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资讯网站
用户中心
综合报道 市场动态 食品安全 产业经济 科技动态 经营管理 专业视角 各地动态 企业新闻 财经新闻 健康资讯 养生资讯 饮食资讯 美食资讯 排行 评论 滚动 百度
关键词:
站点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各地动态 > 正文
【设置字号: 【手机阅读】
全面、准确、专业、及时行业新闻资讯

青海:合作社经营创新生态畜牧业发展机制

时间:2010/12/15 14:21:16 来源:网友

  近年来,青海省在全省牧区试点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经营之路,取得了草原减人减蓄、保护生态环境和畜牧业生产效益提升,牧民增收致富的多重效益。专家表示,合作社经营是在畜牧业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基础上的体制创新,符合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要求,值得在广大牧区推广。

  一、合作社改革收获多重效益

  作为我国主要的畜牧业发展基地之一,青海省拥有4.47亿亩可利用草地资源,面积居全国第四位。然而,青海省畜牧业发展水平却非常落后,单纯的草地畜牧业发展模式造成过度放牧现象严重,草场退化,牧民增产不增收,威胁作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安全。

  2008年,青海省首先在纯牧区的7个村进行了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改革试点。2010年又在全省6个民族自治州选取30个村作为示范村,300个纯牧业村作为启动村,建立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牧民通过草场、牲畜、饲草料地等生产资料作价入股,将原有的生产资料以股权方式转变为投资性资产,同时通过在合作社从事畜牧业等生产获取报酬,将富裕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

  青海农牧厅畜牧处处长马青德说,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与其他合作社有本质的区别,它不仅仅是一种农民自发组建的经营性组织,而是一种生产方式的改变。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定的牧民承包草场不变的前提下,它集中了生产资料,适应了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规定每个村只能成立一个,由参加的牧民投票选举产生合作社理事、放牧员等,实行集体规模化生产。

  据了解,青海省实行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试点的地区,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实现了减人减畜、生态保护、畜牧业效益提升等多重效益。最早试点的7个村共核减牲畜30260个羊单位,完成了超载牲畜的核减任务,2010年试点的330个村中有170多个村核减任务达标。此外,试点村牲畜品种和畜群结构得到优化。通过引进种畜繁育、淘汰劣质种畜等举措,有力推动了藏羊本品种选育、牦牛复壮和半细毛羊改良工作。通过加大非生产畜出栏、提高母畜比例等举措,畜群结构进一步优化,试点村母畜比例由试点前的51.4%提高到57.2%。其中海西州天峻县通过统一管理、集中饲喂,合作社成立当年,冬羔个体均一,杂色率下降10个百分点,平均出生重3.57公斤,统一管理的畜群母畜比例达到80%,比上年提高35%。

  生产方式的转变导致畜牧业生产效益显著提升。各地区通过分类组群、发展非生产畜、育肥羔羊等举措,畜群周转速度进一步加快,畜牧业效益显著提高。其中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倒淌河镇哈乙亥村,2009年繁活仔畜1.24万头(只),较试点前增加1365头(只);出栏牲畜1.54万头(只),较试点前增加4829头(只);实现畜牧业产值456万元,较试点前增加250万元,增长1.2倍。在减人减畜的前提下,由于效益提高,牧民收入反而持续稳定增加。2009年,试点村人均收入4442元,较2007年增加1261元,增长39.62%。

  二、生态畜牧业发展实现四个转变

  专家认为,两年的试点工作证明,青海省生态畜牧业走合作社经营的路子取得了初步成功,打破了传统草地畜牧业发展时期分散经营给生产力带来的束缚,在生产方式上实现了四个转变。

  一是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从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的趋势明显,牧区以组建合作社为载体,通过开展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探索出草地畜牧业生产方式逐步由单家独户经营向联合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的有效模式。在此基础上,逐步向全省牧区883个村推广,其中 2010年建设330个村,通过草地、饲草料地、牲畜等生产资料优化组合,改变了牧区传统家庭分散经营占主体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畜牧业生产潜力得到有效挖掘。

  二是畜牧业组织管理方式发生了转变。为提高牧民群众组织化程度,把农牧民组织到农牧业社会化大生产的各个环节中,青海省制定出台了《青海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办法》,按照自愿组合、适度集中、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组织成立牧民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通过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打破了牧区传统的单家独户的生产经营方式,由合作社优化重组,探索和实践了畜牧业统一生产、统一经营的组织管理方式,涌现出海西州天峻县梅陇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海南州共和县哈乙亥村和元者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等一大批能够真正带动农牧民群众,组织农牧民统一生产、统一销售、统一服务的农牧民经济组织,为畜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三是畜牧业增长方式发生了转变。随着规模养殖的发展和农牧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为畜牧实用技术推广奠定了基础。标准化生产逐步得到推广,畜群结构进一步优化,各地加大了羔羊、犊牛出栏力度,及时淘汰非生产畜,母畜比例提高近5个百分点,在草食畜存栏逐步减少的情况下,出栏量稳步增长。畜牧业增长方式正由传统的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四是畜牧业分配方式发生了转变。探索出用工按劳取酬、利润按股分红为主的分配模式,过去单纯家庭经营按劳取酬的分配旧格局开始发生转变。牧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建设,使牧民通过草场、牲畜、饲草料地等生产资料作价入股,将原有的生产资料以股权方式转变为投资性资产,同时通过在合作社从事畜牧业等生产获取报酬,形成资产、技术、劳务共同参与分配的新格局。这种劳动、草场、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新模式,优点不仅在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而且还能调动各经营主体的积极性,激发一切有利于畜牧业发展的活力和源泉。

  三、需进一步深化生态畜牧业改革试点

  尽管青海生态畜牧业体制创新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专家表示,这一试点改革仍面临政策不完善、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相对单一、牧业持续增产、牧民持续增收压力较大等问题,尚需进一步深化试点工作,并加以推广。  

  马青德说,青海省牧区6州天然草场牲畜数量大,草场超载过牧现象较为普遍,实际超载量高达1500万羊单位。核减超载牲畜是生态建设的重点,也是合作社经营的初衷。但由于目前缺少草原生态补偿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开展减畜、以草定畜难度较大。而不久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明年起,在青海等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这项机制从增加牧民收入、促进牧业发展入手,重点提高牧民保护和建设草原的积极性、创造性,被很多业内专家称为是实现草原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马青德认为,青海应认真研究政策导向,将合作社改革与补偿机制相结合,推动合作社建设在全省牧区范围推广。

  针对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相对单一的问题,青海省农牧厅厅长曹宏说,牧民参加合作社之后,将有大量富裕剩余劳动力,而青海省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依靠“阳光工程”,加之牧民受教育程度有限,牧区经济社会发育程度较低,牧民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支持力度,多方面谋划,多渠道拓展,多领域支持。

  据了解,推进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建设试点后,部分试点、示范地区虽然在减畜中实现了牧业增产、牧民增收,但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出售超载牲畜作为增产增收的主要来源,这种增产增收是一时性的,建设效果难以有效巩固。因此牧业持续增产牧民持续增收压力较大。专家强调,青海畜牧业发展必须充分尊重发展规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解决牧业持续增产、牧民持续增收的问题。


相关搜索: 青海 畜牧业
查看版权声明 责任编辑:Techoo-3
文章相关:
提意见或留言(需要审核后显示) 进入论坛交流
表情0 表情1 表情2 表情3 表情4 表情5
表情6 表情7 表情8 表情9 表情10 表情11
您好:网友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热门图片新闻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相关热门新闻排名
相关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