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资讯网站
用户中心
综合报道 市场动态 食品安全 产业经济 科技动态 经营管理 专业视角 各地动态 企业新闻 财经新闻 健康资讯 养生资讯 饮食资讯 美食资讯 排行 评论 滚动 百度
关键词:
站点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产业经济 > 正文
【设置字号: 【手机阅读】
全面、准确、专业、及时行业新闻资讯

生鲜之争——其实是一场荒唐的论战

时间:2005/2/22 11:20:24 来源:长春晚报

    虽然中国人的牛奶消费量至今仍不足亚洲平均水平的1/2,但良好的成长性依然使得乳业成为中国食品行业发展最迅速贡献最重要的分支;开个玩笑说,它也不妨碍乳业向社会持续不断地贡献热点话题,几个月来一直纠缠不休的牛奶“生鲜之争”更是“典范之作”,它使得中国乳业阵营分明,同仇敌忾,剑拔弩张,硝烟四起,热闹非凡。

    探其究竟,简而言之,不管某些乳品企业愿不愿意,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4年公布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和《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则》有关规定,今年“十一”后,所有奶品都不得标注鲜奶,这被社会形象地称之为“禁鲜令”。

    而这招致了光明、三元、新希望等主推“巴氏奶”的城市型乳品企业强烈反对,认为自己的产品就是“鲜奶”,此项禁令将自己的产品与伊利、蒙牛等基地型乳品企业的主推“常温奶”产品混为一谈,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未来市场前景。

    与此相映成趣的,是身后两大协会与两大包装机构的暗中对决。中国奶协站在“巴氏奶”一边,旗帜鲜明地反对“禁鲜令”,中国乳协则非常坚定地支持这条禁令的实施。伊利与蒙牛的重要供应商瑞典利乐集团当然不会与自己的合作伙伴相悖而行;同样,巴氏奶包装大鳄美国国际纸业公司对中国市场觊觎已久,苦于巴氏奶不敌伊利与蒙牛的常温奶在中国市场的强大优势,而被利乐牢牢压在身后,自然不愿放过这个近身搏击的机会。尽管两家公司都一再否认自己介入此事,但利益集团的博弈实战,却的确猛烈无比。

   “巴氏奶”派别的主要论点大致有三,一是美国允许“巴氏奶”标识“鲜”;二是“巴氏奶”比“常温奶”营养成分高;三是“常温奶”含有大量还原奶。因此理所当然要给自己冠以“鲜”字,与竞争对手相区别;同时他们还强调,保住巴氏奶的“鲜”字招牌,就等于有了一个与进口奶粉还原而成的牛奶抗衡的有力武器,等于是保住了千百万奶农的饭碗。为了让这些说法更加令人信服,他们请出了一位八旬高龄的“中国乳业鼻祖”,公开发表了一篇题为《揭露矛盾,求真务实发展乳品事业》的文章,对“禁鲜令”施加了更为强大的舆论压力。

事实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2004年12月,“生鲜之争”沸沸扬扬之际,国家质检总局有关人员在回应《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南方某报11月26日《国家质检总局的规定令全国各地奶企一片哗然》的报道,“在隔了这么久之后旧事重提是站在某些企业立场上炒作。”

   “禁鲜令”的出台,实质上是要对消费者的知情权作一明确保护。同样是在接受《中青》记者采访时,质检总局一位官员强调,按照两个《通则》要求,应在食品标签的醒目位置清晰地标示反映食品真实属性的专用名称,这是“让消费者消费得明明白白”。如果巴氏消毒奶成为鲜奶,“那么奶厂供应的该叫什么?莫非叫鲜鲜奶?既然是经过加工处理,那么就不能叫‘鲜’。” 他认为,巴氏消毒奶如果想和还原奶、高温奶区别,可以选择其他能反映其真实属性的合适词语。

