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资讯网站
用户中心
综合报道 市场动态 食品安全 产业经济 科技动态 经营管理 专业视角 各地动态 企业新闻 财经新闻 健康资讯 养生资讯 饮食资讯 美食资讯 排行 评论 滚动 百度
关键词:
站点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市场动态 > 正文
【设置字号: 【手机阅读】
全面、准确、专业、及时行业新闻资讯

粮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时间:2008/5/27 9:35:44 来源:中国粮油信息网
——试析2007年CPI上升的根源及对策
  一、对CPI上升的经济学分析
  1.CPI上升的主要根源
  2007年CPI上涨中,粮价上涨不同于过去的粮价上涨。例如在2003年9月的粮价上涨,其原因是粮食连年减产,销区粮食库存大幅度下降造成的。而今年的物价上涨则是在2004年至2006年连续三年的粮食丰收,今年夏粮又获丰收,粮食供给比较稳固的情况下发生的。面对物价蹿升的形势,中共中央政治局于7月26日召开会议,专门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提出了“控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的要求。根据这个要求,国家发改委连续发布通知,遏制物价快速上升已成为今年中国经济发展中一场新的大决战。我认为,为了取得大决战的全胜,就必须找准CPI上升的真正根源,才能对症下药。
  粮食是稳定市场,遏制通货膨胀的极为重要的物资。列宁说:“物价的基础是粮食”。这是因为,粮食是每一个人不可缺少的物资。在商品价值中就包含有劳动者的工资,而工资主要用于支付粮食和副食品。价值规律是支配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规律。它是通过价格及其运动发挥作用的。一是价值是价格的基础,粮食价值是决定其它商品价格的基础;二是粮食价格的波动,其它农产品的价格必然随之起落;三是有一部分工业品的原料取之于粮食,这部分工业品的价格必然受到粮食的制约;四是粮食和饮食业、服务业、修理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等劳动密集型生产部门的劳务费用和生产成本有直接关系,这些行业的支出与粮价水平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说物价是否稳定,主要是指粮食的局势和粮食价格是否稳定。陈云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粮食定,天下定;粮食紧,市场紧。粮食现在仍然是稳定市场最重要的物资,一定要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
  历史和现实已经雄辩地证明了粮食的供给不足是造成CPI上涨和通货膨胀的主要根源。社会一旦出现了对农副产品,特别是对粮食的总需求大大超过了社会的总供给,根据商品的供求规律,粮价必然上涨。粮价的上涨,必然牵动其它物价的上涨。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1985、1986年全国粮食欠收,导致了1987年全国零售物价总指数上升7.2%,其中65%是粮食和农副产品的涨价引起的。1987 年全国粮食徘徊减产,又导致了1988年全国零售物价指数上升18.5%。1989年和1990年全国粮食突破四年徘徊的局面,创历史最高记录,社会有效供给增加,商品丰富,市场物价才趋于稳定。今天的CPI上涨,实际上始于去年9月粮价的上涨。这种涨价,已如上所述,是“增产涨价”。这次粮食涨价受到了国际粮食储备下降和期货价格上涨的影响,但更主要的受国内政策和需求因素作用的结果。从小麦涨价来看,去年11月末,五个小麦主产省国有粮食企业共收购小麦407.5亿公斤,小麦余粮已经很少,加工企业粮源短缺,成为小麦价格上涨的关键因素。从玉米来看,主要是玉米深加工的发展带动了玉米需求的迅速扩张。近几年来,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汽油替代品)、麦芽糖、柠檬酸、赖氨酸等项目纷纷上马,加工能力大幅增长。据吉林省粮食部门不完全统计,2006年该省的玉米深加工企业超过400家,其中12家大型企业的总加工能力达到1200万吨。美国智囊机构哈德逊研究所全球食品问题中心主任埃弗里博士认为,这次全世界粮价上涨,是由近年来用玉米生产生物燃料乙醇造成的。美国等国家大规模开发生物能源,利用玉米加工燃料乙醇,利用大豆制造生物柴油。由于对玉米、大豆的需求量大幅增加,拉动了国际市场粮价大幅上涨,进而带动了我国粮价上升,并波及到以粮食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蛋、奶等主要副食晶价格。粮、油、肉等食品类价格上涨,成为推动当前价格总水平上涨较快的主要根源。此外,我国主要农副产品价格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峰值后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上运行,加上生产成本的大幅度上升,今天的涨价就成了一种合理补偿。随着广大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猪肉等商品供不应求,也导致了涨价。从云南省来看也如此。CPI受食品类价格的拉动不断走高。今年上半年各月食品类上涨对总指数的影响程度占3/4左右,而9月份的影响程度占到近9成。其中猪肉价格的涨幅最大。
  2.CPI上升的实质
  市场经济是一柄“双刃剑”。它在促进社会经济巨大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的同时,也会带来某些负效应。CPI的飙升就是一例。其中的肉、蛋的涨价,归根到底是物质利益问题。它给城镇广大消费者特别是低收人群体的生活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影响城乡的和谐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CPI既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这就是CPI的实质。
  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和谐与利益?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不要认为已经没有矛盾了。否则,只讲成绩,不讲问题,在应对物价问题时束手无策。在物质利益问题上,不要把“和谐社会”误读为平均主义社会。在面对国家的宏观调控,不要把“和谐社会”理解成没有管理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长期的任务,不能寄希望于一蹴而就。又从利益来说,尤其是对每一个居民切身的物质利益是至关重要的。市场经济的关系实际上是物质利益的关系。这种物质利益直接影响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和发展状态。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邓小平也说:“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从“和谐”的“和”字看,左边的“禾”是指粮食,右边的“口”即人的嘴巴,由此看“和”的本意是指人人有饭吃。做不到此,就谈不上“和谐”。因此,城乡居民的物质利益关系,则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今年以来,党和政府高度关注CPI飙升对城乡居民物质利益的影响和社会的和谐问题。因为,物价上涨使居民的实际工资下降,生活费用指数上升。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口袋里的钱“毛”了,钱不值钱了。居民生活水平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货币收入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一般说来,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动与物价水平的变动是成反比的,而与货币收入量成正比。这是一。其二,物价上涨使居民对改革的承受力下降。其三,物价上涨增加了人们的心理负担。物价上涨频繁,工资弹性不足,使人们丧失了安定感,弄得不好还会引起社会问题,决不可掉以轻心。因此, CPI问题成了人民群众当前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破解这个问题,是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紧迫任务。温家宝总理在陕西调研猪肉涨价时说:“让农民养猪能挣钱,城里人特别是低收人家庭又吃得起肉”。总理的这句言简意赅的话,从城乡两个角度,道出了肉价涨落的“和谐”原则。温总理还说:“解决13亿人的吃肉问题还得靠农民。”这就告诉我们,不能只从城里人的角度看物价问题。总之,要站在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用城乡统筹的思路予以推动。这里的牛鼻子是就是要抓住粮食这是基础。
