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知识资料网站
用户中心
行业资料 实用资料 质量管理 健康生活 经营管理 最新资料
关键词:
站点位置: 首页 > 知识资料 > 健康生活 > 品味生活 > 节日活动 > 正文 【设置字号: 【手机阅读】

夏至吃面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时间:2016/7/14 14:41:00 来源:网友

过了夏至,天气迅速进入“高温模式”。 盛夏之时,“阴气内伏,暑毒外蒸”,人们遇到的最大问题是食欲不振,即宋陈直《养老奉亲书·夏时摄养》中所谓“盛夏之月,最难治摄。”因此,古人摸索出一套盛夏养生的饮食习俗。俗语所云的“冬至饺子夏至面”中的“夏至面条”,还有一层民俗学上的意思,叫做“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

夏天为什么流行吃面条?

《帝京岁时纪胜》记载:“京师之冷淘面爽口适宜,天下无比”

夏至后,新麦进仓,已无春荒之虞,口粮不愁。此时古人会结合时令和粮食结构,有意引导大家多“食面”,即所谓“荐新麦”,用麦和麦粉制作成的各种面食品,成为盛夏主食。

吃面,是夏至时古代中国南方与北方的共同选择,至今如此。如明清时的北京,夏天最流行的并不是捞出来即吃的“炸酱面”,而是过了凉水的“冷淘面”。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五月》“夏至”条记载:“京师于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乃都门之美品。谚云:‘冬至馄饨夏至面’。”潘荣陛还曾就北京的冷淘面询问外省籍友人,得到的说法是,“京师之冷淘面爽口适宜,天下无比。”

其实,吃“过水面”是过去北京夏天的流行饮食风俗,乃夏至必吃,而非夏至才吃:“京俗无论生辰节候,婚丧喜祭宴享,早饭俱食过水面。省妥爽便,莫此为甚。”冷淘面又叫“冷面”、“凉面”,有的地方也称“入伏面”,是过去夏天里全国各地都爱吃的一种面条,只是南北吃法有所不同。

古人夏天流行吃面条,除了与新麦进仓、麦粉富足外,与节俗信仰也有直接关系。清人陈希龄在《恪遵宪度》有一种说法:“阳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夏至“日长之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夏季也是四季中白天最长的季节,因此古人在生活行为上也要与时令和谐。

在食品中,什么以“长”著称?只有面条了,故古人选定夏至吃面条。而盛夏流行吃面条,民俗学还有另一层意思——希望把白天吃“短”。“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从夏至这天开始,面条就成了古人盛夏的主食,吃到冬至时,白天时间已是最短,于是改吃“最短”的饺子或馄饨,再希望白天变长,久而久之,形成了“冬至饺子夏至面”的习俗。

有意思的是,有的地方偏偏夏至要吃“短”食,这或许是从夜间最短的角度考虑的。据清道光二十三年《武进阳湖县合志》,在江南的江苏武进等地,夏至日,“食馄饨、涩李。”不少地方还流行吃面饼,如擀面烙出来的“单饼”、糊状入锅做成的“锅塌饼”、包馅的“馅饼”等,都是古人盛夏餐桌上常见的面食。

夏至“食粽”流行于何时?

《吴郡志》记载:夏至粽子“名健粽,云令人健壮”

实际上,至少在南北朝时,人们夏至喜欢食粽子,“粽子节”不是放在初夏的端午节,而是放在盛夏来临的夏至节。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即称:“夏至节日食粽。”在这一天,人们如现在过端午节一样,还要在手臂上系“长命缕”。为什么在夏至系“长命缕”?这也是因为夏至是白天最长的时令现象,在民俗学上寓意牵连不分、长长久久。

在宋朝时,夏至食粽之俗仍很流行。如在当时的苏州,有疗饐、作健粽之俗。南宋范成大《吴郡志》记载:“夏至复作角黍以祭,以束粽之草系手足而祝之,名健粽,云令人健壮;又以李核为囊带之,云疗饐。”

“食粽”为何后来移至阴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或许,节日饮食和内容安排上的平衡,是古人考虑的原因之一。

从饮食史来看,古人饮食安排基本上是依据时令的变化和人们食欲调整的需要,而作出的安排。如有的夏至节不是“食面”、“食粽”,而是“食粥”。如在江南等地,过去便流行“夏至食粥”。

据清光绪三十年活字本《常昭合志稿》,今江苏常熟一带,当地人“以新小麦和糖、芡实、莲心、红枣煮粥食之,名曰‘夏至粥’。”附近的无锡人亦如此,清嘉庆十八年《无锡金匮县志》,“夏至,炊麦豆糜以食。”

上海人则将小麦与米一同下锅,制作夏至粥。《月浦志》记载:“夏至日,以蚕豆、赤豆及小麦和米煮粥,谓之‘夏至粥’,亦曰‘夏健’。”

有的地方则流行吃“夏至丸”,以迎接盛夏的到来。据民国三十一年《崇安县新志》,在福建崇安一带,夏至日,“以米粉为丸,曰‘夏至丸’。”

夏至“洗泥”是怎么回事?

