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资讯网站
用户中心
综合报道 市场动态 食品安全 产业经济 科技动态 经营管理 专业视角 各地动态 企业新闻 财经新闻 健康资讯 养生资讯 饮食资讯 美食资讯 排行 评论 滚动 百度
关键词:
站点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综合报道 > 正文
【设置字号: 【手机阅读】
全面、准确、专业、及时行业新闻资讯

朋友圈谣言“塑料造大米”卷土重来 中招多是老年人

时间:2017/5/8 9:54:35 来源:国搜东北

近日,微信中疯传一段两分钟的视频。视频中,一男子不断将一个个塑料袋放入一台机器,经过熔解、拉丝、切割等工序,最终生产出一粒粒状似米粒的白色固体。视频配有文字称,这就是假大米的制作过程。

“假大米???我们每天吃的大米不会是塑料袋做的吧?”视频震惊不少网友,并引起广泛转发。事情真相究竟如何?

“塑料大米”是一个传了很久的谣言

2011年

国内外社交媒体出现类似塑料大米在中国被制造的谣言。随后,不少网民和专家指出这种所谓的“塑料大米”并非被当做食物。

2015年

网上出现“塑料大米”的另一个版本“棉花大米”,该谣言称有人用烂棉花做大米。随后被媒体辟谣称那些所谓的棉花其实是某种塑料或化纤,不会是真棉花,因为棉花熔化后会像泥巴一样毫无柔韧性,无法拉丝切粒。

2016年

10月,“塑料大米”的谣言死灰复燃,国内外媒体相继辟谣。11月,塑料加工大米的视频在社交平台疯传,多家媒体相继就此视频进行辟谣。

2016年,尼日利亚海关查获102袋50公斤装的“塑料大米”,引发全球关注。12月30日,尼日利亚官方公布了沸沸扬扬的“塑料大米”事件的调查结果。结果显示,这些大米并非塑料所制,但因为霉变不能食用。

2017年

近日,“塑料大米”的谣言再度出现,过往的一些谣言文章、图片和视频在互联网上不断传播。对此,不少网民、媒体纷纷指出,这种“塑料大米”不仅很容易识破,成本还高于正常大米,商家没有必要用塑料去替代假大米。

辟谣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调查称,去年10月,环球网就报道过一则新闻:当时,美国一些媒体和社交网络上流传一段类似的虚假视频,视频还表示“为缩减成本,中国用塑料生产大米,而非种植,并将这些塑料米出口到西方国家。”

随即,美国辟谣网站“谣言粉碎机”发表文章称,“美国消费者们首先应该明白,如果买回家的大米用装东西的塑料袋做的,要吃不出来是很难的。”这家美国辟谣网站调查发现,“塑料大米”的谣言最早可以追溯到2011年,但一直到现在,在所有传谣的国家,没有证实发生过一例消费者分不清真实大米和塑料大米的情况。

此外,央视也有过类似的辟谣报道,据中国新闻网报道,2016年,尼日利亚海关查获102袋50公斤装的“塑料大米”,引发全球关注。该事件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说法大相径庭。最初有消息称,这些大米是“来自中国的塑料大米”,用以冒充大米出售给当地民众食用。不过,有媒体很快提出质疑:如果是塑料大米,那其单价是真大米的两倍,这些大米可能是为了绕来尼日利亚的进口限制而以大米面目示人的塑料原料。2016年12月30日,尼日利亚官方公布了沸沸扬扬的“塑料大米”事件的调查结果。结果显示,这些大米并非塑料所制,但因为霉变不能食用。

真相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联系到一位塑料行业人士。当他观看了网传视频后表示,这根本不是在制造什么塑料大米,而是一个最基本的塑料造粒过程。他说,视频中所用的设备在塑料行业很常见,应该就是一台塑料造粒机。他说,工厂把回收来的塑料放入塑料造粒机,生产出再生塑料颗粒。这些颗粒是再次制作塑料制品的半成品原料。而之所以要做成颗粒状,是为了便于进行储存、运输。

这位业内人士还提供一张类似塑料造粒机的图片,这台机器与视频中的机器几乎一模一样,有一个放置废旧塑料的入口,经过加工也会有个“出丝”的过程。

他还告诉记者,这类再生塑料颗粒的均价为每千克10元左右,而普通大米每千克不超过5元。塑料颗粒生产成本比大米高多了,怎么会用塑料去替代假大米呢?

