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资讯网站
用户中心
综合报道 市场动态 食品安全 产业经济 科技动态 经营管理 专业视角 各地动态 企业新闻 财经新闻 健康资讯 养生资讯 饮食资讯 美食资讯 排行 评论 滚动 百度
关键词:
站点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综合报道 > 正文
【设置字号: 【手机阅读】
全面、准确、专业、及时行业新闻资讯

我市农业农村工作欣欣向荣连创佳绩

时间:2007/2/28 9:52:59 来源:娄底新闻网
    近年来,我市农业农村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各级农口部门干部职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下,全市保持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良好局面。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65元,比上年增加217元,增长9.2%,农业增加值63.13亿元,增长6.8%。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硕果累累,成就辉煌。 

    一、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我市已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五大产业链。2006年,全市五大产业链总产值达102.5亿元,超过农业总产值3亿元。 

    1、生猪和草食动物产业链在创新中求发展 

    2006年,全市共出栏生猪488.48万头,牛15.59万头、羊21.08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6.2%、17.6%、7.8%;肉类总产量达34.4万吨,增长8.4%。现有肉类加工企业108家,其中天华牧业、庆阳牧业实现了机械化屠宰加工。天华牧业的胚胎分割移植、安格斯种公牛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安格斯牛原种繁殖基地已跻身为国家农业部挂牌的全国十大良种种牛基地,培育的湘中黑牛成为我市草食动物发展的重要品牌,湘中黑牛肉被定为2008年奥运会专供产品。全年生猪和草食动物产业链总产值达54.5亿元,比上年增长19.8%。 

    2、优质稻米产业链在稳定中求突破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430.86万亩,总产169.86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5.5%、5.7%;其中优质稻播种面积183.2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64.1%。双峰、涟源、新化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大县”称号,其中,双峰县连续四年获得此称号。全国现有粮食加工企业297家,其中年加工能力万吨以上的有娄底同星米业、湘中香米业、双峰餐餐香米业等12家,年加工优质稻谷29.5万吨,优质稻稻米产业链总产值达15.7亿元,比上年增长7%。 

    3、中药材产业链在深度开发中求效益 

    目前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30万亩,拥有华禾冷江制药、回春堂制药、星剑药业、福泰饮片、新化中兽药厂、双峰甘棠玉竹加工厂等11家较大规模中药材加工企业,年加工中药材6.2万吨,加工产值达4.5亿元。中药材加工厂生产能力达20亿元以上。2006年,全市中药材产业链总产值达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5%。 

    4、果蔬产业链在基地建设中求品质的提升 

    2006年,全市果树总面积达52万亩,其中名特果树11.6万亩;水果(含果用瓜)总产量14.36万吨,增长5.8%,蔬菜种植面积45.14万亩,总产量76.64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5.5%和7.5%;娄底湘中果蔬批发大市场已列为全国在湖南的三大定点果蔬大市场之一;涟源桥头河蔬菜基地列为全国十大基地之一。涌现了双峰永丰酱业、娄底百雄堂、新化绿源、涟源湘林食品等果蔬加工企业64家,双峰“永丰辣酱”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通过初审,娄底百雄堂的“味博士佐食系列”获娄底市名牌产品称号。全市果蔬产业链总产值达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5、楠竹产业链在品牌创造中求市场优势 

    2006年全市竹林总面积84万亩,其中丰产竹林53万亩,总立竹1.5亿株,种植楠竹1万亩以上的乡镇达24个,涌现了以湖南丰华科技为龙头的竹制品加工企业近100家。丰华科技集团生产的“凯峰牌”建筑模板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免检产品,并出口非洲和东南亚国家。2006年,全市楠竹产业链总产值达12.5亿元,比上年增长18%。 

    五大产业链的快速推进,促进了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2006年,全市新增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9家,加工企业总数达710家,加工总产值达27.8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488个,成员49168户,带动农户188641户,分别比上年增长69个、25307户、14075户,成员人均纯收入2803元,比全市农民人均高238元。与此同时,全市已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一个检测设备较为齐全,检测内容较为全面,检测手段较为先进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基本建成。 

    二、在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产业过程中,二大新兴产业正在我市迅速崛起。 

    1、农机产业来势强劲。目前全市共有农机机电生产企业205家,生产产品达64个品种327种型号,年产值达11亿元,安排农民就业5万余人,加上农机销售作业、维修、服务,农机机电产业链总产值达20.7亿元,从业人员达14万多人。有29项获国家专利,5家企业的9个产品列入国家支持推广的农机产品目录,43个产品在中国•湖南(国际)农博会上获得金奖,家用多功能组合米机已占全国份额的70%,年出口量达5000多万元。连续成功举办了五届全国和中南地区农机机电产品展销订货交易会,湘中农机大市场于2003年、2005年两次获“全国十大农机机电专业市场”称号,2006年获“全国农机流通杰出贡献单位”殊荣。在抓好农机制造生产的同时,抓住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契机,大力推进农机化进程,近几年来,全市每年推广农机新机具6000台(套)以上,涟源、双峰、新化、娄星区被列入“全国农业装备推进项目示范县”、“全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项目县”,发展了50个农机示范村、700个农机服务组织、7000个农机大户。 

