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资讯网站
用户中心
综合报道 市场动态 食品安全 产业经济 科技动态 经营管理 专业视角 各地动态 企业新闻 财经新闻 健康资讯 养生资讯 饮食资讯 美食资讯 排行 评论 滚动 百度
关键词:
站点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综合报道 > 正文
【设置字号: 【手机阅读】
全面、准确、专业、及时行业新闻资讯

传统农区如何走农业现代化道路

时间:2008/1/9 8:51:30 来源:河南日报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对于基础相对薄弱但又要承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的传统农区而言,创造性地走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不仅是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也是加快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农业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传统农区

    从当前我国的实际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在于如何加快相对薄弱的传统农区现代化发展进程。传统农区一般比较区位较差,在参与国际分工和接受区域外乃至海外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辐射的方便程度上较弱,且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消费需求有限,自主研发条件和能力相对较低,交通、通信等工业化基础条件较差,现有大型企业数量少、所占比重低,传统工业比重高,产业组织分散,工业企业效率低,对农业的带动作用有限。加之农业比重大但底子薄,市场发育不充分,工业生产的产业链条较短、层次低,工业产品竞争力较弱等制约了传统农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考察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三种类型便可发现,传统农区不仅缺乏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资源推动型所需要的资源优势,也缺乏以欧洲为代表的技术推动型所需要的科技优势,而且缺乏以日本、以色列为代表的政府推动型所需要的财力优势,所以对传统农区而言,并没有现成的固定模式可以因循,只有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现实状况和比较优势,选择适宜的发展路径和模式,这也在客观上加大了传统农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难度。

    河南农业现代化实践的启示

    尽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路径和模式有多种选择,但是对于同为传统农区的河南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探索,对其他传统农区不无启发和借鉴意义。作为传统农业大省,河南近年来在农业向更高水平发展、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贡献的同时,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没有以削弱农业的基础地位为代价的农业地区加快发展的新路子。对其他传统农区具有重要的启示:

    第一,全面把握一个内涵。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长期追求的目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首先全面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实质要求。对于传统农区而言,既要立足区情,又要遵循世界农业现代化的普遍规律;既要切实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又要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既要广泛运用现代农业科技装备、新的生产要素和现代经营管理等手段,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作用;既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农业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又要将传统农业逐步发展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第二,同时兼顾两个目标。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末全国耕地面积必须守住不低于18亿亩这根“红线”,而2006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8.27亿亩,直逼18亿亩的“红线”。与此同时,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也是我国政府既定的一个目标。基本实现工业化是全面小康的核心,而18亿亩耕地“红线”关乎国家粮食安全,两个都是不可动摇的目标。那么,“两个不可动摇”如何兼顾?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节约集约用地。首先,必须认识到,这两大目标并不矛盾,保护耕地,不是反对用地,反对工业化、城市化,而是说要合理用地、科学用地、文明用地。其次,要看到,目前我国的存量建设用地普遍是粗放利用,有的甚至是闲置浪费,再开发、再利用的潜力很大,要以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为主线,推进“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再次,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耕地减少很难完全避免,要通过土地整理等途径进行保护、开发,实现动态平衡。

    第三,妥善处理三个关系。一是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对于传统农区而言,必须依据区情选择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用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用工业化成果武装并反哺农业。否则,只会重走东部地区以削弱农业基础地位为代价的工业化路径。二是发展工业与经营农业。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河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围绕农字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等一系列部署,并连续在3个五年计划中把食品工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河南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鼓励食品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走出一条在农业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基础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路子。坚定不移地坚持“以农兴工、以工促农、农工互动、协调发展”,这是许多传统农区农业现代化的不二路径。三是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政府要作为组织者和推动者,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服务,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农产品生产行业和区域集中,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综合产业带。当然,政府的调控不能替代市场机制的作用,而要按照国民经济和农业发展的规律,在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推动相关服务体系的完善和产业的集聚融合。

    传统农区农业现代化须注意的问题

    第一,农业基础地位不容忽视和弱化。传统农区的特殊区情,决定了其农业基础地位不但不容忽视和弱化,相反,必须高度重视和强化。为此,要深化对农业多功能性的认识,拓展农业之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多重功能和多种产业形态,将传统的农业与二、三产业间被割裂的联系重新联结起来,构建现代大农业产业体系,摆脱弱质低效的局面,促进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各大部类之间的协调发展。要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把农业发展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要树立全球化视野,将农业发展置于全球化和市场化中,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着力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和质量。

    第二,农民的主体地位必须尊重和强化。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必须尊重和强化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要在市场准入、融资条件、政策支持等方面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经营的一体化、服务的社会化。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毫不动摇的前提下,通过改革破除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各种体制性障碍,加快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完善农业市场体系,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积极引导各类资本投入农业和农村,不断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第三,农村的“空心化”倾向必须遏制。近些年,在农村形成经济意义上的“空心村”和地理意义上的“空心村”:前者指大批农民工的进城,而且都是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劳力,剩下的则基本都是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由于比较利益驱使,部分农民“主动失地”,尤其在一些城郊农村更为明显,这是一种经济意义上的“空心”,更多时候,往往是两种意义上的“空心村”交织并存,并且在已转移出去的农民工中,由于在城乡间辗转的体悟,其后代已对“务农”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排斥心理,农村面临被“空心化”的危险。对此,要始终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略,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投入力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WTO规则要求的支持保护体系,加大农业农村生态保护力度,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执笔人:陈明星)


相关搜索: 农业
查看版权声明 责任编辑:Techoo-3
文章相关:
提意见或留言(需要审核后显示) 进入论坛交流
表情0 表情1 表情2 表情3 表情4 表情5
表情6 表情7 表情8 表情9 表情10 表情11
您好:网友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热门图片新闻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相关热门新闻排名
相关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