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资讯网站
用户中心
综合报道 市场动态 食品安全 产业经济 科技动态 经营管理 专业视角 各地动态 企业新闻 财经新闻 健康资讯 养生资讯 饮食资讯 美食资讯 排行 评论 滚动 百度
关键词:
站点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市场动态 > 正文
【设置字号: 【手机阅读】
全面、准确、专业、及时行业新闻资讯

十年发展与改革,玉米科研结硕果

时间:2007/12/14 9:45:42 来源:科技网

    编者按这里凝聚了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团队,他们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十年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领导审时度势,根据当时农科院玉米科研状况和全国玉米产业需求,为了多出品种、快出品种、出好品种,决定成立玉米研究中心。院领导提出玉米研究中心要坚持以科研为基础、以生产需求为导向,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育、繁、推一体的玉米产业化发展方向。十年来,玉米研究中心按照院领导的指导方针,努力践行,走出了一条以科研出成果,以成果创效益,以效益促科研的良性发展与不断创新之路。
  今天,玉米研究中心由最初的七名职工,八万元启动经费,发展至12个部门,近70名员工。博士7人,硕士16人,资产6000多万元。他们致力研究和开发中国玉米标准DNA指纹库构建及应用技术,率先提出和启动超级玉米种质创新和育种项目。仅“十五”以来,选育和审定玉米品种近40个,其中国审品种13个,获得科技奖励10余项,论文100多篇。主要成绩有,创出千万元“天价”转让费的“京科糯”,第一个在国外审定的玉米品种,国内唯一一家玉米品种真实性司法鉴定单位,全国农业百强所,农业部(北京)原种基地等等。

  以科研为基础,以生产需求为导向,坚持做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实践派”。

  我们研究的结果当然要写论文,但写文章不是我们主要目的,这是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赵久然博士常说的话。他说,作为农业科研单位,我们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应用研究,因此,研究的出发点首先看对生产是否有用,对市场是否有用,对农民增产增收是否有效。这些年来,玉米研究中心研究的课题主要来源于生产中发现和要解决的问题,研究的结果要在生产中检验是否有作用。玉米研究中心始终遵照成立之初院领导对他们的指示和要求,坚持做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实践派。现在几乎每个科研单位都在搞分子标记,但大多数研究目的是发表论文,而玉米研究中心十年前开始做分子标记研究时就定位在应用,就明确了用分子标记进行品种鉴定。他们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研究与利用相结合的道路,其研究水平处于国际前沿。

  以人为本,让每个人都有事业干,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

  玉米研究中心已接收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数十人,没有人“跳槽”离开。从10年前的7名职工发展到今天的70人,每年都接收和聘用若干名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现已累计数十名。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名毕业生“跳槽”离队的。这首先得益于北京市科委倡导的机制创新和历届院领导对人才的充分信任和着力培养。玉米研究中心“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在这里“和谐、向上、创新”氛围浓厚,环境宽松,年轻人都有事业干,室主任大都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在人才的培养上,玉米研究中心突出“学以致用”,杜绝“用非所学”。年轻育种专家卢柏山,毕业后一年多没有找到合适工作,来到玉米研究中心后,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具有创新精神和独到的育种见解,现在已培养成为鲜食玉米部负责人。玉米研究中心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已选育出京科糯、京科甜系列10多个品种,其中国审品种5个。著名玉米专家陈国平先生虽然10年前已在作物所退休,但退休后一直聘为玉米研究中心的顾问,使先生老有所为,为玉米中心的发展壮大作出了贡献。

  中国玉米标准DNA指纹库,从分子水平上给每个玉米品种一个“身份证”。

  玉米“DNA指纹”之所以称为“指纹”,是因其像人类指纹一样具有准确的鉴别能力,可以准确区别玉米品种。中国玉米标准DNA指纹库的建立在新品种区试、玉米种子和品种的纯度及真实性鉴定、品种权登记保护、品种质量监控、新品种侵权司法鉴定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理清我国玉米种质的血缘关系、解决品种多、乱、杂以及种质创新等方面有重要意义。“DNA指纹”建立相当于从分子水平上给每个玉米品种一个“身份证”。

