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资讯网站
用户中心
综合报道 市场动态 食品安全 产业经济 科技动态 经营管理 专业视角 各地动态 企业新闻 财经新闻 健康资讯 养生资讯 饮食资讯 美食资讯 排行 评论 滚动 百度
关键词:
站点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综合报道 > 正文
【设置字号: 【手机阅读】
全面、准确、专业、及时行业新闻资讯

农产品贸易 竞争中求平衡

时间:2007/3/5 14:08:48 来源:国际商报

    农产品进出口基本情况根据海关统计资料,2006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630.2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2.88%。其中,农产品出口额310.3亿美元,增长14.16%;农产品进口额319.9亿美元,增长11.66%;农产品进出口逆差由2005年的14.7亿美元减少到9.6亿美元,减少34.69%。

    从主要农产品看,2006年中国大米出口123.7万吨,比2005年增长84.1%;大米进口71.9万吨,比2005年增长37.7%。小麦出口111.4万吨,比2005年增长328.5%;小麦进口58.4万吨,比2005年减少83.5%;玉米出口307万吨,比2005年减少64.3%;玉米进口6.5万吨,比2005年增长15倍。大豆进口2827万吨,比2005年增长6.3%。2006年中国棉花出口1.3万吨,比2005年增长160%;棉花进口364.5万吨,比2005年增长41.7%。食用植物油出口40万吨,比2005年增长75.5%;食用植物油进口677.4万吨,比2005年增长9%。食糖出口15.4万吨,比2005年减少57%;食糖进口137.4万吨,比2005年减少1.2%。蔬菜出口732.6万吨,比2005年增长7.8%;蔬菜进口11.7万吨,比2005年增长20.6%。水果出口370.3万吨,比2005年增长1.6%;水果进口125.8万吨,比2005年增长9.8%。畜产品出口37.3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3.6%;畜产品进口45.5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7.6%。水产品出口93.6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8.7%;水产品进口43.0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4.4%。

    农产品进出口的主要特点农产品进出口继续较快增长。2006年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农产品进出口总额比2005年增长12.88%,农产品出口额和进口额均是连续第7年增长,并创出历史新记录。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占世界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的5.05%,居美国、德国、法国、荷兰、意大利和英国之后,列世界第7位。2005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增长较快并超过英国,2006年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相关人士预测,中国农产品贸易在世界上的排名可能进一步前移,这表明中国正在向农产品贸易大国迈进。

    农产品进出口逆差连续减少。近两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较快增长的同时,农产品贸易逆差状况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农产品贸易逆差从2004年逆差46.6亿美元减少至2005年逆差14.7亿美元,再减少至2006年逆差9.6亿美元。

    在这3年期间,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减少幅度达79.4%,初步改善了农产品贸易逆差过大所引起的不利情况,这表明在市场开放条件下,中国不仅可以有效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而且还可以通过加快经济发展和增强贸易平衡调节能力,有效减低和避免国外农产品对国内市场冲击的负面影响。

    部分农产品价格呈上升趋势。2006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一个新特点,就是部分农产品价格上升比较明显。从整体来看,2006年中国农产品出口价格指数(派氏)为104.9,比2005年上升4.9%;从主要出口市场来看,出口日本、香港、欧盟15国和美国的农产品价格指数分别为102.3、103.3、110.7和

    101.2;从具体农产品来看,大蒜、苹果、苹果汁、蘑菇罐头等8种大宗出口商品平均价格上涨幅度均超过20%,新鲜及冷冻蒜头出口单价比上一年上升了36.13%,新鲜和冷冻的花菜及硬花甘蓝单价比上一年上升了13.93%。导致出口农产品价格上升的主要因素包括:农业生产投入品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质量安全费用增加等方面。

    东部仍是农产品出口主要地区。山东、广东、浙江、辽宁、福建和江苏六省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省份,值得关注的是,2006年我国面临农产品出口困难较多,在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和欧盟实施食品安全新法规的情况下,山东省农产品出口不仅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26%,继续名列全国农产品出口第一大省,而且农产品出口额增长幅度达17.3%,其增幅超过全国平均增幅,呈现出增长强劲的势头。这表明山东省既拥有较强的农业生产能力,又善于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具备了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

    玉米出口大幅减少,大豆进口增加。近年来,中国玉米出口大幅度减少,大豆进口持续增加。2000~2005年,中国玉米年出口数量平均达到925万吨左右,2006年玉米出口数量从上一年的861万吨减少至307万吨。2006年国内加工业玉米消费量达3500万吨,比上年增加1000万吨,从而导致玉米供求关系发生变化。2006年我国大豆进口量高达2827万吨,比上一年增长6.3%,远远超过2005年中国大豆生产量1635万吨。未来中国是否会成为玉米净进口国,以及大豆进口量是否会继续增加,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推进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过去的两年里,面对农产品出口诸多不利因素,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不仅有了新的发展,而且连续两年逆差减少,这是多方面努力的结果。近年来,国家加大支农和惠农政策力度,全面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不断增强农产品贸易对外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处理贸易争端的应对能力。同时,我国政府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宏观调控措施,也为农产品贸易逆差减少提供了有力支持。

