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资讯网站
用户中心
综合报道 市场动态 食品安全 产业经济 科技动态 经营管理 专业视角 各地动态 企业新闻 财经新闻 健康资讯 养生资讯 饮食资讯 美食资讯 排行 评论 滚动 百度
关键词:
站点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食品安全 > 正文
【设置字号: 【手机阅读】
全面、准确、专业、及时行业新闻资讯

解读9月CPI:专家会诊物价走向

时间:2011/10/17 14:10: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10月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9月份CPI数据,数据显示,2011年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1%、环比上涨0.5%。可以看出,CPI涨幅的“6时代”还未结束,未来物价调控政策的走向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话题。

  专家会诊

  年内拐点确立 期待货币政策转向

  吴晓求:明年CPI将在4%—5%徘徊

  著名经济学家吴晓求表示,9月CPI同比上涨6.1%在预期之内,未来全年CPI都将呈缓慢下降的状态,预计冬天北方天气状况不会影响未来CPI走势,吴晓求认为明年CPI将在4%—5%徘徊,货币紧缩政策将维持不变。

  孙立坚:调控效果显现 通胀仍受楼市、农产品、大宗商品影响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在微博中指出,刚公布的经济数据向外释放如下信息:宏观调控效果显现!未来激发市场活力,防范欧美经济疲软对中国的冲击成为关键!物价同比下落,但步伐缓慢,今后农产品、楼市和国外左右的大宗商品价格依然影响通胀及其预期!流动性泛滥的压力也无法小视:中美贸易顺差扩大、外汇占款和民间钱流现象让央行轻松不得。

  易宪容: 四季度CPI不会低于6% 受气候影响菜价上升空间大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认为,9月份CPI为6.1%基本符合预期,并预计,四季度CPI仍然高企,不会低于6%。易宪容分析称,四季度全国天气会较为寒冷,照常来说,冬天菜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因此食品价格难以下降,而CPI也将继续保持高位。

  对于央行是否会动用货币紧缩政策?易宪容认为,央行应该不会采取货币政策调控,很有可能会采取市场公开操作的方式来调整市场。近期加息、调整准备金率的可能性都非常小。

  韩志国:货币政策已无回旋空间 加息刻不容缓

  经济学家、北京邦和财富研究所所长韩志国在微博中指出,货币政策已没有回旋空间。9月份CPI同比上涨6.1%,PPI同比上涨6.5%,表明通胀仍处高位,贷币政策没有放松可能。如果在此时放松货币政策,那势必引发物价与房价的新一轮暴涨,不但之前的紧缩前功尽弃,而且会导致经济出现恶性循环。政府手中的牌不多了,中国经济的滞胀风险正从可能向现实发生转变。

  他认为,加息已经刻不容缓,负利率的比例超过70%,高通胀正大规模吞噬社会财富,并在客观上形成穷人补贴富人的倒贴现象。有人算过一笔帐,按照目前的平均通胀水平和负利率状况,20年后1万元将变成400元,存款的穷人将更穷,贷款的富人将更富,中国社会的贫富分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社会将面临更大的风险。

  谭雅玲:消费物价指标和生产价格指标差缩小警示问题严重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谭雅玲认为,通胀指标并不乐观,但我们更应该关注消费物价指标和生产价格指标的差异在缩小,简单的投机行为不仅解决不了我们发展困境和出路,相反会恶化我们发展。缺钱的论点是发展没有了资金,资金哪去了?投机去了,投机很冲动,占用了资金,能说货币政策不该紧缩吗?

