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资讯网站
用户中心
综合报道 市场动态 食品安全 产业经济 科技动态 经营管理 专业视角 各地动态 企业新闻 财经新闻 健康资讯 养生资讯 饮食资讯 美食资讯 排行 评论 滚动 百度
关键词:
站点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产业经济 > 正文
【设置字号: 【手机阅读】
全面、准确、专业、及时行业新闻资讯

乳企擦亮招牌势在必行

时间:2006/2/10 9:59:48 来源:财富时报

    事件回顾:雀巢婴儿牛奶受化学污染案

    雀巢、哈根达斯这样的国际巨头都栽在牛奶上,那么光明牛奶能出事也就不那么让人奇怪了。

    业界把2005年称为牛奶行业的整萧年。这一年中国的牛奶问题还真是不少。时下提到牛奶人们不免会心有余悸。
  
    2005年3月份,2.8万多盒“人造牛奶”首次现身国内山东;4月份,河南也陆续发现“人造牛奶”;5月份,“人造牛奶”出现在北京市场。

    2005年5月25日,浙江省工商局公布了近期该省市场儿童食品质量抽检报告,“雀巢”金装版成长3+奶粉被列入碘超标食品目录,北京等地又相继发现碘超标奶粉,很多地方责令企业收回超碘产品。

    6月7日,郑州光明乳业有限公司将“变质光明牛奶返厂加工再销售”的做法被河南电视台曝光。6月10日,《都市快报》报道称杭州出现光明“早产奶”;6月13日,《中国经营报》报道称上海市出现光明“早产奶”,光明牛奶陷入困境。

    7月,继光明之后,河北著名牛奶品牌三鹿也陷入早产奶的丑闻;上海出现“人造牛奶”消费者谈奶变色。

    也难怪,这诸多的恶心事让人们对牛奶也反了胃。

    品牌诚信极度缺失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只因喝下劣质牛奶就造成身体畸形的大头娃娃呢?

    人们不禁要问:这些制造与销售劣质奶粉的企业是如何获得合法证照的?长期制假售假的企业又是如何得到“荣誉满堂”的呢?我们所谓的放心牛奶在哪里?

    这是个品牌缺失的年代,所谓的诚信品牌也难以让人放心。其实人们愤愤不平的心理很容易理解的,这些事件与市场主体的商业道德低下,自律意识欠缺,奶粉生产者与经销商的“黑心”是密切相关的。但换角度而言,任何一个企业在成立之初,初衷都是好的,然而面对激烈的失常竞争和利益的诱惑是很多企业偏离了责任和诚信的坐标,甚至越走越深。

    我们仅仅对生产者和经销商进行道德谴责和法律制裁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如果制假售假行为是一时一地或个别生产者和销售者的行为的话,将全部责任都归咎于生产者和销售者是不难理解的。而现在的制假售假行为不再是一时一地而是全国范围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也不是一两家而是无数家,遍布全国各地天南海北,一些生产者并不是我们想象的证照不全、偷偷摸摸进行生产销售的“黑窝点”,而是“证照齐全”的“正规”企业,有的还“荣誉满堂”,甚至有的还被授予了“驰名商标”,有的是“免检产品”,有的质量也由保险公司承保。

    品牌的树立有多难,真不亚于一个百年树人的过程,然而我们对于品牌的倒下却是历历在目,一批劣质的产品就可以砸倒一个辛辛苦苦树立起来的招牌。

    擦亮招牌势在必行

    牛奶质量事故成了导火线,2005年中国的牛奶市场有点冷。成都、青岛、沈阳、哈尔滨、长沙、昆明等城市乳业大战非常激烈:成都各大卖场里的蒙牛、光明、伊利等品牌牛奶纷纷降价;重庆大多数品牌的降价幅度达50%以上;而青岛甚至出现了牛奶价格不如矿泉水的现象。

    我国的“牛奶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牛奶经济”关系到全中国人民的利益,我们不得不重视,盘活“牛奶经济”意义重大。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有人做过统计,我国人均占有牛奶量处在世界较低水平,平均每人每天只能喝到2毫升,也就是说,中国人每人只能喝到一试管的牛奶。然而,2004年我国奶制品总产量达2368万吨,人均消费18公斤。目前世界平均消费量为98公斤,发达国家在200公斤以上。

    盘活“牛奶经济”受益的当然是广大奶农的利益。由于国内社会上健康和营养意识的增强,特别是提倡中学生“每日一杯牛奶”的生活习惯之后,人们对牛奶的态度发生改变,牛奶消费量飙升。但相对于全球人均奶类的消费量为98公斤来说,我国人均奶类的消费量为10公斤的现实表明“牛奶经济”前景十分光明。于是,一些企业在没有摸清市场规律的前提下纷纷上马,号召农民饲养奶牛。结果,盲目的生产,导致牛奶生产相过剩,奶农不得不低价卖掉鲜奶,更有甚者倒掉鲜奶或拿来喂猪,这样受损害的当然是那些奶农了。

    盘活“牛奶经济”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更关系到广大老百姓的利益。虽然中国国内的奶制品消费水平远远低于西方国家,有着很大的发展和利益空间,但只要我们的领导和企业考虑到广大人民的利益,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追求眼前利益,制定合理的“牛奶经济”发展规划,盘活我国的“牛奶经济”不应该是一件难事。那样,广大人民受益,国家和企业也同样受益。

    随着复原乳盖子逐渐揭开,一种新的趋势也开始显现,国内乳品企业纷纷开始关注原材料基地建设,抢占奶源出现热潮,“得奶源者得市场”重又得到共识。蒙牛日前宣布在黑龙江省尚志市全资新建一个日处理150吨鲜奶的液态奶生产企业,计划在2006年元旦前后开工投产。伊利总投资达12多亿元的产能扩张计划也宣布全面开花,并且开展了系列奶源扩张,先是收购内蒙古第三大乳业公司牛妈妈30%的股权,投资2.5亿元兴建年产量30万吨的生产基地。

    这场关于牛奶的赛事绝对不是一个做秀场,比赛的规则是诚信,评委是全国的老百姓,这里玩不得半点虚假。品牌的铸造需要多年的艰辛,也是一个需要时间和诚信来锻造的过程。

    时下流行一句话:做人要厚道,乳业老大们能不能对我们的消费者也厚道一点。奉劝牛奶生产企业不妨学学我们的中华老字号,宁愿倾家荡产也要留下个金字招牌。


相关搜索: 乳企
查看版权声明 责任编辑:Techoo-3
文章相关:
提意见或留言(需要审核后显示) 进入论坛交流
表情0 表情1 表情2 表情3 表情4 表情5
表情6 表情7 表情8 表情9 表情10 表情11
您好:网友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热门图片新闻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相关热门新闻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