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资讯网站
用户中心
综合报道 市场动态 食品安全 产业经济 科技动态 经营管理 专业视角 各地动态 企业新闻 财经新闻 健康资讯 养生资讯 饮食资讯 美食资讯 排行 评论 滚动 百度
关键词:
站点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美食资讯 > 正文
【设置字号: 【手机阅读】
全面、准确、专业、及时行业新闻资讯

元宵节为什么又叫“灯节”

时间:2017/2/11 10:22:19 来源:北京晚报

  编者按:今天是正月十三,按照古人过元宵节的习俗,今晚就要开始“上灯”了。在中国古代,元宵节也叫灯节。那么,元宵节晚上为什么要燃灯?元宵节燃灯的风俗始于何时?古人在元宵节如何观灯?元宵节猜灯谜又是何时出现的呢?

元宵节

  元宵节晚上为什么要燃灯?

  《七修类稿》:“上元张灯,诸书皆以为沿汉祀太乙。”

  元宵节有“元夕”、“元夜”、“上元”、“灯节”等多种称呼,每到元宵节古人都要燃灯。所谓燃灯,又叫放灯、上灯、亮灯,这种风俗是怎么来的?要弄清这一问题,得先了解一下元宵节的起源。

  从年代上来说,元宵节的起源主要有“汉朝说”、“魏晋说”、“唐朝说”等版本。其中起源于汉朝的说法又分“汉文帝说”与“汉武帝说”两种。

  最早起源的说法与西汉开国之臣周勃有关。当年,周勃与陈平谋划,诛灭了专权的吕氏家族,拥立代王刘恒(汉文帝)。因为周勃在正月十五戡平“诸吕之乱”,汉文帝遂定此日为元宵节。此后,每年元月十五日晚,汉文帝都要出游,与民同乐。

  第二种说法与正月祭祀太(泰)一神有关。《史记·乐书》记载:“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太一神即天神,是秦汉人心中的至尊之神。汉武帝对祭祀太一神十分虔诚,他采纳方士缪忌的奏请,在甘泉宫中设“泰一神祀”,并定下祭祀活动从正月十五黄昏开始,宫中遍燃灯烛,献祀太一,乃至通宵达旦。此夜取消夜禁,即所谓“放夜”,京城居民可以通宵活动。

  持“魏晋说”观点的人则认为,元宵节的来源与中国本土教“道教”有关。汉末道教中的支派“五斗米道”,创天、地、水(人)“三官”,魏晋道家以“三官”与时日节候相配,定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合称“三元”,中国传统的三元节庆,由此产生。

  那么,元宵节为何一定要燃灯?学术界的观点也不尽相同,笔者归纳起来有“祀神说”、“媚官说”、“念佛说”三种。

  “祀神说”因汉武帝祭祀太一神而来。元宵之夜来临时,汉武帝会令人点燃灯火,故元宵节又称“燃灯节”或“灯节”。“媚官说”则由道教的三官神灵引起。据明郎瑛《七修类稿·辩证类》“三官”条:“世有三元三官,天地水府之说……其用司于三界,而以三时首月候之,故曰三元。”正月十五是三官下降之日,三官各有所好,天官好乐,地官好人,水官好灯,于是有上元节纵乐点灯之俗。而“念佛说”则为不少佛徒相信。据《涅檠记》,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信徒将他的舍利子置于金座上,大众飞撒花瓣,奏乐,绕城燃灯十三里。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每逢元宵夜皆点花灯纪念佛祖。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僧史略·汉法本传》释称:“西域十二月三十日是中国正月之望,谓之大神农变月。汉明帝令燃灯,以表佛法大明也。”宋高承《事物纪原》也持相同的说法。

  上述哪种说法更接近事实真相?笔者认为“祀神说”是元宵节燃灯之滥觞,《七修类稿·辩证类》“元宵灯”条便称:“上元张灯,诸书皆以为沿汉祀太乙,自昏到明,今其遗事。”而“媚官说”只是一种民间观点,“念佛说”也谈不上是元宵节燃灯之俗的起源。佛徒为佛祖燃灯与中国元宵节燃灯,不过是一种风俗巧合或者说中外文化融合的结果,但这在事实上推广了元宵节燃灯之风。

  “正月十三上灯”之俗出现于何时?