  通胀指标发布了并不轻松,相反更复杂纠结。消费物价指标和生产价格指标差异性更诡异、更复杂,说明的问题和警示的问题更严重。产能过剩、结构低效、改革未行、情绪混乱、真实错觉等等,需要梳理和理智、理性,宏观调控不仅仅是数据,更需要行为和效率以及制度保障。

  我们需要彻底梳理市场,不是就指标谈论问题,短期已经太过焦虑,长期则缺少规划和效率,试图解决短期问题,只是一种想象力,不会有真实的结果。通胀数据的关键是行动和改革效率。

  刘元春:输入型通胀压力减弱 货币政策或出现定向宽松

  中国人大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表示9月CPI基本预示着通胀拐点已经出现,并且未来从10月份开始通货膨胀下调的趋势已经基本形成,全年通胀水平预计会在5.2%左右。

  关于货币政策的走向,他认为,货币政策将在总体上进行微调,数量工具控制作用将会减弱,而在结构性方面会有较大幅度的调整,包括利率结构调整会强化,并且会出台一系列定向宽松的措施,由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效果显现、输入性通胀压力的减弱以及秋粮丰收已成定局,10-11月份,货币政策或有轻微松动,但在总体上呈观望态势。

  赵庆明:全年CPI控制在5%之内比较困难

  中国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国际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表示,此前预计9月份CPI同比上涨为5.9%,环比为0.3%,而今日公布的数据超过了他的预期,通胀压力依然很大。应该说当前的货币因素对物价的影响已经处于次要因素,成本推动已经成为主因。当然,这种成本推出在最初也离不开当时的货币因素。

  他表示,下一步要看国际大宗商品指数的走势,然而看国内因素的话,情况并不乐观。赵庆明预计,全年CPI低于5%的可能性不大。

  叶航:四季度食品价格上涨遇阻 央行或下调存准率适度宽松

  浙江大学经济学教授叶航表示,9月CPI较上月出现0.1个百分点的回落,仍在高位徘徊,从分类数据来看,食品上涨因素仍是CPI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但在全球范围内,6、7月以来的灾害天气明显减少。我国秋粮预计将出现丰收,这些因素将阻止食品价格的进一步上涨。

  叶航预计,第四季度CPI将明显回落,预计可回到5.5%左右。可以基本肯定第四季度不会出现新的货币紧缩政策,也不能排除央行采取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措施进行适度宽松。

  李慧勇:CPI峰值已现 全年通胀将呈现倒U型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表示,CPI的转折点将出现在11月份,有可能降至5%以下。7月时,他曾表示,CPI峰值已现,下半年将逐渐回落。此外,他还认为,决定未来政策走向的是CPI和PPI的组合表现,个别企业资金困难不会影响调控大方向。

  他判断,下半年的通货膨胀会维持高位回落,全年呈现倒U型。原因在于,宏观调控政策使得M1回落,流动性带来的通胀压力明显控制,输入性通胀压力也在降低,6、7导致物价上涨的猪肉价格会趋于回落。未来的一段时间将会有两个影响政策的时间点出现:一是今年11月月份,CPI将降至5%以下;一是明年3、4月份,CPI将降至4%以下。

  秦晓斌:12月物价走势坚挺 CPI环比不会明显回落

  银河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秦晓斌认为, 9月份CPI数据同比增长6.1%符合预期。最重要影响因素是由于食品价格的上涨。而对于4季度CPI走势,由于去年基数较大,今年CPI会出现同比回落;受元旦等节日等因素影响,每年12月份物价走势坚挺,CPI环比不会出现明显回落。

  股市方面,秦晓斌认为近期汇金增持四大行,这是管理层的一个表态,短期对市场的影响偏正面。同时不排除监管层后续救市措施,但是力度应该不会很大。10月份A股整体走势以反弹震荡为主,投资者可关注金融、传媒、电气设备等板块;同时超跌的水泥、汽车板块也是不错的选择。

  盛宏清:9月CPI环比偏高 全年将在5.5%左右

  光大银行首席宏观分析师盛宏清认为CPI环比数据比较高,预计人民银行政策将不会放松,将以稳健为主。9月份的CPI环比偏高,他认为央行将继续实行稳健政策。对于全年CPI预期,盛宏清认为,全年CPI将在5.5%左右。