    继续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调要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三减免、三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政策,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新增设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建立和完善对种粮农民的支持和保护制度;进一步完善粮食直补机制,粮食主产区将种粮直接补贴的资金规模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继续实行对粮食主产县的奖励政策,加大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县的奖励资金;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搞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发展节水灌溉,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全面提升农田地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各级财政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示范工程、种子工程等,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国家继续实行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这些支农惠农政策措施不仅加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提高了中国农产品竞争力,为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全面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性近年来,中国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性工作,这主要表现为:①农产品质量安全性意识普遍提高。这种意识已不再仅仅是学者和管理者的认识,正在逐步成为包括决策者、管理者、消费者和生产者在内的全社会的共识。②农产品质量安全性管理工作已进入法制化轨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已于2006年11月1日开始实施,这部法律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农产品生产、包装及标识、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③质量安全管理已进入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中国许多地区正在对农产品进行从“田头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农业、商务、卫生、检验检疫、工商等部门形成了对农产品质量管理的协调机制。中国政府对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正在建立健全兽医行政管理机构、执法机构和各级兽医技术支持体系。5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技术手段和装备得到显著加强。截至2005年底,农业部制定国家标准691项、行业标准1613项,地方标准7000多项,“十五”期间的标准数量是1999年以前50年全部农业标准项目总数的1.6倍。一大批先进实用的检测设备已经用于农产品生产、流通和检验,一些大型龙头企业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检测仪器。虽然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但是这项战略性工作已经取得明显成效。

    不断增强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能力

    在新的国际贸易环境下,中国政府积极探索,运用经济方式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努力实现进出口贸易的平衡发展。农产品对外贸易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有:①加快转变农产品出口增长方式,扶持大型龙头企业,鼓励优质农产品出口。2006年出口金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数量,比2005年同期增加21.4%,目前龙头企业农产品出口金额占到全部农产品出口总额的46%。②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提高农产品出口准入门槛。例如,山东省实施“出口农产品绿卡行动计划”,经过2年多实践证明,该项计划对推动山东省农产品出口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③加强农产品出口信息服务,为企业海外市场提供指导。商务部建立出口信息服务平台后,不断丰富信息内容,现已提供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基本情况。5加强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培训,培养农产品出口企业骨干力量。2006年商务部等部委先后组织10个省(市)农产品出口企业人员培训,了解和熟悉日本“肯定列表制度”情况,采取相关措施增强应对能力。

    不断提高处理贸易争端的应对能力

    加入WTO以来,随着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快速增长,中国频繁遭遇各种贸易摩擦和纠纷,农产品出口增长面临较大挑战。一些国家运用反倾销、技术标准、进口配额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反出口补贴等多种手段,对进口农产品设置了多种贸易障碍,导致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遭受较大压力。近年来中国大蒜出口受到美国、巴西、韩国、加拿大的反倾销调查,蘑菇罐头遭遇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的反倾销调查;2006年欧盟、日本相继实施新的食品安全法和农药残留检测标准,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进口门槛;日本实行紫菜进口配额管理限制措施,长期对中国紫菜实施封闭市场政策。

    面对各种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中国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商会)、贸易企业在贸易实战中经受锻炼,显著地提高了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2004年4月,中国商务部对日本紫菜进口配额制度展开贸易壁垒调查,最终使日本取消对中国紫菜的歧视性措施;2006年6月,中国暖水虾出口企业诉讼美国商务部反倾销案取得胜诉;2006年中国企业积极应对欧盟、日本出台的新《食品安全法》和农药残留检测标准,加强行业自律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性,使年中一度出现的农产品出口下降态势得到扭转。

    农产品贸易逆差根本原因是农业资源不足

    中国农产品贸易连续3年出现逆差,其根本原因是土地、水等资源相对不足,制约了一些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一方面,近几年油脂业、纺织业、酿酒业等产业扩展较快,国内对粮棉油的需求不断上升,但是国产大豆、棉花、油料作物数量不能满足需求量,要求通过进口方式补充国产不足。2006年中国农产品进口贸易中,大豆、棉花和植物油进口额分别占全部农产品进口额的23.4%、15.2%、10%,这3项进口额相加接近农产品进口总额的49%。另一方面,由于过去不科学施用农药、化肥,在相当程度上造成部分土地和水源污染,这种状况在一定时间内难以彻底消除,从而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发达国家对进口农产品质量要求日益严格的情况下,资源和环境因素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的约束逐步显现出来。此外,中国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玉米等农产品的工业性消费量越来越大,土地、水资源不足的影响更加明显。