  《大唐新语》:“贵臣戚属及下俚工贾,无不夜游。”

  南北朝时,元宵节燃灯已成气候,

而真正让元宵节燃灯之俗发扬光大的则是隋唐。隋朝时,正月十五元宵节已盛况空前。《隋书·柳彧传》记载:“每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当时的长安城居民都会出来观灯看戏,街头表演也丰富有趣,“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伎,诡状异形。”

  唐朝元宵节比隋朝更热闹。唐刘肃《大唐新语》记载:“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臣戚属及下俚工贾,无不夜游。”诗人苏味道曾在《正月十五夜》诗中感慨道:“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为了让民众开心过好元宵节,朝廷除了取消夜禁,还会给官员放假。如李隆基当皇帝之前,燃灯只有正月十五一天,李隆基当皇帝之后,增加到了三天,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另据《新唐书·严挺之传》:“睿宗好音律,每听忘倦。先天二年正月望夜,胡人婆陀请然(燃)百千灯,因弛门禁,又追赐元年酺,帝御延喜、安福门纵观,昼夜不息,阅月未止。”

  此后的宋朝元宵节节庆活动又增加到五天,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八,都有燃灯活动。明朝元宵节燃灯时间更长。据《七修类稿》记载,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应天(今南京),“元宵放灯,多至十余日”。后来统一确定为五天,但时间从正月十三开始,至今南京仍保留“正月十三上灯”之俗。

  明成祖朱棣对元宵节尤其青睐,不仅给官员“赐节假七日”,赏灯也要从正月十一开始至正月二十二结束,现在有的地方仍有“正月十一夜点灯,至二十二夜始熄”的习俗。

  猜灯谜是何时出现的?

  《清嘉录》:“灯一面覆壁,三面贴题,任人商揣,谓之打灯谜。”

  谜语一直是中华传统的益智游戏,到了宋朝,元宵节已有了“益智节”的含义,标志之一就是“灯谜”的出现。灯谜是贴在元宵节花灯上供游人猜的谜语,又称“庾辞”、“隐语”,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谐讔》称:“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

  南宋时,“灯谜”作为谜语中的一种类型,已成为元宵节必不可少的助兴项目。据吴自牧《梦粱录》,南宋时制谜和猜谜与说书、下棋一样,可以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商谜者,先用鼓儿贺之,然后聚人猜诗谜、字谜、戾谜、社谜,本是隐语。有道谜,来客念思司语讥谜,又名打谜。”周密《武林旧事》“灯品”也有类似记载:“有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元宵节猜灯谜成熟于明清时期。清顾禄《清嘉录》中记录有当年苏州元宵节猜灯谜的情景:“好事者巧作隐语,拈诸灯。灯一面覆壁,三面贴题,任人商揣,谓之打灯谜。谜头皆经传、诗文、诸子百家、传奇小说及谚语、什物、羽鳞、虫介、花草、蔬药,随意出之。”猜中者有奖,奖品有巾扇、香囊、果品、食物等,谓之“谜赠”。猜灯谜在明清小说中也多有描写,如《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的情节:“忽然人报,娘娘(元春)差人送出一个灯谜儿,命你们大家去猜,猜着了每人也作一个进去。”

  女性为什么更热衷在元宵节观灯?

  《广东新语》:“广州灯夕,士女多向东行祈子,以百宝灯供神。”

  元宵节观灯是古代男女都乐于参加的活动,其中尤以女性最为活跃和喜欢。在古代,不论是未婚女性还是已婚女性,都不会错过元宵观灯的机会。究其缘由,除了娱乐目的之外,还有很多民俗学上的因素。

  中国人善于利用和开发节日功能,元宵节也不例外,人口增殖愿望就被赋予到节日活动中。“灯”谐音“丁”,丁即男子,所谓“添丁增口”就是基于此义。承担人口增殖主要压力的女性喜欢观灯,初衷之一自然是出于表达求子愿望的考虑,即所谓“祈灯”。为此,有些地方的女性干脆在元宵之夜直接“摸丁”。明沈榜《宛署杂志·民风一》记载,明朝时,京城妇女喜欢“暗中举手摸城门钉,一摸中者,以为吉兆。”这种摸门钉风俗一直到民国时都存在。

  广东人元宵节观灯活动颇有南方色彩。据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事语》“拾灯”条:“广州灯夕,士女多向东行祈子,以百宝灯供神。夜则祈灯取采头,凡三筹皆胜者为神许,许则持灯而返,逾岁酬灯。生子者盛为酒馔庆社庙,谓之灯头,群称其祖父曰灯公。”广东还流行“拾灯”风俗。如清朝陆丰地区,在元宵节的晚上,人们从上游往江里放水灯,妇女们则在下流争着拾:“得白者喜为男兆,得红者谓为女兆。”因为妇女祈子愿望强烈,随之出现了元宵节“送灯”现象。送灯即“送子”,即使没有人送,在元宵灯会上也要买上一只带回家,图个吉祥。


相关搜索: 元宵节
查看版权声明 责任编辑:Techoo-3
文章相关:
提意见或留言(需要审核后显示) 进入论坛交流
表情0 表情1 表情2 表情3 表情4 表情5
表情6 表情7 表情8 表情9 表情10 表情11
您好:网友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热门图片新闻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黄金周后省内螃蟹价格不降反升 再等半个月左右 吃蟹性价比最高
  • 160元一公斤!南京“天价”香椿芽抢先上市
  • 番茄比鸡蛋贵!昆明市场上番茄零售价格上涨
  • 火锅里的肉丸子都是肉吗?事实不是你想像的!
  • 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 缩略图
相关热门新闻排名
相关热点专题