  许一览:未来一年央行调控政策或入真空期

  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国际金融风险管理师许一览认为,CPI已连续2个月出现回落,标志着CPI或已见顶,未来几个月CPI可能呈缓步下行的态势。CPI数据的回落说明了前期央行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正在发挥积极的作用,只要CPI的走势不再出现反弹,央行的调控政策或将接近尾声。

  他预计,年内再度上调准备金率和加息的可能已经基本可以排除,央行将慎防调控过头,甚至在未来一年的时间里,央行的调控政策或将进入真空期。不过,前期央行的调控措施力度较大,其滞后效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继续对市场产生影响,市场资金面紧张的局面将维持一段时间,在短期内很难重回宽松。

  “受此影响,国债市场的无量上涨行情将延续下去,而短期内企债市场很难出现反转走势,预计将在目前区域整理并筑底,随着未来市场资金面逐渐宽裕,企债才有望再回牛市。投资者可以重点关注前期超跌的信用债和可转债,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即将过去,值得中长线投资。”

  杜明:未来6个月CPI会坐滑梯

  信达证券前门营业部投资顾问杜明认为,未来6个月CPI会坐滑梯一样下行。由于翘尾因素减弱,明年开春CPI可能会降回4%。

  淘金客:经济数据对于股市来说偏中性 政策底线已经探明

  新浪财经人气博主淘金客表示,9月CPI涨幅6.1%,虽然仍超过6%,但环比下降还是略有安慰。预计央行货币政策难以放松,但也难以再紧缩。该数据对于股市来说偏中性。大盘后市该咋的还会咋的。大盘短线走势将依据技术面进行,维持后市振荡反弹格局。

  9月宏观经济数据出台后,经济面格局基本明朗。目前政策底线已经探明,大盘短线将主要依据技术面运行。而后市技术反弹,要注意三点:一是成交量能否持续放大;二、能否有效突破日线下降趋势线压制;三、能否酝酿主热点聚集人气。

  李义平:CPI数据小幅回落并不代表物价拐点到来

  李义平表示,CPI同比涨幅回落0.1个百分点没有参考价值。食品类价格对价格总水平影响很大,粮食作物以及猪肉等都有一个生产周期,现在谈物价拐点到来为时尚早。

  此前据人民日报报道,本轮物价上涨仍呈现典型的结构性上涨特征。今年1—8月,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2.3%,对CPI的影响在2/3左右;非食品价格涨幅仅为2.8%,影响在1/3左右。

  李义平说,只有粮食作物出现大丰收,生猪出栏情况明显好转后,物价拐点才会真正形成。

 CPI进入下降通道 政策重点落在调结构

  从目前CPI数据看,多数人认为货币政策的走向将适度宽松,经济结构将有所调整;年内加息和提高准备金率的预期已经大大减小。

  全年CPI难落5%以内

  近两个月国内CPI数据出现回调,但市场仍在通胀高位震荡。今日,国家统计局数据公布,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1%,相比7、8月份态势小幅回调;但环比数据却有所上升,9月CPI环比为0.5%,8月份为0.3%。

  对于今年第四季度的CPI走向,浙江大学经济学教授叶航(微博)在接受网易财经连线时表示,第4季度CPI将出现明显回落,他认为,9月CPI较上月出现0.1个百分点的回落,仍在高位徘徊,从分类数据来看,食品上涨因素仍是CPI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但在全球范围内,6、7月以来的灾害天气明显减少。我国秋粮预计将出现丰收,这些因素将阻止食品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叶航预计,第四季度CPI将明显回落,预计可回到5.5%左右。

  而对于全年CPI的数据预测,大多数专家都认为落入5%以内的可能性比较小。

  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向网易财经表示,他此前预计9月份CPI同比上涨为5.9%,环比为0.3%,而今日公布的数据超过了他的预期,他认为通胀压力依然很大。他表示,下一步要看国际大宗商品指数的走势,然而看国内因素的话,情况并不乐观。赵庆明预计,全年CPI低于5%的可能性不大。