  中国玉米标准DNA指纹库构建及应用体现了“理论技术化,技术标准化”。从DNA提取、PCR扩增到电泳等,对SSR标记存在的问题进行技术体系全面优化和标准化。确定了构建中国玉米标准DNA指纹库的20对基本核心引物和基本方法及程序,已构建2000多个玉米品种(或组合)和自交系标准指纹,初步形成DNA指纹库的管理和查询计算机管理系统,成为农业部品种审定、品种权保护、品种真伪司法鉴定的重要参考依据。形成三个部颁标准“玉米品种鉴定DNA指纹方法”和“国家区试玉米品种一致性及真实性DNA指纹检测技术”。玉米研究中心作为技术牵头单位,负责国家玉米区试全部品种的真实性和一致性检测。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具有司法部门认定资质的作物品种权鉴定单位,为来自全国的法院、工商、种子管理部门鉴定品种侵权案件200多起,很多有影响的大案都是玉米研究中心出具的鉴定报告。该项工作得到农业部、北京市科委的关注和重点支持,受到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的关注和赞誉,被邀请参与国际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迄今为止,已累计检测1000多份玉米区试组合和247份玉米新品种测试材料;累计进行玉米种子纯度及真伪鉴定6000多品次。主持承担了国家区试玉米品种的真实性与一致性检测。

  系列鲜食玉米品种,创造多项“奇迹”。

  根据我国鲜食玉米生产发展的需要,玉米研究中心及时专门成立鲜食玉米研发部,组建鲜食玉米创新团队,针对鲜食玉米既要高产、优质,还要符合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选育出鲜食甜、糯玉米系列新品种10余个。在国内率先培育出了可以生吃的水果型甜玉米京科甜183、126等,还有加工型提阿玉米品种京科甜115、116。特色糯玉米系列品种6个,其中国审品种4个。有白、黄、紫、花等各具特色的符合多样化需求的品种。其中国审品种京科糯2000、京紫糯218已成为我国糯玉米的主导品种。京科糯2000在华北、西南、东南三个国家区域试验大区中都名列第一位,产量比对照组增产10%%—30%,品质名列前茅,实现了高产与优质的结合。现在,京科糯2000已得到农民、企业、经销商以及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和欢迎,成为我国第一个在国外审定的玉米品种。在韩国,大街小巷到处都能见到吃京科糯玉米棒的情景。韩国每年从我国进口800柜约6亿个糯玉米果穗,其中绝大部分为京科糯品种,韩国客商到中国来采购,非“京科糯”不要。

  很多企业和农民都因种植和生产京科糯玉米增了收,致了富。吉林佳亿食品公司今年已向韩国出口京科糯玉米加工果穗1000多万个。北京房山区农民韩凤岭,过去种别的玉米品种总赔钱,这几年定单种植京科糯,每年都净赚100多万元。他还组织183户农民成立了特种鲜食玉米合作社专种京科糯玉米品种。一家企业以1000万元的“天价”购买了京科糯2000独家开发权,而且,以后还要按生产数量给予玉米中心使用费,一个糯玉米品种转让价如此之高,足以体现其科技含量,足以说明其科技价值。

  早熟、高产系列品种10多个,成为京津唐地区主导品种。

  玉米研究中心于1997年正式成立,经过几年的努力和积累,从2001年开始陆续有新品种审定,最早审定的品质是京科2号和京早13号,到目前为止,共育成和审定京早、京科、京玉、京单等系列玉米品种20多个,其中国审品种13个,其中早熟、高产系列品种10余个。京玉7号转让给北京大北农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发,京科308转让给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发,京单28和京科25由北京农科院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发。这些均已成为京津唐地区的主导品种。京玉7号因其极强的抗倒性被农民朋友亲切地称为“铁杆王”;京单28和京科25被北京市列为雨养旱作节水示范工程重点示范推广品种,在都市型现代农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河北、天津、内蒙古、河南等多个省市列为优质粮补品种等。“高产、优质、专用系列玉米新品种选育及示范推广”项目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

