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资讯网站
用户中心
综合报道 市场动态 食品安全 产业经济 科技动态 经营管理 专业视角 各地动态 企业新闻 财经新闻 健康资讯 养生资讯 饮食资讯 美食资讯 排行 评论 滚动 百度
关键词:
站点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产业经济 > 正文
【设置字号: 【手机阅读】
全面、准确、专业、及时行业新闻资讯

山西省粮食安全现状与对策研究(2)

时间:2009/3/11 12:02:25 来源:网友

  (二)“两个失衡”:品种结构和地区结构失衡

  山西省粮食产需品种结构严重不平衡,产粗吃细,小麦不足,稻谷、食油几乎全部靠外调,玉米有余。近10年来,该省粮食产粗吃细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从生产看,2003年-2007年全省小麦年平均产量为23.4亿公斤,占粮食总产的23%;玉米年平均产量为60.2亿公斤,占粮食总产的59%;其他秋杂粮年均产量为18.6亿公斤,占总产的18%。与1984年-1996年粮食生产结构相比,小麦占总产的比重下降了10个百分点,玉米占总产的比重上升了26个百分点,其他秋杂粮占总产的比重下降了16个百分点。从消费看,2003年-2007年全省小麦外购量占到小麦总消费量的54%,比1984年-1996年的42%提高了12个百分点;稻谷全部靠外调;食用油自给率仅有6.8%,每年缺口5.5亿公斤需要外调;玉米产量的35%需要外销。由于小麦、稻谷主要用于口粮消费,玉米主要用于饲料和工业,因此近年来玉米产量的大幅上升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该省粮食供需间的矛盾。2003年-2007年全省年均口粮消费68.6亿公斤,小麦、稻谷年均缺口34.6亿公斤,缺口占到口粮消费的50%。也就是说,全省城乡居民口粮自给率仅有50%,对外依存度高达50%。从全省粮食生产条件和消费现状看,产粗吃细是难以改变的现实矛盾,因此,无论是丰年还是歉年,口粮、口油供需间的缺口将长期存在。山西省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销区。

  从地区结构看,全省11个市粮食产量由南到北呈由高向低明显变化趋势,尤其是小麦产量主要分布在南部,中部有一部分,北部几乎为零。2003年-2007年,全省11个市中有太原、大同、阳泉、吕梁、运城、晋城6个市的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低于365公斤的全国平均水平,涉及人口187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55.34%。特别是运城、临汾原是传统粮食主产区,近年小麦生产连年减少,2007年运城人均小麦占有量为144.7公斤,临汾人均小麦占有量为169公斤,两市由小麦调出市变为调入市。全省35个国定贫困县中,有14个县2006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不足175公斤,属贫困缺粮县。

  (三)“三个偏高”:生产成本偏高、流通成本偏高、价格水平偏高

  山西省粮食生产条件脆弱,浇灌费用高,加上农业生产资料涨价,一定程度抵消了国家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使粮食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据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对全省400户农户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2007年化肥混合平均价格为1.61元/公斤,比上年同期上涨3.2%;种子价格比上年同期平均上涨9.1%;农药综合平均价格为25.73元/公斤,比上年同期上涨2.1%;小麦每亩次浇灌费用平均达到40.92元,比上年上涨14.1%。该省小麦种植成本不仅高于全国,而且比周边省份也高。2007年,山西每公斤小麦种植成本为1.34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1元左右,比河北高出0.082元,比河南高出0.13元。

  该省粮食省外采购量大,采购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程度较低,造成粮食流通成本偏高。据统计,2007年小麦省外采购比本地收购的流通费用高0.137元/公斤,缺口25亿公斤,外购流通成本增加3.43亿元;稻谷缺口7.6亿公斤,运输费用按每公斤0.22元计,至少增加流通成本1.7亿元;两项合计每年增加流通成本5.13亿元。如果加上5.5亿公斤食用油缺口,全省每年外调粮油流通成本至少增加7亿元以上。同时,省外采购粮食普遍为包装运输,必经装包、标包、缝口、拆包、倒包工序,每多一种运输方式衔接就多一道中转环节的装卸搬运。由于环节多、工序多、费力费时,人工搬运、包装费用较高,比“四散化”作业耗时多出1-3倍,成本高出0.03元/公斤左右。

