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资讯网站
用户中心
综合报道 市场动态 食品安全 产业经济 科技动态 经营管理 专业视角 各地动态 企业新闻 财经新闻 健康资讯 养生资讯 饮食资讯 美食资讯 排行 评论 滚动 百度
关键词:
站点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食品安全 > 正文
【设置字号: 【手机阅读】
全面、准确、专业、及时行业新闻资讯

“可卡因门”监管部门不能总当“跟屁虫”

时间:2009/6/4 15:56:25 来源:国际财经时报

  奥地利生产的红牛能量饮料被发现含有一级毒品“可卡因”成分,在海外遭遇下架。昨日,国家质检总局表示,正在对国产红牛饮料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将及时对外公布。(《新京报》6月2日)

  “困了累了,我要喝红牛”,一句广告语,让“红牛”能量饮料深暖人心。但最近因“可卡因门”事件,又让消费者对其变得如临大敌。更让消费者揪心和惴惴不安的是,在德国、奥地利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纷纷让含有一级毒品的红牛下架时,国内权威部门却没有任何检测报告。

  难怪乎,有少网友发出类似的质疑:“这个红牛生产已经近二十年了,为什么我们的检测部门就检测不出来,非要等别人检测出来了问题我们才去检测吗?”尽管网友的话有些率直,但不无道理可言。

  回顾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就能充分验证网友的观点和看法。从苏丹红、强生、阜阳劣质奶粉、到红心鸭蛋、福寿螺、多宝鱼,再到三鹿奶粉,几乎所有事件都是先被被消费者、媒体率先揭露内幕的,或者是被国外检测机构披露出来,监管部门总是在扮演“跟屁虫”的角色,这导致问题出现后,消费者常常因听不到权威声音而无所适从。

  至于监管部门为何在信息发布和食品检测方面一贯慢半拍的原因,一方面,信息披露体制阻碍了信息公开的及时性。从国外来讲,一些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在收集到可靠信息后立即发布相关警告或指令。而在国内,在监管部门收集到安全问题信息后,都必须上报上级主管卫生部门,然后再通过上级部门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严格审批,在最大程度地保证消费者利益和国内市场各方面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卫生部才发布相关的产品安全警告或提醒。试想,在如此众多环节下,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安全警告总是姗姗来迟。

  与此同时,检测标准严重滞后。在很多情况下,国家质检部门不是不想向公众及时发出安全警告,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说,我国1996年出台《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其中规定禁止将“苏丹红一号”作为食品添加剂用于食品生产。但10年后发生苏丹红事件后,国家仍还没有出台统一的有关“苏丹红一号”的检测方法和标准。正是由于中国的检测标准滞后,这些洋品牌常常在出现安全问题后,总是表现得傲慢无礼。

  值得欣慰的是,6月1日颁布施行的《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凡经综合分析表明可能具有较高程度安全风险的食品,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提出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并予以公布。包括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对食品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进行风险评估等。显然,这一条款意味着,食品安全监督关口前移,安全评价由“事后”变“事前”,这不仅有利于打破僵化的监督模式,而且也有利于扭转食品监管部门总是慢半拍的局面。

  当然,国内食品监督部门要想摘掉“跟屁虫”这顶帽子,不仅要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更为重要的是,国内食品安全标准的缺失如何尽早弥补?相关检测技术如何尽快提高和跟进?与百姓生命健康休戚相关的日用食品信息安全发布体系的构建如何更科学、更完善?类似问号无疑都应当尽早拉直,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红牛,不是人人都能喝的

  这几天,有关“红牛饮料被检测出含有微量可卡因”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据媒体报道,奥地利生产的提神饮料红牛,被德国及台湾先后发现微量可卡因,随即香港抽查样本化验,证实三款红牛饮料中确实含有可卡因。而红牛中国的新闻发言人则表示,内地销售的红牛饮料均为国产,绝对不可能含有可卡因。目前,国家质检总局正在对国产红牛饮料的原料及产品进行检测。

  作为一种口感不错的功能饮料,红牛深受不少消费者喜爱。目前市场的功能饮料为数不少,但大多数功能饮料都没有标示适用人群和食用方法,或者避重就轻含糊了事,更没有详细标明每一种成分及其具体含量。业内人士透露,功能饮料越来越多,背后还是利益推动,功能饮料毛利比普通饮料至少多两成。

  功能饮料打着增强机体防御力、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旗号,迎合了人们追求时尚、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需求,近年来在饮料市场上异军突起,颇受消费者欢迎。但却没有多少消费者知道,这类特殊饮料的好口感和所谓的健康功能全部来自于食品添加剂。虽然已经批准应用于饮料的添加剂有上百个品种,包括各种维生素、矿物质(钙镁铁铜锰等)、氨基酸(牛磺酸、赖氨酸等)以及麦芽糖醇、木糖醇等具有特殊功能的甜味剂以及增稠剂。但这些添加剂大多是人工合成的,真正的天然添加剂不仅数量较少,而且价格较高。目前市场上的饮料添加剂还是多以人工合成的为主。不同的饮料添加剂适合不同的人群,功能性饮料并非所有人都能喝。

  比如运动型功能饮料就不适合老人和小孩摄入。服用此类饮料的前提是大运动量后大量消耗体力,体内矿物质和维生素消耗过快。通过喝含有较多糖分、水溶性维生素以及钠、镁、钾、钙等矿物质的运动型功能饮料能有效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以达到迅速恢复体能的目的。如果没有做过任何运动就大量饮用此类饮料,体内维生素补充过多,反而有可能造成维生素中毒。另外,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也不适于饮用功能性饮料。商家不标明适用人群反而大肆炒作所谓功能饮料的健康概念,实在有误导消费者之嫌,管理部门应该对此进行适当干预。

  而更令人担心的就是功能饮料中使用的添加剂是否合法,添加剂的含量是否控制在人体可接受的范围,其配方是否科学合理。从境外红牛功能饮料发现可卡因一事来看,这些担心显然并非多余。


相关搜索: 红牛 可卡因 监管
查看版权声明 责任编辑:Techoo-3
文章相关:
提意见或留言(需要审核后显示) 进入论坛交流
表情0 表情1 表情2 表情3 表情4 表情5
表情6 表情7 表情8 表情9 表情10 表情11
您好:网友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热门图片新闻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相关热门新闻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