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资讯网站
用户中心
综合报道 市场动态 食品安全 产业经济 科技动态 经营管理 专业视角 各地动态 企业新闻 财经新闻 健康资讯 养生资讯 饮食资讯 美食资讯 排行 评论 滚动 百度
关键词:
站点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产业经济 > 正文
【设置字号: 【手机阅读】
全面、准确、专业、及时行业新闻资讯

夏粮“六连增”——科技支撑产生重大累积效应

时间:2009/6/22 13:13:24 来源:农民日报

      今年我国夏季粮油再获丰收,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六年增产!今年夏粮先后经受了北方主产区特大旱灾、南方持续低温阴雨、多次强降温和病虫害严重发生等多重灾害的严峻考验,在这种情况下,实现连续六年丰收,得益于中央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也得益于农业科技的强大支撑。

      近年来,农业部党组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引导全国农业科技、教育、推广系统加强协作与联合,围绕主导产业,开展科技攻关,深入生产一线,强化科技服务,大联合、大协作的科技服务农业生产新格局正在形成,科技支撑的累积效应日益显现。

      良种良法配套

      6月11日,记者在河北高碑店市崔中旺村采访时看到,村支书宗友家里的7亩麦子正准备收割,“以前种子和施肥技术都不理想,总认为‘肥大水勤不用人’,没少花冤枉钱,但产量却在每亩650斤左右徘徊。经过专家和技术人员指导,学会了合理播种,掌握了节肥、节水技术,每亩节本增效近200元,产量也能达到千斤左右。”
      可以说,科技进村入户,农民“节”了成本和投入,“增”了产量和收入,近年来数据显示,示范户年均增产10%,亩节本增效100元以上。2009年小麦科技入户示范县有100个,占全国小麦播种面积的19.8%,培育示范户9.8万户,辐射带动近200万户。

      “良种”选择是增产的第一步保证。今年小麦生产中,培育和推广了一大批优良品种,使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主导品种的作用十分明显。2008年仅农业部发布的12个小麦全国主导品种,年推广面积就占全国小麦总面积的33%。国家对小麦生产实行良种补贴全覆盖,调动了农民使用新品种的积极性,促进了育种科技成果推广。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石家庄市农科院院长郭进考告诉记者,“抗旱节水高产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大旱之年显现了威力。”

      在高碑店,记者对良种覆盖的最直观感受就是麦田整齐,长势均匀,正如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肖世和所说,“2000年以前,高碑店的小麦七高八低,什么品种都有,甚至解放前的品种都有。现在品种的数量减少了,但是优质品种面积却扩大了。”

      “良法”集成配套是增产的关键措施。在不同的生态麦区,针对不同的小麦产品品质特点,组装了简单易行的栽培技术体系。通过精量半精量播种、氮肥后移、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一批集成技术的示范展示,让广大农民不出村就能模仿学习,加快了示范推广的速度。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使农机农艺结合的效果更加明显。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充分肯定了今年的跨区机收在“三夏”工作中发挥的突出作用。此外,各地注重发挥农机各作业环节的集成优势,夏收夏种同时进行,大力推广秸秆还田、一条龙作业、水稻机插秧等技术。记者注意到,小麦主产区基本实现了生产全程机械化,极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和提高了生产效率。

     科学抗灾有力

     农业是受自然灾害影响最大的产业之一,抗灾措施的效果直接影响产量的增减,这就格外需要农业专家对灾害准确预测、及时指导和到位服务。面对去冬今春的特大干旱,各级农业部门见势早、行动快、措施实,及时提出“科学抗旱,分类指导,水肥并进,早促早发,防控病虫”的抗旱技术路线。科学抗旱技术体系逐步形成,选用抗旱品种,精细整地,镇压划锄,运筹肥水,防治病虫害等科学抗旱技术得到综合应用。

      如何做到科学抗旱并不容易。抗旱水怎么浇?什么时候浇?没有水浇怎么办?面对不同农时、不同产区,科技服务不仅要及时,还要有针对性。为此,从农业部到旱区各级农业部门,从专家到基层农技人员,针对不同的农时季节、抗旱条件和小麦苗情等实际情况,在查清苗情、墒情和可用水源的基础上,分类制定了详细的科学抗旱对策和技术方案。在今年的抗旱救灾中,农业部及时组织专家编写了适合不同麦区的21类、30万张小麦抗旱应急技术和春季田间管理科技服务明白纸,基层农技人员及时进村入户开展巡回指导,为小麦丰收提供了科技支撑。据统计,仅抗旱期间,8个严重干旱省份累计下派农业专家指导组4160个,深入一线抗旱的专家和技术人员27.5万人次,下发抗旱技术明白纸2223万张,培训农民1967万人,投入农业抗旱人数3165万人。

       安徽是我国遭受去冬今春干旱影响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小麦受旱面积2900多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80%,其中严重受旱面积达到1200多万亩。2月初,记者在皖北采访时看到,面对严峻的苗情、旱情,有专家预测:若不采取及时有效措施缓解旱情,转化苗情,产量水平有可能下降15%~20%。

       然而,该省依托科技攻关、高产创建、科技入户等项目,采取“浇一遍水,追10斤肥,增百斤粮”等一系列技术措施抢救,产量不减反增。“今年虽是大旱之年,但到处都能看到大面积高产典型,经测产,蒙城、涡阳、太和、灵璧等县出现了大面积亩产600公斤的示范村场。”麦收前,安徽农业大学教授马传喜告诉记者。


相关搜索: 夏粮 科技
查看版权声明 责任编辑:Techoo-3
文章相关:
提意见或留言(需要审核后显示) 进入论坛交流
表情0 表情1 表情2 表情3 表情4 表情5
表情6 表情7 表情8 表情9 表情10 表情11
您好:网友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热门图片新闻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相关热门新闻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