  中国人大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则认为,9月CPI基本预示着通胀拐点已经出现,并且未来从10月份开始通货膨胀下调的趋势已经基本形成,全年通胀水平预计会在5.2%左右。

  加息、提准概率小

  下半年来,CPI同比涨幅有所回落,对于目前的CPI走向,多数学者认为,货币政策或在第四季度适度宽松,加息和存款准备金率提高的可能性较小。

  叶航认为,第4季度CPI将出现明显回落,未来不会出现新的货币紧缩政策。他表示,基本可以肯定第四季度不会出现新的货币紧缩政策,也不能排除央行采取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措施进行适度宽松。

  刘元春则认为,货币政策将在总体上进行微调,数量工具控制作用将会减弱,而在结构性方面会有较大幅度的调整,包括利率结构调整会强化,并且会出台一系列定向宽松的措施,由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效果显现、输入性通胀压力的减弱以及秋粮丰收已成定居,10-11月份,货币政策或有轻微松动,但在总体上呈观望态势。

  对于市场较为关心的加息以及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预期,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接受网易财经连线时表示,CPI未来将呈现平缓下降的趋势,加息或者提高存款准备金的概率都非常小。

  然而,也有专家认为,虽然CPI逐渐回落,但是由于9月份的CPI环比数据高于预期,因此认为央行政策将不会有所放松。光大银行首席宏观分析师盛宏清向网易财经表示,CPI环比数据比较高,预计人民银行政策将不会放松,将以稳健为主。

  另一方面,由于欧美经济的回落,对我国外需的冲击已经显现,四季度经济将会差于预期,刘元春指出,如果欧洲债务危机全面爆发,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将比预计的要更大,在经济下行的冲击趋势和幅度不确定的情况下,国内应该做好对冲,并出台审慎的调整方案。

  宏观政策重点落在调结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CPI同比涨幅已经进入下降通道,未来的宏观政策将表现为,总量政策继续保持稳定,政策的重点将放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加快改革上。

  张立群认为,从目前CPI数据上看,未来的宏观政策将表现为,总量政策继续保持稳定,政策的重点将放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加快改革上。

  改革主要是,在中小企业方面,要改善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加快发展中小银行和民间金融机构;在企业用工方面,农民工的生活将更多地得到政府的保障,降低企业成本;另外通过房产税、资产利得税改革,抑制住房的投资属性,使居住性房产需求成为房地产市场主导力量,推动房地产进入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轨道。(中国网,记者 网易财经-李玲)

  四季度或出台抗通胀措施

  在16日举行的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上,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预计,未来一两个季度,包括货币政策等在内的一些抗通胀措施可能会出台。

  “从全年物价走势来看,7月、8月和9月应当是物价的高位区间,而四季度物价可能会有所下行。但是从目前形势来看,物价下行的速度并没有预想当中那么快。”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永军表示。

  张永军认为,6月份前后我国GDP增速下滑比较快,主要原因在于货币流动性有一定程度的收紧,而从近几个月来看,流动性收紧的压力明显放缓,美元贬值导致资金大量流入,这对经济增长可能是好事,但是对物价控制来说却不是好事。

  张永军认为,目前经济下滑的压力已经大大减轻,但是输入型通胀压力明显加大,加上流动性开始充裕,对于通胀的关注度需要提升,尽管人民币升值对输入型通胀压力有一定抵消,但是仍需政策关注。

  交行报告也认为,四季度CPI将开始见顶回落。不过,食品价格季节性上涨等短期因素仍在,加上劳动者工资上调、资源产品调价等物价结构性上涨压力将长期存在,使得四季度物价回落的幅度有限,CPI将总体处于温和上涨状态。