    政策建议与形势展望

    在农产品对外贸易取得来之不易的成就的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尤其是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农业大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农业生产和管理的基础还比较薄弱,还需要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

    问题思考农产品行业组织尚未有效发育和发展。我国尚未形成具有真正意义、作用显著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商会)组织,目前政府部门下属的官办行业组织对企业的影响力和实际作用有限,影响了行业内有序竞争、产品质量提高、对外纠纷交涉、出口策略协调等,使政府部门不得不直接管理某些行业、企业的具体事务,既付出了大量的管理成本,又难以真正解决问题,其关键在于这些官办行业组织缺乏企业自发的基础,难以真正发挥行业协会的职能和作用。

    发达国家经验证明,行业协会组织是市场经济发育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如何在国家法律、政策框架下,积极推动行业协会组织发育和发展,是目前整个行业亟需考虑的重要问题。

    金融和信贷对农产品进出口支持不足。在现阶段,中国农产品出口企业缺乏金融信贷的有力支持。国家政策性金融和信贷支持不足,商业性金融和信贷又不愿意承担市场风险。有关调研表明,我国许多农产品外贸企业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是流动资金,这是由多方面原因形成的。

    其一,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特征决定,农产品贸易企业存在周期性短期信贷资金流量较大的特点;其二,按照目前中国金融业的融资和担保政策规定,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大多数固定资产不能用于抵押和担保;其三,在国内农产品对外贸易企业中,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自身融资能力较差。

    农产品出口企业管理基础仍然较薄弱。中国农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带动了外贸企业发展,其中中小企业数量明显增多。

    据商务部统计,2006年1至11月,国内农产品出口企业2.02万家,比上年同期增长16.8%。在新增加的2905家企业中,出口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只有96家,这表明大型骨干外贸企业的集中度有所下降。在新增加的2800多家中小企业中,包括一些加工条件差、企业管理差、产品质量差的出口企业,这些“三差”企业直接影响到农产品出口行业健康发展。在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性基础有待于加强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规范农产品外贸企业质量管理。

    主动开拓和发展海外市场能力较。差。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一个弱点,是开拓和发展海外市场的能力明显不足,包括对外国产业政策、行业组织、相关企业和消费市场的了解和把握,以及开展针对性宣传和营销活动。

    近几年,由于转制、拆分和重组等原因,一些国有贸易公司撤消了原驻海外办事机构;同时,民营企业主动性进入海外市场开拓业务能力有限。实际上,目前大多数国有、民营农产品外贸企业主要依靠原有客户关系或外商主动上门联系业务,这影响了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积极、稳定、长期的发展。

    政策建议重视农产品外贸行业组织发育和发展。国家主管部门应重视和加强行业组织建设,通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发现制约农产品外贸行业组织发育和发展的相关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试点和探索,结合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成功经验,总结出规律性、普遍性经验,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且卓有成效的行业组织提供理论和实践准备。

    研究金融信贷对农产品出口扶持措施。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应加强合作,根据农产品贸易的特点和国际经验,研究金融信贷对农产品出口支持政策,尤其是针对国内农产品外贸企业的基本情况和实际困难,积极探索金融信贷业制度创新,解决目前困扰农产品出口企业缺乏流动资金的状况。

    建立规范的农产品外贸企业管理制度。根据发达国家对农产品提出的新要求,加强外贸企业管理制度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竞争力。以农产品质量、企业质量安全性保障体系和企业诚信度等为依据,建立农产品出口企业考核制度,整合农产品外贸企业,提高外贸企业进入门槛,排除不良企业的干扰,从制度上保证农产品出口由数量向质量升级转变。

    增强我国开拓和发展国外市场的能力。国家有关部门继续加强和充实信息服务,同时组织有关力量对国外市场进行跟踪研究,及时提出主动性和前瞻性对策措施,并考虑从政策上支持企业集团、行业组织开发国外市场。

    加强重要农产品进口的宏观调节措施。根据有关国际市场趋势分析,今年某些农产品国际价格将在高位运行。特别要关注大豆、棉花、食用植物油等进口量大的品种,积极考虑运用进口大国的有利条件,协调行业内企业对外策略,争取获得产品定价权,减少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国内的不利影响。同时,加强国家宏观调节措施,严禁国有大型企业违反政策操作,干扰正常市场秩序。

    形势展望今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体上仍将继续增长,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性进一步提高,这些都将有利于促进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受到土地、水资源等限制,大豆、棉花、食用植物油仍将大量进口,中国农产品大进大出的格局更加显著。