腾讯较真平台也指出,网上流传的“塑料大米”加工的视频,但其实视频展示的不过只是再生塑料颗粒的加工过程,和大米八竿子打不着关系。不过,识破这则谣言,也无需知道视频里到底在做什么。因为拿塑料颗粒“假冒”大米会很容易被识别出来,根本骗不了人,比如同样泡在水泡,塑料颗粒会浮起来,而大米会沉下去,且两者的口感也完全不一样。商家没有可能造假还留这么大一个破绽,这么干纯粹是惹火上身。

类似食品安全的谣言一直是朋友圈谣言重灾区,“小龙虾实为小虫虾”“无核葡萄抹了避孕药”“吃大盘鸡能感染禽流感”……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容易使谣言不胫而走。有数据显示,网络谣言中“舌尖上的谣言”占45%,食品安全领域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

“‘塑料紫菜’这种谣言,我看是个脑筋急转弯的问题。你们说,你吃了第一口发现是塑料,还会吃第二口吗?”这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毕井泉,在2月27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回答记者关于如何遏止食品谣言时说的。这件事的起因,是近日在网络上热传的一段“紫菜是废旧塑料做的”视频。受谣言事件影响,不少紫菜企业的相关产品在一些超市下架。

在信息如此发达的2017年,许多人还是没能避开网络谣言这个坑。

食品谣言不是今天才有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1月6日召开2016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梳理了2016年食品安全微信十大谣言。其中“小龙虾浑身是虫?”传播量最高,共达5400多万次转发。“乳饮料含肉毒杆菌”、“火腿肠含亚硝酸盐”、“草莓含有致癌农药”……这些网传、网曝、震惊、不转不是中国人的谣言都有几个共性:披着貌似“科学”的外衣,有着相似情节:动辄用“真人真事”描述吃食物致死、冠以“权威信息源”、用恐惧性标题吸引粉丝、渲染加工环节的“脏乱”、借“应季”热点炮制。

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曾发布微信谣言分析报告显示,在被举报为“诈骗和虚假信息”的微信中,人身安全、食品安全、疾病、防骗、健康养生这些主题的谣言数量最多。之所以对食品安全的负面新闻大家都这么害怕,是因为它确实发生过。从毒奶粉事件,到假羊肉、假大米,国人的信心着实每天都被这类新闻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食品安全谣言就有了温床,让公众面对食品安全领域的“爆料”时成了惊弓之鸟。即便“爆料”再夸张,公众往往也本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造成了“辟谣”往往处于下风的局面。可以说,这是前些年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所种下的恶果,需要我们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去买单。

一些名企曾经受害

据保守估计,塑料紫菜事件对晋江、福建紫菜产业将造成近亿元的损失。事实上,紫菜事件仅仅是一个小案例。就食品安全谣言来看,可谓是触目皆是,且呈现出泛滥成灾的态势。然而,正是这些引发热烈关注的热点“新闻”,最终却被证明不过是网络谣言。这些谣言涉及的领域从日常生活到高科技无所不包,在让人唏嘘不已的同时也发人深省。早在2015年,新华网就曾主办研讨会,针对食品行业企业、媒体和民众进行了一次如何规范食品安全信息传播的深入讨论。

2015年5月,微信平台上出现大量流传诋毁康师傅的谣言,短短几天,在微信公众号传播600余次,阅读量达140万次,造成恶劣的影响,一个季度损失超20亿。同年,娃哈哈收到全国39个市场反馈各销售区域受到各种形式的线上和线下谣言攻击,涉及公司几大支柱产品,公司的正常生产秩序受到严重干扰。2014年,双汇集团在官网发表声明称,《火腿肠还敢吃吗?实在太恐怖了,求扩散》等谣言严重损害双汇声誉。这则谣言中,把国外企业对猪、羊、马等动物尸体进行搅拌、粉碎等无害化处理的画面通过移花接木,配上火腿肠的生产画面,制成两段视频,并加上双汇部分产品图片。

谣言传播也有“公式”

或许只有当我们真正了解了谣言的整个传播链条,谣言才能真正止于智者。

专家指出,谣言的传播遵循一般信息传播的规律,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可以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戈登·奥尔波特和利奥·波斯特曼等在其著作《谣言心理学》中提出的一个关于谣言传播的公式来解释:“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

这个公式指出,谣言的传播,和事件的重要性与模糊性成正比关系,事件越重要而且越模糊,谣言产生的效应也就越大。当重要性与模糊性一方趋向零时,谣言也就不会产生了。

诸多关于食物谣言,无非是戳中了能够引发广泛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重要性),同时,由于多数人对于食品加工生产的流程不熟悉(模糊性),似是而非的表面现象加上谣言制造者真假难辨的描述,使公众对于这些谣言越传越广,越传越像真的。