  汤敏明确指出,目前通胀压力已经是中国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他预期,未来一两个季度,包括货币政策和行政政策方面的一些抗通胀措施可能会出台。他指出,短期内很可能会出现新一轮热钱流入,中国目前面临的输入型通货膨胀比半月前更加严峻,因此需要对热钱建立更高级别的防火墙。

  而袁钢明则表示,加息或许是现在应对通胀预期最好的措施。(上海证券报,记者 吴婷 梁敏)

 物价仍处高位 四季度调控将以稳为主

  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虽然回落但是环比加速增长;15日多位经济学家聚首清华,研讨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形势是否会面临类似2008年那样的冲击。一方面是物价涨势仍然迅猛,另一方面则是经济增长面临多种困难,四季度中国经济情况面临双重考验,形势不容过度乐观,第四季度宏观调控政策应以稳为主。

  涨势

  CPI仍在高位运行

  9月CPI同比上升6.1%,与上月相比出现了0.1个百分点的下降,但是环比上升了0.5%,高于上月的0.3%。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点评认为,这说明中国的物价涨势仍在高位运行。

  刘利刚对记者说,从通胀分类数据来看,9月推动通胀上升的仍然是食品和居住价格。由于通胀预期仍然较高,短期来看,这两项推动因素仍然难以在短期内消失。与此同时,通胀环比加速上升表明通胀的惯性上涨趋势尚未消失。总体来看,由于CPI仍然维持在6%的水平上,中国面临的整体通胀压力仍然尚未缓解。

  刘利刚表示,尽管未来数月由于基数原因,同比通胀率可能会出现一定的下滑,但由于环比数据仍然保持在高位,中国的通胀率将很可能在明年年初再度出现明显上升。一旦欧洲能够避免“二次探底”、美国经济复苏进程好于预期,中国的通胀警报将更难缓解。中国对抗通胀的努力尚未取得明显的成果。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副主任胡迟也认为,尽管CPI涨势未来很可能会继续沿着下行通道回落,但会下降得较慢,也不能排除反弹的可能,因为食品价格上涨对CPI的影响很大,而随着气候的转凉,农产品的供应可能会发生相对不足。

  “总的来看,未来一个时期,包括明年在内,CPI都将一直停留在较高位置。”胡迟对记者说。

  1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物价走势稳中有降,但压力不小,现在还有不少新涨价因素。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雪松对记者说,目前特别需要重视新出现的各方面成本推动因素形成的价格水平上涨,包括输入性通胀因素影响,保持农产品价格适度提高的影响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影响

  欧债冲击中国增长

  在物价上涨压力不减的同时,近来欧洲债务危机再起,市场对这一危机到底会给中国经济造成多大冲击十分关注。从13日海关总署公布的9月进出口数据来看,这种担心并不是多余的。9月我国出口同比增长17.1%,大幅低于上月的24.5%。从国别数据来看,9月中国对美国以及欧盟出口的同比增幅与上月相比均出现了下滑。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陆志明点评称,9月份出口同比增速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受2010年基期的影响;二是欧债危机进一步深化,导致外部市场消费者信心不足,需求环境恶化。

  陆志明对记者说,意大利债务不确定性大幅增加,欧债危机持续深化,未来可能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复苏。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放缓可能会直接影响到未来中国出口商品的海外需求。当前中国机电商品的出口增速已经出现下降,传统劳动力密集型商品则在价格提高的同时销量增长放缓。

  在15日举办的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上,多位学者认为欧债问题十分严重,将影响到中国经济增长。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主任雷鼎鸣表示对欧洲前景悲观,认为希腊问题没有办法解决。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也预测,未来国际经济形势持续恶化,欧洲债务危机的全面爆发不可避免。基于这样的判断,李稻葵认为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的经济增长持续放缓。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袁钢明则表示,当前要高度关注经济增长继续下滑的危险性。他对记者说,9月份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虽然环比略微有回升,但是回升的幅度很小,表明经济没有摆脱衰退的压力。