  由于全省粮食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偏高,导致粮油价格水平整体偏高。据调查,2008年山西小麦收购价格分别比河南高0.08元/公斤,比河北高0.1元/公斤。小麦省外采购的送到价平均比本地收购价高0.18元/公斤,调入的稻谷至少比产区高0.22元/公斤。这不仅削弱了山西粮食的市场竞争力,而且挤压了农民增收的空间、增加了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

  (四)“四个滞后”:基础设施滞后、流通方式滞后、体制改革滞后、产业发展滞后

  全省粮食供需矛盾突出,通过流通调剂余缺、保障有效供给的任务很重。2003年-2007年,全省年均调入粮油36.7亿公斤,调出粮食20亿公斤,两项合计56.7亿公斤,省际间粮油流通量与本省粮油产量的比值为1:1.8。但是,全省粮食基础设施和流通方式发展滞后,以散装、散卸、散存、散运“四散化”为特征的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缓慢,流通成本高,运行效率低,已难以适应保障粮食安全对粮食流通发展的要求。上世纪80年代前建设的粮库总仓容达24亿公斤,迫切需要维修改造。仓库规模与结构不太合理,适合机械化作业的浅圆仓和立筒仓仅占1.84%,与“四散化”作业不配套。粮食散储90%以上,但散装、散卸、散运程度很低,散粮的中转和接收、发放能力在全国排后几位,散运的设施几乎为零。粮食流通信息化水平低,全省没有形成网络,信息渠道不畅通,粮食流通有很大的盲目性,容易造成浪费。该省现代网上交易方式应用才开始起步,多数地方和企业还在沿用传统的交易方式,交易效率较低,交易成本较高。

  该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粮食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全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起步较晚,统筹协调力度不够,特别是产权制度改革还很不到位,一些企业存在“以减代改”、“以卖代改”的问题,触及深层问题、配套性强的改制工作刚刚起步,国有粮食企业整体效益欠佳。据统计,截至2008年11月底,全省国有粮食企业负债率达到100.2%,正常经营的企业只占总数的32.38%,经营困难的企业占到总数的30.51%,经营亏损或停产企业达到总数的37.11%。同时,粮食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用人和分配机制等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步显露出来。粮食物流体制不顺畅,部门、行业间缺乏有效衔接和沟通,流通链条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和对接。

  该省粮油产业化发展滞后,粮油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粮油加工能力小,经济效益不佳;粮油产品科技含量低,名牌产品少。2007年全省共有粮油加工企业178个,占全国的1.5%,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排第24位。全省粮油工业总产值为21亿元,占全国的0.43%,在全国排第26位。粮油加工业利润总额为5113万元,占全国的0.35%,排第24位,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254万元,亏损额排第4位。全省小麦粉年生产能力29.46亿公斤,排第10位,但小麦粉生产量仅5.1亿公斤,排第17位,小麦粉实际加工量仅占产能的17.3%,占小麦粉消费量的8.7%。这表明该省小麦粉加工业市场竞争力弱,落后产能比重高、闲置严重。大米加工企业仅2个,加工产量7752吨,排第29位。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8个,产量54419吨,排第24位。


相关搜索: 山西 粮食
查看版权声明 责任编辑:Techoo-3
文章相关:
提意见或留言(需要审核后显示) 进入论坛交流
表情0 表情1 表情2 表情3 表情4 表情5
表情6 表情7 表情8 表情9 表情10 表情11
您好:网友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热门图片新闻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相关热门新闻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