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资讯网站
用户中心
综合报道 市场动态 食品安全 产业经济 科技动态 经营管理 专业视角 各地动态 企业新闻 财经新闻 健康资讯 养生资讯 饮食资讯 美食资讯 排行 评论 滚动 百度
关键词:
站点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产业经济 > 正文
【设置字号: 【手机阅读】
全面、准确、专业、及时行业新闻资讯

保健食品投诉增多 用保健品需遵守哪些原则

时间:2014/1/3 15:37:18 来源:39养生网

方庄地区涉及保健食品夸大宣传和产品质量方面的举报、投诉日益增多。很多人称他们购买的保健品在销售过程中有夸大疗效、虚假宣传的现象。关于保健品你得了解这些知识!

近期,方庄地区涉及保健食品夸大宣传和产品质量方面的举报、投诉日益增多,经过方庄食药监管所走访调查发现,目前在方庄地区存在着通过组织老年人参加各类养生知识培训及集体活动,推销各种保健食品或药品的现象,其中以保健食品推销为主。商家推销的食品虽然为合法产品,但是在经销人员销售过程中有夸大疗效、虚假宣传的现象。

食药监管所提醒消费者,特别是老年人,保健食品不具备任何治疗作用,不能轻信培训机构所谓养生专家的各种推荐,特别是需要花费上千元购买的物品,一定要睁大眼睛,提高警惕,防止自身利益受损。多数被“忽悠”的老年人是因为子女不在身边,生活孤独寂寞才去参加这类保健食品推销会,并轻信虚假宣传,上当受骗。食药监管所也提醒方庄地区老年人的子女,尽量多陪陪父母,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对于各种推销活动要帮助父母把关,防止上当受骗。

保健食品五大非法宣传“陷阱”需警惕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日前召开新闻发布会,提醒消费者注意保健食品五大非法宣传“陷阱”。

针对保健食品存在的非法生产、非法经营、非法添加、非法宣传等“四非”行为,食品药品监管总局5月启动了为期4个月的专项行动。

根据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提示,消费者特别是老年人在选购保健食品、辨别保健食品宣传真伪时,要注意五大非法宣传陷阱:“药到病除”不可信、“健康讲座”为促销“免费活动”为洗脑“权威证明”属虚构“专家义诊”是骗局。

据介绍,一些非法保健食品广告往往夸大产品功效,含有绝对化用语和不实承诺,声称可以治疗某种疾病如“根治”“药到病除”等用语,或者以“无效退款”“无毒副作用”等承诺,严重欺骗、诱导消费者。

此外,一些商家利用“讲座“义诊”等形式为幌子,邀请假冒专家、教授和老中医在现场进行“养生”讲座,顺便兜售保健食品,或通过利用“赠药“发放小礼品”等方式,吸引老年人参加其组织的促销活动。还有一些非法保健食品广告利用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医疗机构、学术机构、行业组织的名义和形象,为产品的功效作说明。

放心使用保健品的四大守则

守则1:有需要时再吃

身体对营养素的吸收并非照单全收,吃得少反而会强迫细胞吸收。每隔两三天吃一次,不但减少过量危险,也可补足身体对营养素的需求。

慢性病人可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因为慢性病,如同处于高压状态中,很容易消耗维生素B族。比如咀嚼、食物摄取有问题的银发族,可适量补充复合维生素,孕妇和儿童最好不要随便补充维生素。至于该不该吃叶酸来预防宝宝神经方面的缺陷,建议先和医师及药师讨论后再使用。

守则2:注意药物交互作用

维生素和保健食品经常会与西药发生作用,建议心、肝、肾有问题的人使用前,最好先和医生讨论。常见药物相互作用有鱼油、大蒜、银杏与阿司匹林同用会有出血危险。

纤维类保健食品,如车前草等会减少止痛药普拿疼药效,因此最好先服用西药,等两小时药物吸收后,再服用保健食品。保肝类保健食品,如菇类等会启动身体解药基因,让药物失效,因此最好与西药间隔3~4小时后再用。

