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资讯网站
用户中心
综合报道 市场动态 食品安全 产业经济 科技动态 经营管理 专业视角 各地动态 企业新闻 财经新闻 健康资讯 养生资讯 饮食资讯 美食资讯 排行 评论 滚动 百度
关键词:
站点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综合报道 > 正文
【设置字号: 【手机阅读】
全面、准确、专业、及时行业新闻资讯

“甲流”:大流感 “潜伏”?

时间:2009/7/28 10:59:17 来源:财经网

      所谓大流感,就是造成全球性大流行的流感(pandemic  influenza)的简称。当新的流感病毒亚型出现并能够在人群间轻易传播时,大流感就有可能爆发。现在距离我们最近的大流感,就是时下正在传播的甲型H1N1流感。

 

  6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下称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将此次由甲型H1N1病毒引起的流感疫情,提高至最高警戒级别6级。截至2009年7月6日,全世界共有94512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其中死亡病例429例。

 

  鉴于疫情的大规模蔓延已经不可避免,7月16日,世卫组织宣布,将不再继续发布各国确诊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人数。

 

  从目前的病死率情况来看,此次大流感的致死率为0.45%,与普通季节性流感相近。研究结果也表明,此次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毒性并不强。但此次大流感仍然足以让我们警醒,因为即便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仍然不能将病毒拒之于门外。那么,面对未来可能发生的致死率更高的大流感,我们应该如何备战?

 

  7月14日,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教授管秩及其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论文指出,在新的流感病毒所引起的大流感形成以前,这种病毒就可能已经在人类和其他动物中潜伏多年。而对流感病毒的更加全面深入的调查,则可能为阻断下一次大流感的爆发提供科学依据。

 

1918始于1911

 

  在20世纪,资料保存最完整的三次大流感疫情分别是1918年的H1N1大流感、1957年的H2N2大流感和1968年的H3N2大流感。根据世卫组织的统计,这三次大流感所造成的死亡人数,最少的也有100万人,如1918年那次死亡人数甚至可能超过5000万人。

 

  流感病毒之所以能每隔几十年便引发一次大流行,在于其抗原的突变。血凝素(HA蛋白)和神经氨酸酶(NA蛋白)构成了流感病毒的抗原——人类免疫系统的抗体所攻击的目标。其中,血凝素的作用是令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神经氨酸酶则可帮助病毒在宿主体内传播。

 

  流感病毒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并不能导致抗原的变化。即便抗原发生了微小的变化,大多数人的免疫系统还是能够迅速克服这种变化,产生适当的抗体,并最终康复。

 

  但是,当流感病毒的抗原发生突变时,情况可能会变得很糟糕,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都会改变,人类的抗体也将束手无策。因此,这也是为什么迄今为止,人类仍然无法征服流感的原因所在。

 

  不过,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种突变的发生,突变发生在哪个物种或者哪些物种之间?在突变发生以后,要过多久病毒才会渐变为大流感病毒?这些问题,却长期困扰着人类。而这些问题的答案,恰恰对于备战大流感而言至为重要。

 

  而要想揭开谜底,则必须把病毒放回到流感大家族家谱——“进化树”中。在最新的研究中,管轶及其团队同事利用贝叶斯定理、分子生物钟理论和系统发育方法,应用进化模型来推断病毒突变可能发生的时间。结果表明,1918年造成至少2000万人死亡的流感病毒毒株可能自1911年就已经在哺乳动物——很可能是人群和猪群中存在。

 

  在病毒形成伊始至渐变为大流感病毒的这段时期,猪源病毒和人源病毒可能通过与禽源病毒进行交换,而最终导致了流感病毒毒性的增强,并最终形成了1918年的大流感。

 

  管轶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结论推翻了之前在科学界主流的看法,即认为1918年的大流感病毒是直接由禽源流感病毒变异而来,只是在成为大流感之前不久才感染人类。

 

  当然,1918年的大流感病毒到底来自哪里,仍然存在着争议。

 

  1997年,美国国防病理中心的病理学家杰弗里·陶本伯格(Jeffery  Taubenberger)所领导的研究小组第一次从死于1918年大流感的尸体肺部检测出流感病毒的RNA片断;2005年,陶本伯格及其研究小组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1918年大流感病毒很有可能是来自于禽类,在经过两次关键变异之后才在人群中传播开来。这一结论直到今日仍受到一些科学家的质疑。

 

监控重于泰山

 

  管秩及其团队的研究结果同时表明,全球大流感发生的可能性,要比之前的设想要高。

 

  20世纪发生的三次大流感,都是流感病毒在多种生物间的变异重组而发生的。而且,这三种大流感病毒的毒株,都是至少由两种毒株通过重组而成;其中一种是已经在人类传播的流感病毒,而另外至少有一种毒株来自于动物。

 

  造成2009年此次大流感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某些方面与1918年大流感病毒相似。

 

  今年6月11日,管轶及其团队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论文时就指出,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毒株,是由两种猪流感病毒的基因重组而形成的,并且这两种猪流感病毒在猪群间已经流行了至少10年。

 

  这种甲型H1N1流感毒株,在今年1月已经进入人体。但具体在哪个地域进入人体,目前尚不清楚。

 

  由于流感病毒的重组变异能力强,因此,管轶及其团队指出,监控猪群的流感疫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次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就是由于没有对猪群间的流感病毒进行系统的监控,导致该病毒一直存在且有机会不断发生演变。

 

  2009年5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刘文军博士,在《动物疾病与公共健康》和《临床病毒学杂志》发表论文指出,在中国的猪群中并没有发现H5N1的病毒感染,但H3N2、H1N1、H9N2的病毒感染是存在的,而且近年来人流感病毒和猪流感病毒在猪体中的重排现象有所增加。

 

  因此,刘文军及其同事呼吁,中国猪群中猪流感病毒日趋复杂,迫切需要建立长期有效的病原学监测体系,以掌握猪流感病毒的流行和遗传变异情况。

 

  6月18日,日本东京大学医学研究所河冈义裕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也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指出,部分甲型H1N1流感病毒已出现变异。报告指出,变异发生在甲型H1N1流感病毒表面的血凝素上,这种刺状的流感表面蛋白承担着让病毒附着到人体细胞上的作用。

 

  这表明,甲型H1N1流感病毒正处于逐渐适应人体并变得更容易感染人类的阶段,今后必须密切监控上述变异,因为病毒因此变得更容易与人体细胞结合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当然,亦有人怀疑,此次甲型H1N1流感病毒,很可能是实验室泄露出来的。今年7月9日,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陈继明研究员就表示,在实验室里,利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人为制造北美新毒株对于全球诸多从事流感研究的实验室,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而且可以不留下任何人工操作的痕迹;也就是说,人为制造的病毒和自然形成的病毒没有区别,因此,现有的信息不能排除北美新毒株来自实验室的可能。

 

  但到目前为止,无论是世卫组织还是主流科学界,并未认同这种看法。管轶就告诉《财经》记者,他仍然坚持认为,新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毒株是自然进化形成的,而非出自某个实验室。

 

  在他看来,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人类对流感病毒的大流感性(pandemicity)缺乏足够认识;任何人为制造出大流感病毒的说法,都仅仅是事后诸葛亮式的揣测行为而已。■

    (徐超)


相关搜索: 甲流
查看版权声明 责任编辑:Techoo-3
文章相关:
提意见或留言(需要审核后显示) 进入论坛交流
表情0 表情1 表情2 表情3 表情4 表情5
表情6 表情7 表情8 表情9 表情10 表情11
您好:网友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热门图片新闻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相关热门新闻排名
相关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