  当前多家权威机构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会逐季回落,明年情况更差于今年。如中国社会科学院预测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幅将达到9.4%左右,2012年增长9.2%;国家信息中心预测2011年增长9.4%,2012年8.7%;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预测2011年前三季度GDP增长率为9.3%,2011年全年为9.2%,2012年全年为8.5%。

  调控

  当前政策以稳为主

  一方面是物价涨势仍然迅猛,另一方面则是经济增长面临多种困难,当前来自各方的学者普遍认为,第四季度宏观调控政策应以稳为主。

  首先,货币政策不应继续加码。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高级经济师周景彤对记者表示,四季度一方面是高企的价格因素要求货币政策进一步保持稳健,信贷政策从严把握,另一方面是中小企业“贷款难”和融资成本高等问题更加突出,经济持续增长对流动性扩张提出要求。两难处境提高了对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技术的要求。鉴于未来几个月经济景气和物价出现“双降”,预计货币政策不会继续加码。

  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屈宏斌也表示,由于通胀只是趋于缓和,全面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出现,并且央行已经开始实施选择性的宽松措施,例如其对微小公司的措施。随着中国信贷增长的持续正常化,央行将维持货币政策稳定。

  其次,财政政策方面不应推出类似2008年下半年那样的“4万亿”财政扩张计划。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表示,这一轮应对国际形势,中国需不需要再推出类似“4万亿”那样的计划,要看国际形势而定。不过中国“十二五”规划确定了要转变发展方式,最大一个转变就是使经济增长由投资出口驱动型转变为消费驱动型,如果能实现这个转变,中国就可以降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主要依靠13亿人消费拉动增长,现在已经有了这个条件。

  主线

  加速结构调整

  在短期,经济学家们建议出台政策以稳为主,但是他们同时呼吁政府在未来加速经济结构调整。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说,应对当前世界经济的波动,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好自己的事”,即结构调整和消费改革。在这方面,任何国家都很难做到主动调整。不过预计当前的危机会导致世界经济较长时间都陷入低速增长,甚至发达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模式都要调整,在世界经济发展模式调整的倒逼下,中国可能能够在扩大消费、扩大内需方面迈出实质步伐。

  范剑平强调,今年国内很多人对这场危机认识不全面,如果这是一次长期的调整,那么发达国家必须通过结构调整才能解决,中国也一样,甚至需要制度层面的改革才能走出困境。

  李稻葵说,中国经济增长持续放缓的原因并不在于中国经济发展动力的缺乏而是在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体体现在土地财政、融资方式和银行的盈利模式上。当前经济减速难以避免,所以在减速中要寻找增长的平衡点。在减速中完成经济结构转型,改变以往那种依赖外需和高投资率的经济增长模式是未来的重中之重。

  “宏观调控不应走回头路,也不应该在放松和收紧上来回打转转,而是应该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行一些基础性体制改革,如财税体制、中央和地方关系,官员评价体系、融资结构等方面,改革势在必行。”李稻葵说。

  李稻葵同时指出,为了避免经济在转型期过度地下滑,应该密切观察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做好针对性的政策预案,加快推出当前必需的水利和公共住房等大项目,促进中国经济实现软着陆。在这些大项目的融资方式上,应该以财政投入为主。

  郑新立也表示,在转变经济方式方面,特别扩大消费这方面,今年中国政府的举措不够有力,也没有看到好的效果,希望第四个季度或者明年一定要把“十二五”规划中讲的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确实摆到主线地位。记者方烨

  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虽然回落但是环比加速增长;15日多位经济学家聚首清华,研讨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形势是否会面临类似2008年那样的冲击。一方面是物价涨势仍然迅猛,另一方面则是经济增长面临多种困难,四季度中国经济情况面临双重考验,形势不容过度乐观,第四季度宏观调控政策应以稳为主。(经济参考报)

