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资讯网站
用户中心
综合报道 市场动态 食品安全 产业经济 科技动态 经营管理 专业视角 各地动态 企业新闻 财经新闻 健康资讯 养生资讯 饮食资讯 美食资讯 排行 评论 滚动 百度
关键词:
站点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产业经济 > 正文
【设置字号: 【手机阅读】
全面、准确、专业、及时行业新闻资讯

2011年15件重大健康事件 瘦肉精染色馒头入选

时间:2012/1/10 8:23:46 来源:新浪网

  为了健康,人们一直在努力。新年伊始,回望2011年,人们过得如履薄冰,生活健康领域大事小事不断,从食品安全健康,到医药卫生健康,无不震荡着人们的感知:地沟油流向餐桌、双汇被曝含瘦肉精、多地抢购碘盐、来自台湾的塑化剂风波……这些事件一次次考验我们的科学素养、社会的诚信、职能部门的公信力。2011年15大健康事件,竟有11项与吃有关,13项曝出了健康领域的不安全和风险,我们想要一个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在新的一年仍然还任重道远。

  回望2011年健康领域发生的大事小情,无论是食品安全,还是医疗卫生,哪怕是再细小的事情,都牵动着社会公众敏感的神经:经历了日本大地震期间的抢盐闹剧,见证过来自台湾的塑化剂风波,为可能出现在餐桌上的地沟油而焦虑……当然,我们也有幸分享了青蒿素获大奖的喜讯,不妨看看多位专家、媒体人士以及读者评选出的2011年15个重大健康事件。

  无知谣言引发抢盐狂潮

  镜头闪回: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地区突发9.0级大地震,位于福岛的核电站发生爆炸并出现核泄漏。受外界“服用碘盐可以抵抗核辐射”及“此后一段时间内生产出来的盐将受到核污染”等传言影响,从3月14日开始,我国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开始出现民众抢购食盐行为,并向全国蔓延,3月17日达到高潮, 一包1元多钱的碘盐竟然炒到了18元。3月17日后,有关部门采取行动,增加碘盐市场供应;专家学者针对传言纷纷解释说明,到3月20日,碘盐市场逐渐恢复平静。民间以“谣盐”代替“谣言”,专指此次抢购碘盐事件。

  点评:“谣盐”,反映出民众科学素养的不足。尽管摄入适量的碘确实有助于防辐射,但吃碘盐却无法达到这个目的。这中间只需一次简单的数学运算:每千克碘盐中只有20毫克到50毫克碘,如果靠吃碘盐来防辐射,一个人必须每天吃2千克到5千克碘盐才行!换句话说,在能防辐射前,人早已因大量摄入食盐造成脱水而死了!

  恐慌多起于未知,谣言止于智者。从2003年非典时抢购板蓝根、口罩,到今年的抢盐风潮,政府应该更加重视信息公开、关注危机干预。当然,我们自身也要提升科学素养,增强独立判断力,勿让抢购潮再次上演!

  地沟油流向百姓餐桌

  镜头闪回:2011年9月,公安部统一指挥浙江、山东、河南等地公安机关,历时4个月成功破获一起特大利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案,一条集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等6大环节的地沟油黑色产业链浮出水面。此次行动抓获犯罪嫌疑人32名,同时扣押食用地沟油100余吨。据嫌犯交代,购买的地沟油主要销往河南、山东、河北等地粮油批发市场。中国人一年消耗食用油3000万吨,而“地沟油”就占300万吨,也就是说每10顿饭里,就可能有一顿是“地沟油”做的。据了解,“地沟油”经过几番处理,再依据现有食用油国标检测,指标上却是“合格品”,连检测都测不了。卫生部2011年多次征集地沟油检测办法,均无功而返。

  点评:继2010年之后,地沟油再次“荣登”年度新闻事件,“地沟油”流向餐桌的传闻终于得到了证实。医学研究表明,长期摄入地沟油会对人体造成明显伤害,如发育障碍、易患肠炎,并有肝、心和肾肿大以及脂肪肝等病变。地沟油中含有黄曲霉毒素、苯并芘等强致癌物。12月13日,刚刚成立两个月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发布通告,称正组织开展地沟油检测方法研究与论证工作,并向社会征集检测方法。

  事实上,地沟油需要一个“安全出口”,否则将会死灰复燃。地沟油检测技术不是关键,关键在于我国的废物回收处理机制很不完善,随意性很大,地沟油如果有一个专门收购、专门加工处理的机构,那么其结果将会完全不同。避免地沟油重上餐桌,强调过程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行为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地沟油循环利用的制度,用地沟油做原料生产生物煤油或者生物柴油,比如借鉴荷兰的做法加工成航空或汽车用油,还是一件造福苍生的事。考虑到现有技术条件下,生物柴油成本高于非法地沟油成本,政府可拿出一定补贴,支持地沟油的回收利用。

  塑化剂风波大规模污染饮料保健品药品

  镜头闪回:2011年5月23日,一名普通的女质检员将在台湾隐藏了30年的塑化剂污染事件彻底揭开。益生菌、饮料、药品、保健品等先后被查出含有大量塑化剂,罪魁祸首是台湾最大的起云剂供应商“昱伸香料公司”。事件曝光两周后,塑化剂之风吹到大陆。6月11日,广东、浙江4家企业生产的8种食品添加剂也被查出含有塑化剂。本次事件共有282家台湾企业受到牵连,受污染产品有945种。

  点评:塑化剂常用于塑料制品生产,禁止添加进任何食物、药品和保健品中,如果在体内长期累积,其毒性远高于三聚氰胺,长期食用会引发激素失调,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最重要的是影响男性生殖能力,造成孩子性别错乱,诱发儿童性早熟。长期大量摄取还会导致肝癌。

  此次事件,让食品添加剂再次当了一回替罪羊。塑化剂和三聚氰胺一样,不属于食品添加剂,而是非法添加物。当前食品安全形势严峻,并不是食品添加剂本身的问题,而是人为地非法添加非食品用材料或者超量、超范围添加食品添加剂。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化学物质会层出不穷,我们更期待的是,在产生危害之前,相关企业、政府部门能对新化学物质采取科学审慎的态度,多去追问可能的危害。


相关搜索: 健康 事件
查看版权声明 责任编辑:Techoo-3
文章相关:
提意见或留言(需要审核后显示) 进入论坛交流
表情0 表情1 表情2 表情3 表情4 表情5
表情6 表情7 表情8 表情9 表情10 表情11
您好:网友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热门图片新闻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相关热门新闻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