    2、休闲农业方兴未艾。全市利用扶贫、库区开发、国债等项目资金进行整合,先后投入休闲农业及其配套建设资金1亿多元。紫鹊界秦人梯田、梅山龙宫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江南稻作文化遗存——紫鹊界秦人梯田同时被列入首批国家自然文化遗产名录;大熊山、龙山被定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九峰山、洪家大山被定为省级森林公园,曾国藩故居被国务院核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化县被授予“中国蚩尤故里文化之乡”、“中国梅山文化艺术之乡”、“全国武术之乡”、涟源被授予“全国诗词艺术之乡”。这些自然景观、名人故居、文化遗产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全市以此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2006年,全市休闲农业总收入达11.4亿元,接待游客达231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34%、31%。 

    3、劳务经济良性发展。我市人多地少,为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在充分挖掘农业内部潜力的基础上,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就业渠道,积极发展劳务技能经济。2006年,全市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100.5万,占总劳动力53.7%,劳务经济总收入达51.5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609元,占全年纯收入的62.7%。在发展劳务经济上,主要抓了职业技能培训,劳务品牌培育及引导农民回乡创业等方面的工作。在培训上,健全了培训网络,整合了农业、教育、扶贫、移民、组织、人事、财政、科技、劳动等部门和单位的培训资源,通过“9+1”、“12+1”培训、阳光工程培训、扶贫和移民培训、远程教育、企业对口培训、“双培双建双强”、“三进村”等活动的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广泛开展培训,全年共培训农民26.3万人次。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技能素质,拓宽了就业渠道,如双峰县三塘铺镇石桥边村通过组织对农民的培训,2006年4月向沙特阿拉伯、阿联酋输送了110名农民技工从事铁路施工,人均月收入达4000元以上。在劳务品牌培育上,主要打造了新化洋溪的办公设备经营服务、双峰花门的基建施工、石牛的电瓶制造安装营销、涟源茅塘的塑料搪瓷制品生产与营销、市开发区的电气安装等五支劳务大军。并鼓励外出人员带资、带智、带技术回乡创业,近几年全市已有1.5万名外出人员回到本地创业,兴办企业和各类经济实体3000余个,吸纳农村劳力5万余人。 

    4、新农村建设来势良好。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及2006年中央1号文件下发后,市委、市政府就推进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多次专题研究,并组织力量赴江西赣州、浙江绍兴、宁波等地取经,结合实际出台了市委1号文件,确立了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并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各种媒体,切实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强大舆论氛围,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市里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成立了村庄规划编制指导小组,专门负责规划编制工作,制定出台了《娄底市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试点方案》、《娄底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监测标准》,并将新农村建设纳入全市“三个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同时,将中央、省、市“三个1号文件”逐条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形成了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强大合力。2006年,全市共整合部门资金2.8亿元投入新农村建设,市、县两级财政新增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380万元,银信部门新增贷款1200万元、社会捐资3000万元、农民自筹资金1亿多元投入新农村建设。为实施好全省“千村示范工程”,我市确定了78个不同类型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分别由市、县领导挂点。全市共派出新农村建设指导工作组76个、干部225名,指导示范村的建设。为抓好示范村的工作,市委、市政府于7月10日至14日,在市委党校举办了为期5天的78个示范村的支部书记和第一支书培训班,参训120余人。目前78个示范村全部制订了总体规划,20个村已完成高标准村庄建设规划,示范村的经济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村容村貌明显改观。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比2005年提高1.7个百分点,粮食总产量达历史最高水平。 

    5、基本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改善。2006年度,全市共投入各类水利建设资金1.67亿元,移动土石方2870万立方米,投入劳动工日3965万个,分别为年度计划的139.2%、110.4%、110.1%。连续几年全面完成了省政府交办的八件实事的涉农项目。娄底市荣获国家绿委授予的“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奖牌。扶贫开发力度加大,全年投入扶贫资金12383万元,减少绝对贫困人口1.6万人、低收入人口3万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进一步巩固、完善,重大动物疫情与有害生物得到有效防控。在全省检查中位列前茅。 

    6、抗灾救灾成效明显。我市坚持把抗汛抗灾、森林防火和防制禽流感等重大农业危害因素作为抗灾的重大事项来抓,切实做到了在暴雨、特大暴雨和山洪地质灾害中没有死亡1人,在森林防火中没有死亡1人,在防制禽流感中没有感染1人,取得了抗灾夺丰收的全面胜利。

相关搜索: 农业
查看版权声明 责任编辑:Techoo-3
文章相关:
提意见或留言(需要审核后显示) 进入论坛交流
表情0 表情1 表情2 表情3 表情4 表情5
表情6 表情7 表情8 表情9 表情10 表情11
您好:网友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热门图片新闻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相关热门新闻排名
相关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