  扩展阅读

  如何给物价来个釜底抽薪

  8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7月我国CPI同比上涨6.5%,创37个月新高,环比上涨0.5%。受到新老涨价因素影响,预计今后物价压力依然较大,具有物价指数长期扬升特点,即使有所回落,也将高位运行,短时期内难以回复到温和通胀区间。单纯抑制物价上涨,甚至硬性不让涨价,都是不现实的。

  中国物价顶层调控的主体思路应当是,顺势而为,从增加收入与降低成本两个方面,降低其相对物价水平与绝对物价水平,增强城乡居民的物价满意度。与此同时,通过物价水平的“两个降低”,刺激国内需求,加快中国由“世界工厂”向全球最大规模消费品市场转变,以此推动中国经济又一个30年的高质量增长。

  别指望物价上涨短期内结束

  改革开放以来,主要受到以往价格水平历史性偏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美元贬值推动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飙升等因素影响,中国整体物价水平出现波动向上态势。据统计,自1978至2008年的32年间,CPI平均涨幅为5.5%。2010年以来,又出现了持续性物价上涨。今年的物价涨幅也偏高,估计全年在5%左右。

  由于一些引发涨价的因素继续存在,比如需求旺盛、工资提高、环保投入增加、能源与其他资源产品价格逐步理顺、美元贬值等,预计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中国整体物价水平继续扬升。虽然今年下半年中国物价指数有可能由峰值回落,但这只是总体上升过程中的阶段性调整,难以重回3%以内的温和通胀区间。

  中国物价指数进入上升通道,实际上还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转型、提高增长质量、可持续健康发展、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与结果。我们必须看到中国物价上涨的时代背景与深层原因,对此要有较长时期思想准备,不要指望物价上涨短时期内就会过去。对于一些合理因素所导致的物价上涨,则必须宽容,不能统统视之为洪水猛兽。

  大幅提高人均收入最重要

  增强城乡居民对于物价上涨的承受能力,是宏观调控物价的主体思路。应该从增加收入与减少成本两个方面着手,降低中国的相对物价水平(即相对于购买力和人均收入水平而言的物价比较)与绝对物价水平(即同一种商品,在不同国家、地区间的售价比较)。

  由于历史以及其他方面原因,中国相对物价水平显著高于西方国家,也高于部分发展中国家。这主要表现为中国工作者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偏低。据相关资料,过去5年,我国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5.7%,高于世界任何其他国家与地区,而我国制造业劳动者的平均小时工资仅相当于美国、欧盟和日本的3%左右,且不到亚洲四小龙平均水平的10%;有技能劳动者的工资甚至不到10%。

  有人将中国较高的相对物价水平进行“量化”,得出的结论是:在美国,一杯咖啡只要2美元,看一场电影只要10美元,分别占美国人平均月收入的万分之六和千分之三。而在中国,同样的比法得出的数据是百分之一点三和百分之三点五,相当于美国居民负担费用的45倍和12倍左右。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扭转劳动报酬占比逐年下降趋势,通过增加工资等多项措施,提高各地最低工资标准等。通过一段时期的努力,将我国人均工资缩小到欧美国家水平的10倍以内,甚至是5倍以内。大幅提高人均收入,大大降低中国相对物价水平,应当成为我们化解物价上涨的最重要手段。

  城乡居民劳动报酬逐步向合理水平回归,不会导致中国商品竞争优势完全丧失。相反,还会因此提高国内消费能力,为部分外贸产能的向内转移提供空间。

  提高国民收入水平,不能局限于增加工资,还要加大对于弱势群体的财政补贴,提高农产品价格等。调整个人所得税征收数额,也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降低相对物价水平的重要途径。财政部门完全可以从增加消费、推动经济总量增长中获取更多的税收好处,从培养长期税源来看,并不会吃亏。

  多途径降低商品成本

  现阶段,不仅中国相对物价水平显著高出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很多商品的绝对价格上,也是境内高于境外,尤其是奢侈品与名牌产品。