    尽管在新的一年,国际市场上大豆、玉米等农产品价格仍将高位运行,技术壁垒等贸易限制依然存在,但是我们认为,在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以及国家宏观调节措施富有成效的情况下,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完全有可能实现基本平衡。

    农产品竞争力在对外开放中提高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经历了来自国外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的考验,中国农产品竞争力有了进一步提高。这种提高不仅反映在具体产品指标的变化上,更重要的是反映在农产品贸易发展能力和对外贸易体制创新上,这种创新和进步已经成为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农产品竞争力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

    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持续较快增长。近10多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快速增长,若以1990年农产品出口额为基数,2000年比1990年增长57.5%,2006年比1990年增长212.8%,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根据最新WTO统计资料,若将欧盟看作一个统一体,1990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占世界农产品出口市场份额的2.43%,2000年和2004年分别上升至2.97%和3.08%,2005年继续上升至3.40%,中国居欧盟、美国、加拿大、巴西之后,已成为世界第5大农产品出口国(地区)。
国产主要粮食占国内市场比重大。在国家支持农业和鼓励粮食生产的政策条件下,我国水稻、小麦和玉米综合生产能力可以基本上满足国内对口粮和饲料粮的需要,并具有相当的抵御国外粮食产品对国内市场冲击的能力,2006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的国内消费占有率分别为99.6%、99.3%、100%和36.7%(见表2)。但是国内大豆供求仍存在着较大缺口,大豆进口数量继续增加。

    尽管受土地、水资源的限制,以及农业经营规模、农业科技等原因,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粮食价格竞争力仍有一定的差距(见表3);但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加强对主要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在国际市场部分粮食价格上涨情况下,国产小麦、玉米和稻米价格与国际市场同类产品价格的差距缩小,国外稻米、小麦、玉米到岸价格已超过或接近国产同类产品价格,这表明中国抵御国外主要粮食冲击的能力显著提高。

    蔬菜、水果、水产品出口持续增长。中国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继续增长,这些农产品竞争力又有新的提高。2006年蔬菜出口量达733万吨,比上年增加7.8%。在占世界蔬菜出口总额约47%的新鲜蔬菜中,中国所占金额比重从1995年的8.34%提高到2005年的9%左右。大多数中国蔬菜的国内资源成本系数(DRCC)均不超过0.35。水果出口量达370.3万吨,比2005年增长1.6%,最具代表性的浓缩苹果汁量占到世界出口市场的45%左右。2006年水产品出口金额达9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7%。水产品进出口顺差50.6亿美元,是农产品中净出口额最多的大类产品。2005年水产品出口量超过世界水产品市场份额的10%。同时,国产蔬菜、水果、水产品质量安全性有了较大提高,特别是对农药、兽药等有害物质残留量的控制。

    政策扶持和制度创新支持农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

    近几年,政策扶持和制度创新对解决“三农”问题起到关键作用,也对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国家连续出台支持农业生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例如,国家对农业的“三减免”政策取得重大成功,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免除了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牧业税。国家通过转移支付,以及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公共财政制度,加快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已取得的农业税费改革的成果。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根据WTO农业规则和国际经验,实行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并根据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快情况,2006年新增设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其次,国家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国家财政对农业、农村投资连续增长,由专项资金支持的重大农林水利工程建设和生态建设继续得到加强,包括大型粮棉油生产基地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沃土工程、植保工程、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工程、种养业粮种工程等项目,以及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等多种项目。再次,国家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性,实施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面对农产品出口遭遇部分发达国家(地区)实施的限制措施,管理部门和企业主动转变观念,增强农产品出口竞争能力,农产品对外贸易体制创新和建设取得新的成效和经验,例如,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了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特别是产业化模式由“公司+农户”向“公司+基地”转变,将农业生产标准化与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部分农产品生产基地已实行工厂式管理。从2004年开始,山东省实施了“出口农产品绿卡行动计划”,确定农业生产操作规范、生产资料投入品供应网点、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人员培训等方面内容,实践证明:这种体制创新通过管理制度建设,提高了农产品出口企业的管理水平,有力地支撑了山东省农产品出口持续、稳定、较快增长。

    研究表明,国家政策扶持和制度创新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内在动力,这种效应具体表现在农业生产能力、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开发能力、农业劳动力素质、农民组织化程度、企业管理水平等方面的改善和进步,最终提高了农产品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性,从而提升了农产品竞争力。


相关搜索: 农产品
查看版权声明 责任编辑:Techoo-3
文章相关:
提意见或留言(需要审核后显示) 进入论坛交流
表情0 表情1 表情2 表情3 表情4 表情5
表情6 表情7 表情8 表情9 表情10 表情11
您好:网友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热门图片新闻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相关热门新闻排名
相关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