  率先启动超级玉米项目,全面开展系列研究。

  玉米研究中心率先提出的超级玉米种质创新及品种选育项目,成为由科技部和北京市科委等多家单位共建的北京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首批启动项目。该项目聘请戴景瑞院士、荣廷昭院士等多名国内外著名玉米专家作顾问,联合全国40多个优势单位和上百名专家开展联合攻关。在项目中系统提出了“超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易制种”的超级玉米5项指标和以耐密植为核心的多抗、广适、稳产性育种路线。他们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玉米改良中心等10余家育种单位,利用由玉米研究中心统一提供的种质材料,同时在不同生态区按同一方案进行选系,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协作攻关,目前该项目第一阶段已基本完成,通过这个项目玉米研究中心选育出了京单28、京科糯2000等优秀品种,其他合作单位也选育出一系列表现突出的品种。例如,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选育出中单808、中单909。国家玉米工程技术中心(山东)选育亩产创1400多公斤高产纪录的DH3719和超试系列品种等等。

  示范推广玉米“雨养旱作”,节水增产增效。

  依靠科技支撑,实施玉米雨养旱作,实现节水、增产、增效,是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2007年,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建议,在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市科委、北京市农业局组织相关部门联合实施“雨养旱作玉米节水科技示范推广工程”。以京单28等抗旱品种为核心,同时辅助以蓄水保墒、抢墒播种、等雨播种、以肥调水、抗旱种衣剂和保水剂等配套技术,充分挖掘玉米品种自身的抗旱遗传潜力,同时使玉米的生长与雨、热同步协调,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和光热资源,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达到在正常气候年份基本不需灌溉,节省水资源及其投入。项目实施一年来成效显著:推广85万亩,带动40万亩;节水4147.1万方;在玉米生长季较常年降水减少91.64mm的偏旱年份,平均亩产达到406.5公斤,比上一年全市平均产量(357.8公斤/亩)增产13.6%%,每亩平均增收节支63.8元。本项目的实施,实现了政府要节水的生态效益和农民要增效的经济效益双赢的效果。

  建议和致力于“一增四改”,为我国玉米生产作贡献。

  2007年春节假期刚过,农业部种植业司陈萌山司长等领导来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进行“加快我国玉米生产发展”座谈和调研。会上,戴景瑞院士、陈国平研究员和赵久然研究员等专家就目前我国玉米生产上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发言,并提出合理密植,改套种为平播,适当晚收,增强秸秆利用,提高化肥利用率,加强机械化作业等加快玉米生产发展的具体措施和意见。农业部领导高度重视玉米生产发展,陈司长在会上指出玉米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在畜牧业发展和加工转化的拉动下,玉米消费快速增长。发展玉米生产,保持供求平衡,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农业部领导根据专家所提建议,提升凝炼为以“一增四改”为主要工作内容的“关于加快玉米生产发展的工作方案”,并成文下发,这对我国玉米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玉米研究中心还通过对我国玉米主产省份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京津唐、河北、河南、山东、陕西、西南四川等省区进行了调研,根据我国各地玉米生产情况,组织编写了《玉米“一增四改”生产技术手册》指导玉米生产,并印制了“一增四改”生产技术挂图,广泛发放,为我国玉米生产积极作贡献。

  玉米研究中心成立10年来,坚持改革发展,机制创新,在玉米科研育种、示范推广结出丰硕成果,为我国玉米生产发展贡献力量,为北京现代农业提供科技支撑,为农民增产增收奉献良种。跻身全国农业百强所的第54位。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农业科技推广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玉米自交系“黄早四”,作为20世纪中国最具代表性科研成果封存于中华世纪坛内。(本报记者董志翔通讯员姜宝泉)


相关搜索: 玉米
查看版权声明 责任编辑:Techoo-3
文章相关:
提意见或留言(需要审核后显示) 进入论坛交流
表情0 表情1 表情2 表情3 表情4 表情5
表情6 表情7 表情8 表情9 表情10 表情11
您好:网友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热门图片新闻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相关热门新闻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