    我们了解到,美国允许巴氏奶标鲜,但欧洲大多数国家却不可以,乳业标准与国际接轨似乎不应该只是与美国接轨;至于两种奶品,哪种营养价值更高,迄今也并无权威定论,不是简单的A+B-的关系;关于到底谁在用还原奶,看看进口奶粉流向何处,应该是最简单的一种统计方法。从海关进口数据来看,偏偏是广州、上海、北京这些巴氏奶的大本营数额最高。而据业内资深人士分析,无论是巴氏奶,还是常温奶的生产厂家,都有生产还原奶的嫌疑。由于常温奶双雄所拥有的奶源在国内无人匹敌,因此城市乳企用还原奶充当巴氏奶的可能性,反而更大些。

    此前一直不愿正面回应对手论战的常温奶双雄,终于也开始说话了。蒙牛针对巴氏奶“标准规定巴氏奶不许用奶粉还原,所以巴氏奶不存在这个问题”的辩白,作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比喻,刑法不允许人们犯罪,那就能据此证明谁没有犯罪吗?

伊利则强调他们的总裁潘刚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还原奶,不管别人用不用,但我伊利坚决不做损农伤农的事情!”

    最有意思的,是那位八旬老前辈以权威身份为巴氏奶辩驳的同时,却曾大肆宣扬,自己桃李满天下,现在光明、三元、新希望,都有自己的高足作了高管。这层关系是否影响到了他老人家的立场,不得而知,总之他得出了这样一条结论——禁鲜令不除,“必将阻碍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发展,损自农村经济的增长,阻断农民致富之路。”

    帽子虽大,理论却很苍白。乳业一位人士在接受采访时,如此描述这件事情:“当时看到这篇文章,我突然就想起了钱钟书先生的《围城》里,对‘老科学家’这个词的精彩演绎。不知咱们这位老先生,是老的科学家呢?还是老科学的家啊?!”

    此次论争由于两大协会、两大包装集团各自力挺自身利益代表,并且分别聚集了一批理论学者,在区区一个鲜字的命名上大做文章,甚至产生了会危及农民生存这样的荒唐结论,使得这场“鲜字保卫战”变得让老百姓越来越看不懂。

    倒是人民网一篇评述其他两位学者不合逻辑言论的观点值得一借,“要说,学者们不至于低能到这样的程度,连一些最简单的道理都不懂。那么,他们又为什么会出此怪论呢?依笔者分析,一方面是有些人故意要标新立异,反正名气大了,说什么都是道理,凭自己的权威,可以不讲逻辑,或者是故意混淆逻辑,以此搏得媒体的炒作;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出于某些利益的需要。现在的学者专家,不是在这个公司当独董,就是在那家企业当顾问,吃人家的饭,拿人家的钱,能不给人家说话?企业家们上了天堂,还会亏待了学者?”

    原来如此!为了某几个企业的利益,专家们权威们就本着人家的意志说话,而企业就可以继续挂着羊头卖狗肉,继续让消费者稀里糊涂地买单!!!

    本来,无条件接受国家强制执行的质量标准,将自己的独特优势发挥到极致,在质量和服务上多下工夫,才是正经。但极少数些企业偏偏就要从旁门左道上动心思,“我的不好,要让你的在老百姓心里更不好。”而不是“你的好,我要比你更好”,典型的小农心态。

    这让本来看似正在成熟的乳业多了几分滑稽色彩。如果说弱者对强者的激烈情绪,恐怕乳业还不算最极端的例子,轮胎行业米其林与普林斯通之争,芯片行业AMD与英特尔之搏,同样的食品业里,卡夫之与雀巢之赛,个个是惊心动魄,但从来都是规范的合法的,从未有一家像如今乳业生鲜之争中,巴氏奶挖空心思要给常温奶泼些脏水,以保全自己的地位。常温奶70%的市场份额,难道是消费者糊涂被欺骗的结果吗?

再不希望乳业发生这样没有意义的“大事”,衷心期待乳业多些埋头做事给消费者提供好奶的企业,踏踏实实做好品质,才是取胜的根本。


相关搜索: 生鲜
查看版权声明 责任编辑:Techoo-3
文章相关:
提意见或留言(需要审核后显示) 进入论坛交流
表情0 表情1 表情2 表情3 表情4 表情5
表情6 表情7 表情8 表情9 表情10 表情11
您好:网友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热门图片新闻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相关热门新闻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