食品谣言能够大行其道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食品安全的信息不对称、不透明、不顺畅。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司副司长申敬旺曾表示,不少食品热点问题并不是真正源于食品安全事件,而是由于消费者和科学真相之间的“信息真空”造成的误读、误解、误信。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不透明会加剧信息传播的不顺畅,进而滋生谣言和消费者的不信任感。而当前消费者对食品行业整体的不信任感则加剧了这种“信息真空”。

关于食品安全与网络谣言的斗争,像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持久战,既需要政府部门和媒体持续与之抗争,更需要结合中国互联网的特点与受众习惯去智慧地沟通与处理。

用心理学解析谣言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朋友圈的谣言之所以能忽悠到大批人,不外乎如下三个要点:

1.唤起恐惧。当人们面对足以使他们感到恐惧和不安的讯息时,本能就会被吸引、阅读和传播,如《牛奶将人类送入癌症的坟墓》。

2.简单归因。谣言和大多数伪科学、伪知识一样,有着远比科学本身更简洁、直接的归因,这符合人们的认知天性,如《血管外科专家推荐:一个方子将血管清理得干干净净》。

3.迎合人们的偏见或期望。那些与人们既有的偏见和期望相符合的讯息更容易被轻信,也更容易被转发分享和传播,如《美国正式宣布转基因有毒》。

可以发现,微信朋友圈里传播的绝大多数的标题都用醒目、夸张的表达以唤起阅读者的恐惧心理。如果阅读者缺乏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就很容易被这些“谣言”讯息所迷惑。相比于年轻一代来说,爸妈一代中老年人在必要的科学知识和训练方面是更为匮乏的群体,因此他们更可能被简单归因的谣言所俘获也就不奇怪了。

在谣言传播过程中,有一类人的表现更耐人寻味。相对于盲从的民众来说,他们具有一定的辨别力,但他们会试图判断,自己的意见是否与大多数人站在一边。当大多数民众被谣言的洪流裹挟并加入“主流声音”后,清醒的少数人自动选择了隐匿自己的观点。结果,被认为是“主流”的意见越来越强,而属于另类的意见越来越弱,德国传播学家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称之为“沉默的螺旋”效应。

是谁在散播谣言?

现阶段,利用微信公众号传谣已呈现公司化运作趋势,背后则清晰呈现出一条各家微信运营公司借谣生利的商业模式,也不乏食品企业互相炮制谣言恶意竞争。更有甚者是出于敲诈勒索的目的“光明正大”散播耸人听闻的谣言。

见怪不怪的是谣言也有自己的“产业链”。许多公众号自媒体为了博取眼球,冲击阅读量和转发,煞费苦心地炮制谣言,最终目的仍是积累粉丝后攫取广告费。微信营销圈内,公众号一般获得几万以上的粉丝,就具有一定广告价值,企业主也自然找上门来。

这次紫菜事件中一紫菜生产公司负责人表示,他们接到神秘的匿名电话,向公司索要“很多的钱”。据他透露,还有多家福建晋江紫菜企业负责人接到这种匿名电话,内容全都是“要钱”。目前,多家公司已就此事向警方报案。据悉,目前福建警方已锁定两名谣言发布者。

中老年人为何更易中招

最让人不齿的是,食品谣言往往用“亲情绑架”这个手段让人“不得不”转发。感受一下这些标题的文章,是不是经常出现在你的亲戚群中:《奶粉毒死宝宝,无知害死人》、《病从口入!癌症8个早期危险信号》、《远离奶茶,真爱生命!以后别喝了》、《微波炉加热食物致癌》……见到这些标题,公众都不会陌生。食品安全的谣言,还经常套上“养生知识”或“爆料”的马甲,在网络上病毒式复制并传播。中老年朋友常常成为这些谣言的受害者,也往往成为它们的传播者。

《微信“谣言”分析报告》指出,食品谣言之所以能在微信上广为流传,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招”的大多是中老年人。该报告的负责人之一,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副主任何凌南表示,由于中老年人尤其在意健康问题,而且他们的媒介素养和科学判断能力不足,很容易相信食品谣言。

根据该报告,食品谣言是这样制造出来的:通过大量的图片呈现恶劣的加工生产环境和肮脏的原料,声称不当的食用习惯将引发严重疾病,夸大某些食品的保健养生效果,标题往往会打上“死亡”、“疾病”等致命关键词方便传播,而且往往通过以成功人士为目标群体的公众号进行传播。

“这都是利用了人们的‘死亡焦虑’,或者‘宁可信其有’的心理。”何凌南说,他们往往看到关于健康的帖子就会去转,很少想着去甄别是真是假。这些网络生活中十分常见的谣言传播,也都符合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戈登·奥尔波特在其著作《谣言心理学》一书中介绍的谣言的基本歪曲模式——“简化、强化、同化”。