  二、深化对粮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基础地位的再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说明,物价涨不涨,关键看粮食。粮价是百价之首。粮价的涨落,与粮食的丰欠有密切的联系。而今年CPI的飙升,则是在粮食丰收的情况下出现的。由此说明,粮食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特殊商品;粮食不是一般的物资,而是战略物资。猪肉价格具有刚性。我们有必要深化对粮食的基础地位的再认识。
  1、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制约因素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首先是粮食生产。因为粮食生产是农业部门中生产食品的基础产业,是所有物质生产部门的根基。离开了粮食生产,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社会进步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说到底是由粮食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决定的,主要是与粮食的商品率成正比例的。这是马克思早就揭示的真理:“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并且首先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美国之所以成为当今世界的头号经济和科技强国,是以高度发达的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劳动生产率为基础的。美国的农民只占全国人口的2%,其农业总产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这与我国形成巨大的反差。
  2、粮食是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
  首先,粮食生产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工农联盟和国家政权的巩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农业问题、粮食问题,说到底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或者说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根本问题。离开了农民的支持和努力,便没有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要巩固工农联盟,就要正确处理工农两大阶级的物质利益关系。其根本途径是发展生产力,首先是发展粮食生产。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明确指出解决好 “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把粮食生产搞上去了,农村才能稳定,整个社会也才能稳定。
  其次,粮食是世界性的备战备荒的战略物资。古今中外的事实说明,只有储备了充裕的粮食,才能在战争和自然灾害面前立于不败之地。在当代国际斗争中,粮食是世界性的战略武器。美国等西方国家都是利用粮食援助控制受援国。1982年2月,英国《泰晤士报》发表《粮食就是力量》的社论,承认“原料是极其重要的战略武器。无论哪一种原料都比不上粮食的重要性。”
  再次,粮食丰裕是治国兴邦,国家强盛的标志。粮食在经济和军事上的重要性,决定了它在政治上的重要性。我国古代墨翟的“谷乃国之宝”,司马迁的“民以食为天”,曹操的“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名言:“不懂小麦问题的人,不配当政治家”。列宁曾经指出:“经济的真正基础是粮食储备”,“没有这种储备,国家政权便化为乌有。没有这种储备,社会主义的政策不过是一种愿望而已。”毛泽东敦敦告诫我们:“要注意,不抓粮食很危险。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
  3、粮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
  第一,粮食是我国人民食物结构的基础。古代人们一般把粮食称为谷食,舱语•微刊称五谷即稻、黍、稷、麦、菽,《吕氏春秋•审时篇》又称六谷即禾、黍、稻、麻、菽、麦。今天的粮食制品除了油脂和饲料外,就是谷、麦、薯、豆四个品种。国外的粮食范畴比较广泛,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凡是能够维持生命、促进发育、补充营养的一切可以吃的食物都叫粮食,有70多种,但主要还是谷、麦、薯、豆这四类。我们的食物结构实际上是以植物性食品为主,要增加动物性食品也必须以植物性食品为基础,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要发展现代农业,当然离不开粮食这个基础。
  第二,我国的粮食生产状况是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经济发展的基本轨迹;是:“粮食欠收——经济调整——生产增长——投资向非农业部门倾斜和价格据曲——粮良食歉收”,如此循环不已。我省是个农业省,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70%,全省70%的财政收入,60%的外汇收入,80%以上的轻工业原料,都直接间接来自农业。因此,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状况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兴衰成败。而粮食的供给不足是造成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第三,粮食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基础。在国民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中,粮食作为重要的商品物资,对财政、信贷、物资、外汇、市场、劳动等平衡有直接的影响,是综合平衡的基础。财政平衡主要是通过收支平衡来实现的。过去粮食购销价格倒挂,国家对粮食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给予补贴,加上粮食企业的资金和费用,国家用于粮食方面财务的支出,约占整个国家财政预算支出的10%左右。1979-1989年的补贴数额已突破5000亿元。粮食生产区把粮食调出越多,地方财政补贴就越多,包袱就背得越重。这就促使后来对粮食的体制进行了改革。今天面对CPI的飙升,我们应当进行新的探讨。

相关搜索: 粮食
查看版权声明 责任编辑:Techoo-3
文章相关:
提意见或留言(需要审核后显示) 进入论坛交流
表情0 表情1 表情2 表情3 表情4 表情5
表情6 表情7 表情8 表情9 表情10 表情11
您好:网友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热门图片新闻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相关热门新闻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