  国内外商品价差明显,导致了大量购买力外流,一些名牌箱包、手袋、化妆品都在境外遭遇中国顾客疯抢。总部设在瑞士的环球退税公司不久前发布的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游客在法国购买免税商品总额达6.5亿欧元,蝉联法国“购物王”称号。而世界奢侈品协会测算,若关税调整将引起至少70%消费回流。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原因在于中国境内商品销售成本过高,主要是税收与物流成本过高。从税的方面来说,有研究结果表明,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由于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等流转环节税收的大幅增加,使得中国年财政收入增速几乎是同期GDP增速两倍。

  还有人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6年数据计算,倘若国家征税的总量均为1000元,排除其他方面要素的影响不论,那么,作为价格构成要素之一,直接嵌入各种商品售价之中的税收数额分别为:中国700元,美国168元,日本186元,欧盟15国300元。也就是说,中国商品价格中的税收成本很高,分别是美国的4.17倍,是日本的3.76倍,是欧盟15国的2.33倍。

  不仅最终消费品,即使是大宗商品,如天然橡胶、有色金属、矿石等,在国内销售,都需要缴纳很多的关税、增值税、营业税等。如此之高的税收成本,自然推高了商品在中国境内的销售价格,推高了中国的绝对价格水平。

  因此,降低中国绝对物价水平的主要途径,还应当是多途径降低商品(含服务)成本,实现绝对物价水平的釜底抽薪。

  首先是减税。原则上,大宗商品等原材料进口关税都要降低,普遍实施低关税或零关税。有些消费品,比如奢侈品、名牌商品关税也要降低。降低一些商品关税,虽然国家从单位商品上摊薄了税费,但却因为该类商品绝对价格水平下降,大量购买力回流,有可能使得总税收量不减反增,算大账是划得来的。

  其次是减少不合理收费。对于目前国内种目繁多的各种收费进行清理,尽可能地加以取消,以此来降低商品成本,减少价格上涨推力。

  最后是借助于人民币升值。就对冲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降低中国绝对物价水平而言,这是立竿见影,最有效、最直接的措施。道理很简单,人民币升值势必降低中国大宗商品和其他商品进口成本,降低国内制造业原材料成本,遏制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尤其是原油、矿石、谷物等农矿产品进口价格因为人民币升值而下降,一定会对所有下游行业,也包括服务业的价格产生很强的降低性影响。

  通过上述措施,我们可以大幅降低各类商品,也包括住房、奢侈品等商品的销售成本,从而对于物价上涨釜底抽薪,实现稳定物价的调控目标。这比过多使用行政办法干预物价,比如硬性规定兰州拉面的销售价格要好得多。

  通过上述增收减税途径,实现“两个降低”,当然会降低整体国民收入中政府获得的部分,使其投资能力下降,但这却是经济发展思路转变,是经济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客观要求。

  一段时期以来,推动中国经济的重要途径在于政府拿走国民收入很大部分,再通过政府投资,或者是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方式,派生大量需求,推动经济增长。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是与市场需求衔接不好,比如产能过剩等,还易于产生浪费与腐败。

  通过上述两个降低,在增强城乡居民物价上涨承受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藏富于民”,将国民收入的更大部分引向最终消费,以此来拉动多渠道投资,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从理论上来说,这种经济增长更健康、更均衡、更可持续,不会引起泡沫,应该成为主体思路。(中国经济周刊,文 陈克新)

  (本文综合中国经济网、中国网、中新网、经济参考报及上海证券报等媒体刊物)


相关搜索: CPI 物价
查看版权声明 责任编辑:Techoo-3
文章相关:
提意见或留言(需要审核后显示) 进入论坛交流
表情0 表情1 表情2 表情3 表情4 表情5
表情6 表情7 表情8 表情9 表情10 表情11
您好:网友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热门图片新闻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相关热门新闻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