因此,从告诫身边的父母开始,教会他们学习如何辨别真假信息十分重要。

谣言公式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戈登·奥尔波特和利奥·波斯特曼等在其著作《谣言心理学》中提出的一个关于谣言传播的公式:

“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

据此公式,事件越重要而且越模糊,谣言产生的效应也就越大。

知识点:谣言歪曲模式

《谣言心理学》一书中介绍的谣言的基本歪曲模式——“简化、强化、同化”。

简化(Leveling):谣言中省略了大量有助于了解事实真相的细节。

强化(Sharpening):当一些细节被删去后,那些保留下来的细节就更为突出和重要。

同化(Assimilation):简化和强化不会随便产生,而只会在与谣言传播者过去的经验和现在的态度一致的情况下产生。

这些食物谣言,你信过几个?

胶质假牛排?

辟谣:2016年底,有媒体报道称,从澳大利亚肉类市场流入大量的“重组牛排”、“胶水牛排”,都是用“次品肉块+肉胶”拼接的,报道引发公众广泛关注。真相是此类“重组牛排”属于调理肉制品,此项技术目前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次品肉并非劣质肉而是碎肉,胶是从海藻中提取的多糖类物质,而非工业用胶。

真的有百分百果汁?

辟谣:消费者在购买标称“100%纯果汁”时发现其配料表中含有纯净水,认为是商家故意炒作。后经专家说明,100%果汁产品在包装上向消费者明示产品配料中含有纯净水,表明该产品属于复原类的果汁。浓缩或复原果汁标注100%含量,是符合国家标准与行业惯例的。

“六翅鸡”?

辟谣:这则现在看来相当可笑的谣言在当时可是十分轰动。6个翅膀8条腿的怪鸡,在网路上曾一度迅速传播,连肯德基官网都自嘲地说,“当今生物科技还远没有发展到让鸡长6个翅膀8条腿,如果真的有这种鸡,肯德基肯定可以申请诺贝尔生物奖。”因为这次事件,2015年肯德基将十家公众号运营公司告上法庭。

草莓空心是打了膨大剂,畸形草莓是打了激素?

辟谣:萌萌的草莓也是背了很大一口锅。农业部专家已澄清过,草莓无论个大还是小、果肉空心还是实心、果皮厚还是薄、果型是否易畸形、有无香气,其实都是品种特性。膨大剂对水果的确有增大增重的作用,但达不到奇大。导致草莓畸形主要是授粉、光照、温度等原因,与植物生物生长调节剂没有显著关系。其他水果类谣言也是一样道理。

水有氮气不能喝?

辟谣:2016年年初,某品牌包装饮用水被举报在水中添加了氮气且未标识,并被怀疑为工业级氮气。此事使得食品中的“加工助剂”成为人们关注的热词。而其实食品级氮气作为合法的食品加工助剂,对人体健康不产生影响,多种食品中均有使用。

纯净水呈弱酸性会降低免疫力?

辟谣:对于纯净水的谣言,中国食品辟谣联盟专家、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业务部主任阮光锋表示,根据专家意见,在医学上并没有酸性体质或碱性体质这种说法。同时,碱性水、离子水改变酸性体质等说法,也是不成立的。

小龙虾成了小“虫”虾?

辟谣:有媒体报道称,女子吃小龙虾感染肺吸虫病。实际上,她吃的“醉虾”是把活虾活蟹放入酒中“醉晕”再蘸酱汁食用,是在生食;而我们平时吃的小龙虾,不管是蒸、煮还是炒,都经过了高温处理,寄生虫在这个过程中都被杀死了。

吃了方便面,尸体都不会腐烂?

辟谣:方便面是垃圾食品,没营养,致癌,含防腐剂,32小时不消化……这些固有印象让方便面变成了垃圾食品的代言词。方便面实际上是全球第二大主食,目前国人对于方便面最大的非议无非在于其营养健康性问题。专家表示,方便面的主要原料是小麦粉,主要的营养成分都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任何一种食物都不能过量地单一食用,因此吃方便面的时候也要注重营养搭配。(国搜东北 新华网 深圳商报)


相关搜索: 食品谣言 大米
查看版权声明 责任编辑:Techoo-3
文章相关:
提意见或留言(需要审核后显示) 进入论坛交流
表情0 表情1 表情2 表情3 表情4 表情5
表情6 表情7 表情8 表情9 表情10 表情11
您好:网友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热门图片新闻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相关热门新闻排名
相关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