苏东坡诗云:“多买黄封作洗泥,使君来自陇山西”

当然,除了吃面食这样的素食,古人在夏天也会找理由“吃点好的”。据《汉书·杨敞传》,西汉时的农民便喜欢这样:“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

农民这种盛夏“大吃”风俗,到宋代叫“洗泥”,本意是栽秧完成,从水田里走出来,可以把腿上的泥洗去了,和接风洗尘有差不多的意境。宋苏东坡《次韵钱穆父马上寄蒋颖叔二首》中便有“多买黄封作洗泥,使君来自陇山西”一语。

一直到清朝,中国农村都有盛夏食大餐的现象,特别是在夏至,不忘犒劳帮工、亲邻。据清光绪十一年鸿凤书院刻本《丹阳县志》,在今天江苏丹阳一带,“夏至日,既莳毕,田主具酒馔饲佣工,或邻朋自相醵饮,谓之‘洗泥’。”

在盛夏时节,朝廷也往往会安排高档餐饮,或赐赠肉食,以犒劳仍坚守岗位的公职人员。

据《汉书·东方朔传》,刘彻一次在伏日,“诏赐从官肉”。当时,负责分肉的官员迟迟不来,东方朔等不了,自己动手,拔剑割肉带回家,他割肉时说:“伏日当蚤归,请受赐。”此事被汇报到刘彻跟前,刘彻听罢东方朔的理由,不仅未责备他,反而再“赐酒一石,肉百斤”。

古人如此鼓励夏天多食,从民俗学原理上可以找答案,许是出于阴阳平衡的考虑。清光绪十八年刻本《桃源县志》记载:“今夏至日但多为食饮,意盖取助阴,不拘食粽也。”

古人为何认为伏天暗藏“暑邪”?

《<史记>正义》记载:“热毒恶气为伤害人,故磔狗以御之”

在古代盛夏饮食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为现代动物保护组织者反对的 “杀狗食肉”现象。

据考,这种陋习的出现与“伏日杀狗”的风俗有关,是古人早期祈求顺利过夏的一招。古人四时都会祭祀神灵,官方冬至“祭天”,夏天“祭地”,民间则会“祭祖”,以保平安,这实际上是借助“精神的力量”战高温。

一年中最热的天气称为“伏天”,为何古人如此定义?意思是炎热天气里潜伏着邪毒,对人类威胁很大,如匍匐于地、伺机而动的恶狗,可能咬人。古人认为,邪毒有六,即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火邪,谓之“六邪”。热天暗藏暑邪,疟疾一类都属暑邪,暑邪随时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为了消灾避害,古人想到了“降伏”。

根据炎热程度,古人将盛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三个阶段,称为“三伏”。三伏天的分期,在属“火”的阴历六月的三个“庚日”。那么,为何伏日要杀狗吃肉?

据清雍正十三年刻本《陕西通志》引《历忌》:“伏者,金气伏藏之日也。秋以金代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故曰伏也,蛊者,热毒恶气为伤害人,故磔狗以御之。”为何又一定要“磔狗”,而不是杀其他动物?因为,“狗,阳畜也。”而这种伏日杀狗的风俗,在先秦时已存在。汉司马迁《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以狗御蛊。”

就此,南朝宋学者裴骃《<史记>集解》引同时代学者徐广的注解称:“年表云初作伏,祠社,磔狗邑四门也。”唐学者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进一步解释:“蛊者,热毒恶气为伤害人,故磔狗以御之。”

可见,秦汉时期开始流行的磔狗“降伏”,乃缘于古人迷信地认为杀狗可以降伏暑邪。清《花县志》:夏至,“烹犬而食,云解疟疾”;民国《东筦县志》:夏至,“是日,屠狗以食,谓之解疟”;清《番禹县志》:夏至,“磔犬御蛊毒”……



相关搜索: 夏至 习俗
查看版权声明 责任编辑:Techoo-5
文章相关:
提意见或留言(需要审核后显示) 查看 进入论坛交流
表情0 表情1 表情2 表情3 表情4 表情5
表情6 表情7 表情8 表情9 表情10 表情11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热门图片新闻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