守则3:不要超过每日建议用量

即使安全性较高的水溶性维生素B和维生素C,也可因排尿少而造成累积过量,如维生素B6太多会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维生素C太多会出现肾结石及头痛,因此吃维生素时要多补充水分。

维生素及矿物质摄取,最好在每日建议范围内,且选择复合维生素会比单一补充剂安全。辨识维生素是否过量,可看营养标示的建议摄取量(RDA),美国的USRDA标示为100%,表示完全符合。如果是100%×66,表示建议量是66倍,剂量太高会有危险。

守则4:每两个月更换不同品牌

吃营养品也要分散风险,至少每两个月更换不同品牌,不但可增加身体利用率,也可避免产生抗药性。此外,因为用量不多,最好选择小包装。

三类保健产品多为虚假产品

为了吸引消费者眼球,一些减肥保健食品将功夫下在产品的夸大虚假宣传上,但真的终究是真的,假的终究是假的,只要消费者睁大眼睛,识破这些减肥保健食品的夸大虚假宣传并非难事。那么,减肥保健食品在夸大虚假宣传方面,有哪些常用招数,我们又如何识破呢?

第一招:减肥保健食品大肆宣传疗效不可信

在保健减肥食品宣传中,“立即见效”“无副作用”“茶+胶囊,双管齐下,减肥真快,立显奇效”等字眼常常见到,事实上,只要涉及到宣传治疗效果,这些保健食品的减肥宣传,全部可以认定是违法的。我国《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指出,“保健食品广告不得含有表示产品功效的断言,或者保证和含有使用该产品能够获得健康的表述,不得含有无法证实的所谓‘科学或研究发现’、‘实验或数据证明’等方面的内容,不得含有与药品相混淆的用语,不得直接或者间接地宣传治疗作用,或者借助宣传某些成分的作用明示,或者暗示该保健食品具有疾病治疗的作用”。由此可见,只要宣传中含有对治疗效果的介绍,这些减肥保健食品就不可信。

第二招:大肆宣传减肥速度快的不可信

在保健减肥食品宣传中,“一个半月能减48斤”“6天能减2斤半”“一月减肥30斤”“每天都在瘦,天天有变化”等内容比比皆是。诚如国际生命科学协会中国办事处主任、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组长、前中国预防科学院院长陈春明所说的,身体脂肪的燃烧决定于机体的多种因素,是一个复杂的代谢过程,它不可能在短时间完成大量的“燃烧”。“一个半月能减48斤”,就是泻也泻不了那么快,除非是处于病态。由此可见,宣传减肥速度快,本身就不科学,对这样的减肥保健食品,当然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第三招:大肆宣传价格超低的减肥保健食品不可信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减肥保健食品开始在价格宣传上大做文章,“10元钱瘦身大验证”、“30元体验减肥奇效”、“一天不到三块钱,一天一斤往下掉”等等。

拚低价,本身就是对自身产品没有自信的表现,给人一种“骗一把就跑”的印象。专家指出,这些故意在价位上做文章的减肥品保健食品,科技含量普遍较低,要么是添加些过了专利保护期的药物,要么是利用一些古药陈方,没什么新科技。因此,减肥效果根本无法保证。在吃了没有什么效果的减肥保健食品的上,花再少的钱都是冤枉,而且说不定还损害健康。因此,对于在价格宣传上大做文章的减肥保健食品,消费者也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

   对于爱美又爱健康的中青年女性来说,减肥是一个永恒的热门话题,但减肥同时还是一项复杂工程,要想真正实现减肥目的,理性态度和科学方法,二者不可缺一。

   结语:不管是减肥,抗衰老还是美容或者是延年益寿的保健品。大家一定要相信,保健品不是药,就算是药物都没有那么好的功效,吃吃能稍微对身体有点好处。


相关搜索: 保健食品
查看版权声明 责任编辑:Techoo-3
文章相关:
提意见或留言(需要审核后显示) 进入论坛交流
表情0 表情1 表情2 表情3 表情4 表情5
表情6 表情7 表情8 表情9 表情10 表情11
您好:网友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热门图片新闻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相关热门新闻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