录为依据,对于有关方面声明该报道“严重失实,纯属主观臆测”的说法不能认同。

    与此同时,该报特别强调,“本报本着客观、真实的立场进行报道,意在落实中央管理通胀预期的精神,促进行业调控,维护市场稳定”。

    上述两家媒体言论及反驳力度让其在众媒体中脱颖而出的同时,也在更大范围内掀起波澜。

    当日,本报查阅发现,上述两家报纸的声明刚刚发出,即被国内多家门户网站和数家国际通讯社转载。

    其中,《华尔街日报》和《金融时报》甚至以《<第一财经>与发改委口水战》和《对质》为题对上述事件发表评论,且言辞灼灼。

    食用油限价前后

    官方与媒体的喧哗被迅速铺开的同时,也引发了外界对官方目前行政“限价”政策的思考。

    民众餐桌上的普通食材相继上演逼宫大戏的今日,伴随着11月CPI进入“5”的时代,按照现有的逻辑,发改委再度祭出严厉价格管制措施。这期间,作为涨价的“急先锋”——10月价格上涨高达13%的食用油自然成为被官方重点“关照”的对象。

    根据媒体报道,日前,中粮等大型食用油企业被“打招呼”,2011年两会之前不得上调食用油价格。
    这样的行政限价手段还未等消费者“拍手称快”,就传来《华夏时报》等媒体的消息,即,在“进口大豆价格却并没有随着国内食用油价格的跳水而走低”的今日,上述官方的行政限价政策的另一面也使得食用油陷入无利可图,甚至陷入赔钱困境,进而纷纷减产、停产。

    于是,业界一片叫苦声中,市场恐“面临缺货”之忧虑随之而来。

    这期间,国内一家堪称行业“龙头”的食用油企业称,他们目前的经营状况也只能维持一个月左右。元旦前后企业现有的库存就会消化完,到时候企业将没有足够的现金流去国际市场上买高价大豆来维持生产供应。没有原料,没有现金流,市场上高价原材料无法承受,到时候企业也许只能停产。

    对此,有言论甚至称,食用油价格不能上涨,但是作为原料的进口大豆价格却依然保持高位,食用油企业如果支撑不住关门停产,届时缺货会比涨价更令人忧虑的背景下,按照企业现有的成本核算,一旦因无利可图而停产,不排除出现“停产持续或致2008年油荒重现”的窘境。 当时,全国400多个品牌的食用油厂家大部分停产,超市里食用油货架大部分缺货,食用油一旦上架立即会被抢购一空。

    媒体质疑的最高形态?

    就在《华夏时报》发表上述报道的同时,根据路透社的说法,一个清晰的现实是,“随着中国通胀速度的加快,负责控制物价的发改委对任何暗示物价压力增加或物价控制失效等内容的媒体报导都高度敏感。”
    于是,当官方与媒体就目前最热的“物价政策”展开争论,《第一财经日报》等与发改委之间产生前述“对质”行动似乎不可避免。

    实际上,在国内,媒体与官方的“对质”并不鲜见,比如之前发生的重庆江津区委书记王银峰与财新传媒之间的“风水门”事件。这期间,前者在被曝光后,对该事件公开的否认行动立刻引发后者的不满。其中,财新传媒声称拥有录音,要求与之对质。

    除此之外,本报梳理发现,在山西、河南等地发生的诸多“矿难”等事件,网络及纸媒与官方的“对质”也频频出现。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对质的另一方——官方,仅仅为省级以下的政府及相关部门。但此次,《第一财经日报》等与发改委的“对质”却发生在知名财经媒体与国家部委之间。

    对此,国内一名不愿具名的专家表示,截至目前,这样的对质或为国内媒体质疑的最高形态。

    是否为媒体质疑的最高形态,我们无法作明确的认定。但可以肯定的是,类似于上述媒体与官方的质疑事实上早已存在,如在备受争议的现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等领域,面对多次发生的成品油零售价“涨快降慢”的行为,媒体不止一次对发改委的调价行为产生质疑。

    而此外,在通胀问题上,对于国家相关部委在是否承认上述问题上存在的“迟缓”言论,媒体也多次发表文章加以质疑。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质疑仅仅是以传统的新闻形式出现,而此次发生在《第一财经日报》与发改委之间的质疑却是双方均以发表声明的形式公开互相“质疑”。

    目前,虽然上述对质的结果未有定论,但“截至本月18日,发改委仍拒绝因为《第一财经日报》等媒体的反驳而为自己辩解”却是事实。

    对此,有报道称,“如果发改委辩解,它保证未来数月食用油价格不涨、同时供应充足的压力就会进一步加大,以免进一步激发《第一财经日报》的大胆抨击。”而如果辩解,却是一个明智之择。

    然而,物价高居不下的今日,这仅仅是辩解与否的问题吗?冷静下来,或许发改委在寻找一个对物价“治标又治本”的良策。不过,截至目前,种种迹象显示,这仅仅是或许……


相关搜索: 食用油
查看版权声明 责任编辑:Techoo-3
文章相关:
提意见或留言(需要审核后显示) 进入论坛交流
表情0 表情1 表情2 表情3 表情4 表情5
表情6 表情7 表情8 表情9 表情10 表情11
您好:网友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热门图片新闻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相关热门新闻排名
相关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